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賢人之治

    上文有句話:儒家對治理天下,是把政治看作文化教養,而不是權力的統治。另外也提到:孔子是反對禮樂只惠及貴族,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管治;這是不公平的階級統治呀!
    所謂「禮樂」,具體來說,就是道德教化。換言之,儒家的治道,其根本就在於道德教化。故此,唐君毅先生自逃離中國大陸而漂泊海外(當時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故稱海外),他曾慨嘆:禮樂不興而恐怕死生之路斷、幽明之路隔。可見道德教化是多麼重要呀!
    堯舜治理天下,對己要正,對民則着重道德教化。這叫作「賢人之治」。
    賢人,是指志行高尚、有才德的人。執政者以其道德誠信及其智慧才幹,以身作則,以民為本,為百姓謀求安居樂業,為社稷建立安穩和諧。這種治道,是透過道德教化,透過執政者的人格感召,而使民眾歸心。
    所以,孔子在回應子路問君子,他老人家就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就是孔子從修己往外推,以致安民、安天下的治道。這也就是後來說的從內聖推向外王的王道。執政者能修己、正己,而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就好比天上的北極星,安穩地座北向南,而自自然然被群星拱照著,互相輝映。這種「自自然然」,就是儒家式的無為而治(當然與老子的無為而治不同)。所以,孔子說:「能無為而治的,只有舜吧!他做過些什麼呢?不過恭敬自守,端居君位吧了。」
    這種理想社會,就曾出現在堯舜時期。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這種以民為本位的社會,孔子一生都心繫著。他讚歎地說: 偉大呀!堯當君主,偉大崇高,可比於天!
    漢朝劉向說堯是個愛民的聖君,他說: 堯存心於天下。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說苑‧君道》
    《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要是我本身有罪,就無法向天下萬方交代; 而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來承擔。
    可見執政者,必須敢於擔當,必須有道德自覺,這才是氣魄承擔,才是大國氣象。
    因此,堯帝死,「百姓如喪考妣」!
    唐堯不僅自己樹立道德榜樣,還以道德教化百姓。虞舜亦指派契為司徒,掌管教化;亦委皋陶執掌司法,向民釋法。堯與舜,都是天下為公、博愛無私,都是以文化教養百姓,而非以權力統治百姓,這就是孔子所讚歎的大同社會,也就是賢人之治。
    (寫於2022年1月29日於海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