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看見惡行背後的善意:父母及子女都該進行的「發掘正面意圖」練習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為人父母必須去了解孩子做出不當行為的背後原因,以及他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正面意圖」,然後再對症下藥。比方說,你發現小朋友把不喜歡吃的菜倒進垃圾桶,先暫時按捺怒火,試著對孩子這麼說……
每個學期,我都會出一個隱藏版的作文題目。學生寫完後,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帶回去給父母看;如果不想帶回去,就由我保管,我也會盡到保密義務。
這個隱藏版題目,往往直搗孩子心靈當中的陰暗面,引導他們盡量將負面情緒抒發出來。書寫時,我也不太要求格式與修辭,讓他們一吐為快就是了。
有一次,我出的題目是〈不開心要說〉。有一個女生寫她和弟弟被爸爸懲處的經歷,寫得相當真實,令人震撼。為了保護當事人,我把她的經歷更動部分事實後改寫如下:
我會不開心,幾乎都是我弟搞的!

有一次,我們一家吃晚餐吃到一半,媽媽離開餐桌去上廁所。她出來後,臉色很難看,走到我們兩個面前瞪著我們說:「是誰把午餐便當裡的花椰菜倒進廁所垃圾桶?」我們異口同聲地說:「我沒有。」媽媽說:「家裡就只有你們兩個帶便當,而且又不喜歡吃花椰菜,不是你們還有誰?」雖然我討厭吃花椰菜,但還是會硬著頭皮吞下去,所以我知道一定是弟弟做的,他卻低著頭不承認。

媽媽看我們都不說話,拿出棍子說:「再不講我要打囉!」弟弟還是不說話,低著頭不知道在想什麼。

「不承認是不是?我來處理!」坐在一旁的爸爸突然站起來,緊緊抓著我們的手,拖我們到客廳,叫我們站在他面前。爸爸指著我說:

「是不是妳?」

「不是。」我才剛說完,爸爸就一巴掌打在我的臉頰上,我立刻痛到哭出來。接下來,他又指著弟弟問:

「是不是你?」

這時候,我哭著對爸爸說:「我就說不是我了,為什麼要打我?」爸爸大吼:「妳閉嘴,現在不是問妳!」然後繼續盯著弟弟。

「我沒有。」弟弟剛說完,爸爸馬上一巴掌打下去,他也哇哇大哭。然後,他又把目光放到我的身上……

最後,我們輪流被問了三到四次,也被打了三到四個耳光,弟弟才承認是他倒的。

我真的恨死我弟了!早一點承認不就好了,自己被打就算了,還害我被打,真的很不甘心!
每次上課,只要一看到她瘦小而抑鬱的臉龐,姊弟倆輪流被賞耳光的畫面與此起彼落的巴掌聲就浮現出來,難以忘懷。

姊姊跟弟弟得到的教訓,會是什麼?

我可以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親眼見到辛苦做的菜被扔進垃圾桶,任誰都會不高興;爸爸的心情也可以體會,見到子女欺騙大人,總是會擔心他們的品德出了差錯。然而,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只用懲處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否真的能讓他們從中得到教訓?」
先來看姊姊。姊姊無故被牽連,滿肚子的委曲與憤怒,事後只會發洩在弟弟身上,姊弟關係從此出現裂痕。姊姊得到的教訓顯然不是「不要蹧蹋食物」或「不要撒謊」,而是「跟弟弟保持距離,才不會被連累」。如此一來,姊弟的感情怎麼會好?很多手足之間的嫌隙並非天生八字不合,而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失當而種下心結。
至於弟弟,被甩了幾個耳光後應該清醒點,不會再說謊了吧。想想看:弟弟之所以要偷偷將花椰菜丟掉,就是害怕被媽媽發現他沒吃完後會責罵;然而,爸爸又使用更嚴厲的手段來教訓他,豈不是雪上加霜,讓他更加恐懼?
一個人被恐懼支配的同時,是不可能理智思考的,因此弟弟不但沒有辦法體認到爸媽想傳遞給他的正確觀念,還會留下深刻的痛苦記憶,造成心理創傷。為了避免下次遭到嚴厲懲處,弟弟會得到「隱瞞的技巧要再改進」的啟發,像是把飯菜倒在學校垃圾桶或路邊草叢裡。當你沾沾自喜,以為幾個巴掌就打出了誠實的孩子,殊不知是你已經難以察覺孩子說的謊了。

發掘孩子的正面意圖

韓國的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李林淑女士,在《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一書中,分享了5種和孩子溝通的專業術語,其中之一是「原來你也是出於好意」。
簡單來說,為人父母必須去了解孩子做出不當行為的背後原因,以及他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正面意圖」,然後再對症下藥。比方說,你發現小朋友把不喜歡吃的菜倒進垃圾桶,先暫時按捺怒火,試著對孩子這麼說:
我知道你是怕媽媽傷心才偷偷把菜倒掉,原來你這麼體貼啊。
接收到媽媽善意訊息的孩子會慢慢卸下心防,不必再武裝自己。此時,再跟孩子坐下來談談,了解一下自己過去的溝通方式是否出了狀況,才讓孩子不得不用隱瞞的方式對付父母。
時常獲得大人正面肯定的孩子,也會看到自己內心原本隱而不顯的良善,並且將它更具體地表現出來,往正確的道路上走;至於總是得到負面話語批評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會相信自己就是這麼差勁,而越來越自卑。
說穿了,這套溝通法的主要功能在於釐清「做法」與「動機」。上述這對父母只看到小朋友表面的「做法」,於是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像是愛撒謊、懦弱、無恥……等等,接著進行懲處。但如果深入理解引發這些「做法」後的「動機」,會發現是出自於恐懼與體貼;前者是人之常情,後者是同理心的展現,不管是哪一個,都和他們給子女所貼上的標籤相差許多。
同樣地,父母不明就裡的懲處子女,當然也是出自於良好的動機(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不過做法失當的話,不但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導致情況惡化,造成親子與手足之間的關係破裂。
我們總是容易被他人表面的行為所矇蔽,然後任意給他們貼上自以為是善意的惡意標籤,形成各種不必要的敵對關係。因此,李林淑提供的溝通法值得我們借鑑並練習。不只是成人需要練習,小朋友也需要練習,藉此培養同理心和提升思考的高度。

反派有話要說

對於年幼的孩童來說,他們較需要穩定的故事結構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安頓,所以故事結構要能彰顯善惡的二元對立,他們才容易理解。然而,身為成人的我們,自然了解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尤其經過前面一節的說明,我們知道「惡行」背後可能隱藏著「善念」;發掘這些「善念」,是教養的首要目標。因此,中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開始帶他們挑戰善惡二元對立的概念,學習釐清「做法」與「動機」。
我在課堂上曾讓學生進行「反派有話要說」的故事改寫練習,讓他們想一想如何為反派平反。首先複習一則經典的童話故事,看看故事裡的壞蛋幹了哪些壞事。以《灰姑娘》裡的「後母」為例,我會使用以下三個問題來引導他們重新看待她:
  1. 這個後母其實沒那麼壞嘛,她至少沒有……
  2. 想想看,她為什麼會變得這麼壞?還是說她有什麼苦衷?
  3. 如果你是她,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學生會舉很多社會案件為例幫後母緩頰,「這個後母至少沒有把灰姑娘虐待到死嘛」或「她至少沒有把灰姑娘賣掉呀」。完成這一個問題後,學生會意識到:以前被他們視為十惡不赦的壞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惡劣。
下一個問題就有一點難度了,必須對人情世故有一些了解,才能充分體會後母的動機。年紀較小的孩子會說:「後母知道灰姑娘比自己的女兒漂亮,所以故意欺負她,還不讓她參加舞會。」我會繼續追問:「代表後母對親生的女兒怎麼樣?」「嗯……代表後母其實也很愛親生的女兒。」於是,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後母也是一個疼愛女兒的好媽媽,愛女心切,怕女兒被別人比下去。
有一個高年級學生的回答很有深度,他說:「我覺得是灰姑娘的爸爸對女兒被欺負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讓後母越來越誇張,以為這樣欺負灰姑娘也沒關係。」於是,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後母也許原本沒這麼壞,是爸爸沒有積極處理她們之間的心結,才導致事態惡化。
透過這一個問題,學生便看到了這個壞心後母的內在,其實跟一般人沒兩樣,都有一顆愛護子女的心,只是做法出了差錯而已。
找到後母的正面意圖後,最後一個問題,便是檢討她的做法。讓孩子設身處地思考看看什麼樣的做法既不違背動機,又能締造雙贏局面。以下答案都是小朋友集思廣益想出來的:
「如果我是後母,我會把灰姑娘當自己的女兒,這樣我的兩個女兒就多了一個妹妹,可以互相照顧。」
「我會鼓勵灰姑娘教兩個女兒做家事,這樣她們長大才不會變媽寶。」
「誰說一定要嫁給王子才會幸福快樂?我要讓她們自己選擇跟誰結婚,不是更自由嗎?」
……
找到反派的正面意圖後,要想出更好的做法便不是難事。
每當我們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這三個開放式問題時,小朋友總是討論得異常熱絡,不時迸出令人驚豔的創意點子。討論過程中,會不斷刺激孩子對既有的故事進行反思、拆解、翻轉,拓展思考的廣度與深度。父母在為子女說故事時,不妨嘗試這個方式。
孩子一旦學會看出故事中反派的正面意圖後,漸漸地,也會同樣的方式去理解現實中的人。有朝一日,他們為人父母,看到子女的不當行為,便不會再採用呼巴掌這種老式的管教手段來處理,複製上一代錯誤的教養觀念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7K會員
600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沒有童年。」這句話出自於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之口,難以想像她在這麼小的年紀卻承受了這麼龐大的壓力,逼得她童年還沒過完,就不得不提前成熟,看穿自己的童年是如此的一無可取。於是,我為她寫下一段話……
在手機宰制人類的時代,多的是那種整天各滑各的手機,幾乎不言談的低頭族家庭;往後的世代,表達能力日益低落,是可以預見的。那麼,有心和孩子養成聊天習慣的父母,該怎麼說才能言之有物,讓孩子能夠體會表達的核心技巧呢?
父母一旦習慣對孩子說出傷人話語,孩子可是會一字不漏地記起來,並且用來傷害其他人,或者是「回敬」爸媽……
看到孩子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文,你會怎麼辦?相信我,過度的批判並不會讓孩子的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反而容易讓他們產生「反正寫出來也是被罵,那乾脆不要寫」的心態,逐漸喪失寫作熱誠與信心。不如,放鬆心情,把作文題目當成親子之間交流的話題,彼此敞開心房對談。
兩個月前的某一堂課下課後不久,一個媽媽傳訊息跟我說,女兒對於寫作產生極大的抗拒,上了第一堂課之後就不想上了,問我可不可以不要強制要求她繳交作業?我聽了滿頭霧水……
我常帶高年級和國中的孩子寫〈最不喜歡大人說的一句話〉這個題目。根據統計,「還不趕快去寫功課?!」榮登排行榜第一名。這學期的課程,我整理了八句學生筆下的「傷人金句」給孩子們看,他們深感認同。聊過以後,還沒結束,真正的重點才要登場!這也是我在這學期加進課程中,試圖帶領孩子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我沒有童年。」這句話出自於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之口,難以想像她在這麼小的年紀卻承受了這麼龐大的壓力,逼得她童年還沒過完,就不得不提前成熟,看穿自己的童年是如此的一無可取。於是,我為她寫下一段話……
在手機宰制人類的時代,多的是那種整天各滑各的手機,幾乎不言談的低頭族家庭;往後的世代,表達能力日益低落,是可以預見的。那麼,有心和孩子養成聊天習慣的父母,該怎麼說才能言之有物,讓孩子能夠體會表達的核心技巧呢?
父母一旦習慣對孩子說出傷人話語,孩子可是會一字不漏地記起來,並且用來傷害其他人,或者是「回敬」爸媽……
看到孩子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文,你會怎麼辦?相信我,過度的批判並不會讓孩子的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反而容易讓他們產生「反正寫出來也是被罵,那乾脆不要寫」的心態,逐漸喪失寫作熱誠與信心。不如,放鬆心情,把作文題目當成親子之間交流的話題,彼此敞開心房對談。
兩個月前的某一堂課下課後不久,一個媽媽傳訊息跟我說,女兒對於寫作產生極大的抗拒,上了第一堂課之後就不想上了,問我可不可以不要強制要求她繳交作業?我聽了滿頭霧水……
我常帶高年級和國中的孩子寫〈最不喜歡大人說的一句話〉這個題目。根據統計,「還不趕快去寫功課?!」榮登排行榜第一名。這學期的課程,我整理了八句學生筆下的「傷人金句」給孩子們看,他們深感認同。聊過以後,還沒結束,真正的重點才要登場!這也是我在這學期加進課程中,試圖帶領孩子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兒子把他要給我吃的東西倒掉, 因為他說我只記得我沒給他吃的, 不記得他給我吃的, 是因為我想起來好幾年前的事情, 我現在記起來那個老師刪掉的東西是什麼, 他污衊我兒子用滾燙的紅糖水撥同學, 有哪一個白痴會把手伸進去煮滾的紅糖水, 然後潑向同學的臉? 難道我兒子不怕燙嗎? 誣
妹妹跑來我的房間哭訴哥哥欺負他, 希望我處理哥哥, 我問他: 你希望我怎麼處理哥哥? 他看著我, 我看著他, 她沒有回答, 我問他:哥哥又打你嗎? 他說:沒有, 我又問他哥哥有罵你嗎? 他說:沒有, 我說那這樣子你希望我怎麼幫你處理這件事情? 他說可是哥哥欺負我, 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讓孩子打回來嗎? 還是你幫孩子打回來呢? 說實在的,我真得很想替我婆婆按100個讚。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兒子把他要給我吃的東西倒掉, 因為他說我只記得我沒給他吃的, 不記得他給我吃的, 是因為我想起來好幾年前的事情, 我現在記起來那個老師刪掉的東西是什麼, 他污衊我兒子用滾燙的紅糖水撥同學, 有哪一個白痴會把手伸進去煮滾的紅糖水, 然後潑向同學的臉? 難道我兒子不怕燙嗎? 誣
妹妹跑來我的房間哭訴哥哥欺負他, 希望我處理哥哥, 我問他: 你希望我怎麼處理哥哥? 他看著我, 我看著他, 她沒有回答, 我問他:哥哥又打你嗎? 他說:沒有, 我又問他哥哥有罵你嗎? 他說:沒有, 我說那這樣子你希望我怎麼幫你處理這件事情? 他說可是哥哥欺負我, 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讓孩子打回來嗎? 還是你幫孩子打回來呢? 說實在的,我真得很想替我婆婆按100個讚。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