中年心理師轉場困境的起手式!|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機會去彰化當時唯一的心理治療所 #真宸心理治療所 開幕,也跟幾位過去在同一間醫院,現在一隻腳在醫院一隻腳在社區的戰友討論社區心理師的現況與未來。似乎他們已經在社區職業蒙上一些隱憂,特別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中年離開醫院(文內之後稱之為機構),基本上都已經在某個領域中工作多年,有人在兒發中心、也有像我在神經科、或是復健科等,如果不是執業在精神科等科,不那麼注重心理治療的科別,對於心理諮商都需要重新學起。這部分如果沒有克服,可能就不容易進入社區,當然也有兒發中心的心理師期望純作兒童,市場有很多成人心理諮商的需求,多數心理師不容易只選一邊站。

當然也有少數的進入社區,比較可能的單純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幾位心理師(如王意中心理師便是主打兒童、已經離世的陳映程心理師),也可能是曾撰寫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這些心理師便有機會,離開機構之後仍然有大比例的個案,仍然處理自己擅長的事。
圖片| 來源
再者,輔助能力的開發,專業能力的部分已經足夠,如何將過去的專業往外延伸,便是要透過輔助能力來讓人看到自己的需求。譬如有些人透過社區的演講,成為企業的講師,讓自己能夠在專業受眾(諮商)之外,開啟另一個市場。

最後則為內容產出,在機構的心理師可能會覺得「大家寫的都一樣,怎麼看得到我。」(當天老同事說的一句話),其實不會一樣,這些中年轉場的心理師已經跟新進的心理師不一樣,會的部分也跟書上寫的不一樣,實戰經驗、看到的個案樣貌、處置的方式通通不一樣,這些就是我們可以產出的切入點。

除此之外,產出的方式,也有不一樣,有人文筆好,用紙筆寫文章,出版著作;有些人善於使用語音紀錄,可以做podcast;對影音有興趣者,也可以成為內容產出的youtuber。

其實這篇文章不僅適用在機構想轉社區的心理師身上,甚至也適用在心理師在預備自己的時候可以加強的方向,特別想要鼓勵各位中年想轉場的心理師,其實更要克服的是自己是否有決心在另一塊處女地開花結果。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為社區心理師,沒有額外的進修費用補助,大多數的學分都需要自己掏腰包去換取,有些便宜的課程,卻不見得是自己有興趣的,甚至講師的運課過程不好,只會讓人陷入昏昏沉沉的嗜睡狀態,花了錢、花了時間、為了學分,來睡覺、抑或只是為了好久不見的同學有機會吃吃喝喝共聚一堂,就單純為了這樣是非常划不來的事。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成為社區心理師,沒有額外的進修費用補助,大多數的學分都需要自己掏腰包去換取,有些便宜的課程,卻不見得是自己有興趣的,甚至講師的運課過程不好,只會讓人陷入昏昏沉沉的嗜睡狀態,花了錢、花了時間、為了學分,來睡覺、抑或只是為了好久不見的同學有機會吃吃喝喝共聚一堂,就單純為了這樣是非常划不來的事。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試想心理師擔任這個工作,是我們靠公司還是公司靠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誰對誰是不可或缺的?哪一方可以被替代的其實就是處於弱勢。舉例來看,當機構少了你會如何?他們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好,心理的人力那麼充足,不太擔心沒了你,世界就會改變了。年輕的心理師對工作期待可能會像我剛進入職場一樣的想法待到退休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
心理師往往擁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還沒傳遞出去便開始想要舉辦一些團體,開一些課程。然而,這卻可能造成別人不認識這個人,卻要別人花時間、花錢來賭他是會作團體或是會上課的人。這樣一個課程或是團體,很容易就因為沒有客戶宣告失敗,努力那麼久也無法讓人知道非常的可惜。
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某些人而言,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接近30歲的職場人,在考慮轉換跑道專攻心理諮商時,難以決定。這篇文章提供了給予的建議和反省,藉此來解答這個疑問。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近期隨著轉職潮興起,轉職需求也大大提升,職涯諮詢師、心理諮商以及職涯顧問。 可能有人會困惑,轉職為什麼需要這些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差異為何? 這篇整合了作者職涯諮詢幾年的經驗與觀察,整合出完整的諮詢,希望幫助你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是一篇現在進行式的中年轉職分享文章,諮詢師從心理系畢業至ESG永續專業轉職的心得和策略。文中包含動機確認、瞭解目標領域和職務、整合現有技能、擴大人際網絡、梳理履歷和求職信等轉職策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接近30歲的職場人,在考慮轉換跑道專攻心理諮商時,難以決定。這篇文章提供了給予的建議和反省,藉此來解答這個疑問。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近期隨著轉職潮興起,轉職需求也大大提升,職涯諮詢師、心理諮商以及職涯顧問。 可能有人會困惑,轉職為什麼需要這些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差異為何? 這篇整合了作者職涯諮詢幾年的經驗與觀察,整合出完整的諮詢,希望幫助你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這是一篇現在進行式的中年轉職分享文章,諮詢師從心理系畢業至ESG永續專業轉職的心得和策略。文中包含動機確認、瞭解目標領域和職務、整合現有技能、擴大人際網絡、梳理履歷和求職信等轉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