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的選修】-重新認識病後的家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Hello,
透過文字的抒發,想來分享,目前暫時全職當照顧者的感受。
不曉得讀者們,當你們聽到子女回家去照顧父母,是不是容易落入,因為已經認識自己的父母很久了,所以應該比較了解彼此,照顧起來應該比較容易上手?
老實說,若不是遇到我父親接二連三的病倒又病倒,開始需要更多的時間照顧陪伴著他,我才更有意識的去看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我對父親的熟悉度是微熟,百分之三十知道他的個性,剩下百分之七十個性、習慣、思維、喜好都是在生病後較長時間的相處下才開始逐漸熟悉。
至於我發現我所知道的百分之三十,似乎幫助也不到。
那百分之三十,是身為父親的他,而非身為病人的他。
所以呢...其實也是從頭又認識他一遍,認識此時此刻的他。
生病之後,父親的在為人父的角色逐漸失落,多數時候我發現如果我以女兒的心態去跟他互動,那讓我非常的受傷,因為他已經沒有能力去回應我對關係中互動的期待了。
那個以前在我受傷難過時,有能力安慰我的父親,現在連自己的情緒都很難調節;那個能逗我開心講一些五四三的幽默感,現在只剩講給自己聽的自言自語時能自己逗自己笑,我只能跟著笑但並非理解他的思考邏輯。
現在的多數時間,爸爸對於自己二度中風的事實是否認的,無法接受的,甚至還認為當初將他送醫的我們,是害了他,害他需要接受醫療。
更多數的時間,他沒有動力去配合醫囑,沒有想要復健,只要不合他的意,就會用語言激怒我,有意間無意間,我也渾身是傷。
對,因為經歷過很多次的受傷,所以開始在想子女這個角色好難辭職。
「我不想做了。」
「我想離開了。」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
爸爸生病後的躁動、憂鬱、混亂,都讓每天相觸的家人們感到疲憊。
多數時間進診間後,醫生會提醒我們,他已經生病了,已經不是以前的他了。
但我似乎也還沒有那麼的有意識,他已經不是以前的他了。
對於這個生病的他,我還不是很熟悉,很多時候我還是像個孩子一樣的期待著爸爸能夠給我情緒的支持獲回應。
但實際上,跟生病後的他相處,多數時間是承接著他情緒調節的失功能,有時大笑,又有時對著我生氣盡說著傷人的話。
週一進診間幫爸爸回診拿藥,醫生關心著我「最近還好嗎?」
「不太好,爸爸情緒的起伏太大了,我無力招架,搞得我也精疲力盡懷疑人生。」隔著口罩說著自己的無力。
「這是他的個性嗎?是我不夠理解他嗎?還是腦傷後的影響讓情緒沒有中間值只有極端?」接著追問醫生。
「我相信是疾病,他生病了,你需要認識生病後的他,然後腦傷後的思考變得更固執、窄化、缺乏彈性,並非他的意願,這是他的有限。」
「那就再開一個月的藥,下週做衡鑑,做完心理衡鑑後,我們再一起了解現在的他到底怎麼了。」醫生緩緩地說。
全職照顧者的日常,除了面對病人需要保有彈性,去機智應對病人的各種說變就變,回應完處理完病人的需求後,剩下的時間還要去調適自己從病人身上接受到的情緒。
多數時間我知道保有理智對我們都是好的,反覆地提醒著自己,爸爸生病了,他不是故意的,但我終究是個人,有著血淚與感受。
我嘗試過了,保持理智客觀去看待疾病帶來的影響,但理性撐不久,就像爸爸承受著疾病帶來的痛苦,理性的跟自己說沒事,但等到發現自己無法從輪椅上移動的時候,便將自己的無力感化成指責身旁照顧者的言語,那個時候我們的理智都潰堤了。
復元的這條路上,我們都在盡力的保持理性,但當情緒緊密靠近時,並非保有理性就可行,那讓人想逃,那麼逃不了的時候呢?回想起爸爸在急診不願意配合醫囑時?回到家又忘了已經看過醫生不願意進家門時?都是能秒剪斷理智線的情境,當下的照顧者和病人誰也逃不了。
我想,是時候換個新觀點,新的思維,去認識現在的他,也去重新設定照顧者的know-how,是接下來照顧路上的課題,那又是另外一堂選修課了。
Wish you a good goodbye.
avatar-img
12會員
23內容數
期待能將貓咪的生活哲學學透,運用在助人領域及真實人生中的一個人。 是一位社會工作師、是一個長期照顧父親的女兒、一位遠距親密關係的伴侶。 在這邊從社會心理及生態觀點,聊聊我所知的世界、所感的體悟及所追求的理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ello&Goodbye 的其他內容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陪病者的心情,每天都像股市開盤一般,不曉得今天會是怎麼樣,似乎可以預測卻又總是會有出乎意外的結果。 永遠記得,今年的兩次倒下的心情開盤,瞬間跌到谷底的那個痛。 這一次的倒下,在奔馳著高鐵上收到好友的訊息「你等等到了,出來門口,我在youbike這邊等你,等等直接載你去急診。」 那是第一次感受到,奔馳
2022/12 這是老爸今年第二次不是自己走著進去醫院了, 退休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跑醫院的老爸 今年第二次的意外了, 上回緊急接到醫院電話,奔回去高雄 這次透過朋友的協助送醫,也是奔回高雄 不曉得,南部人離開家鄉後到北部生活的人們,是否也有跟我經驗過一樣的劇情呢?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 確實是,今年
這是一連串的信 一位正在單戀著父親的女兒寫給父親的信件 不曉得有多少勇氣寫下 單戀的女兒,從小被灌輸著,母親過世後,父親就是女兒該遵從的全世界。 母親過世後的那一天起,女兒好似被世界提醒著:要愛爸爸。 你要愛他,因為他是你的父親。 我要愛他(小聲) 我要愛他(顫抖著) 我要愛他(閉上眼的大喊)
社會工作者,在台灣現有的法規及體制規範下,多數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是服務政府,為滿足政府社會福利的政策而產生的工作。 這個工作有趣的且弔詭的地方在於,拿政府的工作機會但又同時可以很光明正大的反饋政府,不論正面或負面。 雖然多數的工作者的薪資來源是政府,但同時工作者也具有監督的責任及促成改變。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陪病者的心情,每天都像股市開盤一般,不曉得今天會是怎麼樣,似乎可以預測卻又總是會有出乎意外的結果。 永遠記得,今年的兩次倒下的心情開盤,瞬間跌到谷底的那個痛。 這一次的倒下,在奔馳著高鐵上收到好友的訊息「你等等到了,出來門口,我在youbike這邊等你,等等直接載你去急診。」 那是第一次感受到,奔馳
2022/12 這是老爸今年第二次不是自己走著進去醫院了, 退休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跑醫院的老爸 今年第二次的意外了, 上回緊急接到醫院電話,奔回去高雄 這次透過朋友的協助送醫,也是奔回高雄 不曉得,南部人離開家鄉後到北部生活的人們,是否也有跟我經驗過一樣的劇情呢?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 確實是,今年
這是一連串的信 一位正在單戀著父親的女兒寫給父親的信件 不曉得有多少勇氣寫下 單戀的女兒,從小被灌輸著,母親過世後,父親就是女兒該遵從的全世界。 母親過世後的那一天起,女兒好似被世界提醒著:要愛爸爸。 你要愛他,因為他是你的父親。 我要愛他(小聲) 我要愛他(顫抖著) 我要愛他(閉上眼的大喊)
社會工作者,在台灣現有的法規及體制規範下,多數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是服務政府,為滿足政府社會福利的政策而產生的工作。 這個工作有趣的且弔詭的地方在於,拿政府的工作機會但又同時可以很光明正大的反饋政府,不論正面或負面。 雖然多數的工作者的薪資來源是政府,但同時工作者也具有監督的責任及促成改變。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父親節的時候,常會去思考我跟父親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許多方面,他的認知遠不及我。但在養育之路上,卻給我很多很多。小時候,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在田裡揮汗拔草、喝清涼沙士的單純記憶,至少仍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後來父親生病,性情轉變,話變多了,反而比較能夠溝通。但是最近這幾年也快速在老化中,身為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20240325 今早抵達醫院尚未踏入病房,便被可愛的小護士攔下。說明了目前父親為了評估呼吸器拆除而在進行自主呼吸練習的狀況。今早的練習預計三個小時左右,目前進行到一半,但情況與上次相仿。當父親清醒時呼吸相當急促,而睡著後情況又大幅改善。主治醫生找不到原因也百思不解。
一個女兒在父親的疾病面前,努力學習並關心父親,同時也面對自己的身體變化和成長的困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前陣子剛過完父親節,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過節或送禮物呢? 我父親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們家一直以來也沒有過節日的習慣,所以我根本沒注意到那天是父親節。 8/8那天,和朋友聊天時,他忽然問我:『欸,DT,你會想你爸爸嗎。』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天是父親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父親節的時候,常會去思考我跟父親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許多方面,他的認知遠不及我。但在養育之路上,卻給我很多很多。小時候,我們的生命緊密相連,在田裡揮汗拔草、喝清涼沙士的單純記憶,至少仍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後來父親生病,性情轉變,話變多了,反而比較能夠溝通。但是最近這幾年也快速在老化中,身為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20240325 今早抵達醫院尚未踏入病房,便被可愛的小護士攔下。說明了目前父親為了評估呼吸器拆除而在進行自主呼吸練習的狀況。今早的練習預計三個小時左右,目前進行到一半,但情況與上次相仿。當父親清醒時呼吸相當急促,而睡著後情況又大幅改善。主治醫生找不到原因也百思不解。
一個女兒在父親的疾病面前,努力學習並關心父親,同時也面對自己的身體變化和成長的困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