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約恩在二十六歲放棄企業主管工作開始到叢林裡當一個森林僧人,後來四十六歲還俗,內在一個聲音:該回家了。還俗後,也曾經極度憂鬱,後來父親斷了金援,他開始走出去,展開他講師的生活,後來遇到愛人,結婚,但卻接受到一個消息─自己罹患漸凍人的症狀,但是仍然勇於面對他的生活,對死亡,恐懼嗎?書中沒有提及,但是他開始巡迴演講,把他對人生的想法與感悟分享出來。 讀他的故事,他是一個很任性的人,也很聽從自己心裡的感受,僧人的苦日子他都能夠度過,對於金錢、物質生活可以淡然處之。 “成功,但不快樂” 年輕時候的他,認為成功和快樂是兩件事情,因為意志力和自律讓他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但是內心深處為快樂嗎? “這對我有什麼意義?他們是誰?” “人心中的寧靜、平和、安住,不會被一直潛伏的念頭擾亂,這是一份禮物。” 感謝讀書會的振揚推薦,所以我才會擁有這本書,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其中的字句,也反思自己近期把生活搞得很忙碌,去年、前年我的確讓自己大量學習,而今年心中有個聲音,想好好運動、好好靜心,每天撥空跟自己獨處,讓心情保持寧靜、平和,近期一直有種感受,每天都想要讓學生有更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腦袋充滿了備課的內容,遇到假日全天上課的時候,還會忙到沒時間吃飯,甚至前幾周還鬧出胃痛,我想,我可能錯了。明明知道,工作是讓生活更美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想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但是卻忘記好好關照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讓心感到寧靜也是種禮物,而這種禮物可以怎樣做呢? 書中的作者提到想要達到寧靜,有一種方法,主要和呼吸有關,靜坐冥想的人在呼吸上下很大的功夫,冥想時專注呼吸,讓腦袋放鬆。這讓我想起大三那年,參加禪學社活動,和同學一起晨起冥想半小時,當時的我沒有很熱衷這樣的活動,我只是很喜歡那個社團的學長姐,因為他們給我家的感覺,很關照我的生活與感受。或許冥想真的有用,在課業上,有去靜坐的那個學期,課業成績出奇的好, 作者還提到泰國和英國文化的差異,泰國的人民對於神明的景仰,所以都會對於僧人給予尊敬,而英國多數人不喜歡”行乞”人的存在,而僧人化緣的動作反爾引起人們反感,認為需要就得自己去掙錢,而不是像人乞討。不同國家因為對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對於”僧人”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尊重。 作者在英國寺院中有一段時間非常忙碌,而住持發現,告訴他:”請注意,責任,是有能力應對。” 是什麼幫助我們應對人生發生的所有事情呢? 計畫、控制和組織往往不向你想像中的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如果處在心流中,容易感到清醒與專心,就不會焦慮會出錯什麼事情,揣度自己如何應對結果等。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曾說:計畫本身沒有價值,但是做計劃至關重要。 “讓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是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可以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夠更有智慧面對人生,讓心靈保持寧靜。” 看到此,讓我反省,或許是自己想掌控太多東西,所以才會感到壓力,想要做到完美才會廢寢忘食,我可能錯了,靜下心來覺察自己的狀態,專注當下的任務,依序完成,不憂心沒發生的事情,也不過度掌控所有任務,千萬不要過度在意學生成績,而是關注在他們的努力與問題的解決方面。 我很佩服作者的爸爸,在孩子年輕時決定要出家,全然支持,當孩子決定還俗,也預支遺產支持,在孩子陷入自怨自艾,他停掉金援,促使孩子必須要走出去成長,不管孩子活到幾歲,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當八十四歲的爸爸被醫生宣判獲得絕症,選擇到瑞士安樂死,有莊嚴地跟每個家人道別才結束自己的生命,當點滴的藥水滴完之後,剩下一具遺體,那些生前的片段都在活著的人的腦海中。看到此,也讓我意外覺得,當活的夠久,沒有牽掛之時,能夠自己掌控生命的終點,也是件好事。 20230704 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