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袁易天(香港)
行文之日,適逢陽曆七月一日。二十五年來,七一從未打過颱風(香港人稱颱風吹襲為:打風),這刻香港掛起了八號風球(以前在高地懸掛颱風級別的標誌,題醒市民最新的風暴消息。現在已不使用這個操作,但天氣報告仍然習用:香港天文台目前仍然懸掛×號風球,表示香港風力時速達到多少海浬……)。而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因為七一這個特別的日子進入二十五周年,也要來港一遊。而我田上的稻米,已到八成熟,所以呢,種稻的人看著窗外風雨,難免有感。農產是生計,農業是政治。
上世紀的四十年代,香港在英國治下愈來愈繁榮,香港殖民地政府也開始了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進口泰國大米供港人食用;這個措施有重大意義。
外國人看見香港的老舊標誌,是一個帆船的形像,以為香港是一個島,是一座漁村。其實香港島,是英國軍隊登陸那個島,即中環所在地那個島。鴉片戰爭後,英國先向清政府租借這個島一百年(及港島對面部份的九龍半島),所以一百年後,就有中英談判、基本法、香港七一回歸這些事情。然而,後來英國政府又與清政府開戰,清政府又戰敗,英國提出進一步使用九龍半島直到深圳河為界。九龍半島包括遊客識認的尖沙嘴、旺角等地。而在旺角背後,有一座山叫獅子山,七十年代香港電台拍過一系列反映當時社會各階層努力生活的劇集,命名為“獅子山下”,獅子山成了香港人圖騰,也稱為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後有另一片廣大的農業區,現在仍稱之為新界,也就是英國政府第二次戰勝清政府之後再租用的地方,所以叫新界。那時候,新界主要的居民仍然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客家村、圍頭村的村民。圍頭村被認為主要是所謂五胡亂華之後,由中原逃遷到香港的中原家族。客家村則多指明清之際,遷移到香港的大戶大族。兩者的方言不同,一為圍頭話,一為客家話。現在不少村民新年在大門口貼上對聯,偶然仍見:南陽世澤,東漢家聲兩句句。原文多為南陽世澤長,東漢家聲遠。
獅子山下,九龍東部、旺角、尖沙嘴、港島因為早開發,行政管理漸漸走向城市管理的方向。傳統以姓氏為主的地區力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交通網絡、三合土的建築物。而新界區,要到二次大戰之後,香港匯入大量中國大陸移民,才開始加入城市化的過程,到七十年代,沿著連接大陸深圳口岸的鐵路,開始出現一個又一個新市鎮。
新界的村落,主要農產品是大米,以前地租以大米產量計算,一年租金,合多少擔穀。田地愈多,愈有財力及勢力。而土地,則主要掌握在新界的村民手中,新界村落,是傳統的族姓村,以血緣維繫。村落外圍,則會散居佃戶,他們不是土地擁有者。新界村落的產權分配,仍然是周朝留下來那套宗法制度,以長男為主,女姓沒有承繼權。大致,一條血緣族姓村擁有土地愈多,他們擁有的貨幣也更多,大米就是貨幣。
英國人四十年代開始由泰國引入大米,除了說要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之外,有意無意就摧毀了新界的經濟基石。大米不再重要了。如是,族姓村對當地的話語權也沒有那麼堅實了。到了五、六十年代,由於稻米價格與種植滑落,新界村落也出現移民潮;年輕村民透過親友關係,移居歐洲、美洲、澳洲各地尋找生計。七十年代,香港稻米幾乎絕跡於香港。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共內戰之後,香港的獅子山以東,九龍半島市區進一步向輕工業及國際商業邁進。而獅子山以北的新界地區,則以生產各種副食品和新鮮蔬菜為主,取代了以稻米為主的風景。
在東南亞,則以美國為首推動了“綠色革命”,即以化肥和農藥為主的種植概念,取代傳統的生產模式。在菲律賓,更設立了一個“國際稻米研究中心”,特意推動綠色革命。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這個概念就被丟棄了;因為化學農業帶來的問題,遠遠超出人類的預期。“稻米研究中心”後來也轉型研究和推動有機耕種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
在六十年代,當香港政府和新界農民都放棄種植香港稻米,“稻米中心”曾到香港收集稻米種籽庫存。我目前種植的水稻品種,有部份是來自這個機構。另外,在美國的種籽庫,也保留了香港的稻米。有些從美國取得的品種,甚至沒有被重新種植;即是說,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收集的種籽,在另一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又突然被叫醒,收拾行裝回到老地方生活。只是種籽庫的資料不詳細,不知道採種的農姓名,也不知道採種地區。冷不防,這些稻米又回到本來的村落,回到同一塊田地,只是,相隔大半個世紀,人面全非。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我種了幾年香港米,也種台灣米,種過日本米、大陸江西米;口感最不好吃,的確是香港米。不過,我仍不能下結論:香港米不好吃。因為香港米品種繁多,我仍未完全掌握所有品種的特性。目前,它們白化現象也嚴重,所以,似乎做幾年提純復壯的工作才好下結論。
案上所見約三十種稻米,很難想像,一個一千平方公里的地方,會種植這麼多的品種,而稻米是地產地銷的貨幣,也是主食。我們很難單純用不好吃去理解繁多稻米品種的存在意義。又或者說,稻米口感多樣,就是應付多樣性的口感和使用需要?我老爸曾經對我說,我們老家種的水稻很高大,幾乎有兩米高,株身直立。因為我們老家在河口,夏天水淹,植株高大的品種可減低水患的影響。
回看手上的香港米,名為早縠仔及縠仔的品種,比現在的雜交水稻還要小巧,葉型幼長,才半米高,米粒細小。以現在眼光看,做短期的裝飾性園藝植物也合適。然而,這種小型水稻,有何優勢呢?相反,粘米系統和穤米系統表現相反,象牙粘差不多兩米高,株型挺直,不倒伏,好像被人束縳一樣不往兩邊倒,很精神的樣子。從來沒有政府機構或組織好好地做地方品種的文獻記錄;望著眾多稻米,問號不斷浮現。
究竟,何謂香港米呢?香港位於廣東省東南海邊,以深圳河為界。而新界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兩地不單互通有無,一些村落更有血緣姻親的關係,只因政治現實,變為分河而活。所以香港稻米品種,與深圳地區實有相同。反而深圳在八十年代被指定為特區,稻田變商廈,真的是一塊稻米田都沒有留下。在這個人為的政治情況底下,香港自然生成一個生態及政治系統。傳統的香港米是指在香港種植經年的米,我甚至不能指出,手頭上有沒有一些米種,是由香港以外引入,祇有一年歷史,但又剛好被採收米種的人收入了外地的種籽庫裏。其實它或仍未在港居住滿七年,不能成為香港居民(香港移民政策之一,新移居人士要住滿最少七年,才有可能申請成為正式居民)?
手上另一個來自印尼的品種,是朋友跟家傭回鄉之後順手帶回來的。我種了幾代,有時還會特意送一些給朋友的家傭,告訴她這是她老家的白米。這個品種植株矮小,產量高,但沒有飯香,是典型的雜交水稻。我們一直挑種自留,它一直表現豐產,但吃起來,我一面嘴嚼,一面覺得是為未來飢荒作準備啊。
香港戲稱日本為自家鄉下,即老家,可想而知香港人有多喜歡日本的文化。香港人也愛日本米;吃慣了日本米,當然也會愛上台灣米。池上米在香港也頗有市場。我另一位朋友十年前從台灣帶回來一些米種,沒有刻意記錄品種名稱,他一直在種,也自已留種,也分給有興趣的朋友種植。這顯然是一種雜交品種。我也有種他的台灣米,因為朋友自己也搞不清品種,所以我們朋友圈中稱之為:許寶米;因為朋友名字是許寶。
我們也會挑種自留。這麼多年,這個雜交水稻表現優良,味道口感與日本米看齊。我現在已經視許寶米為香港米其中一員。希望這種米會持續在香港種下去。我一直在田裏觀察它,每季都做田選工作,希望它愈來愈香港。香港米自從英國人殖民香港,不自覺地被政治沾上關係。引入許寶米的朋友,就是許寶強老師。不久之前他離開香港到德國講學,在香港機場被國安警察拘捕,原因是,他是香港612人道基金的信託人。而612基金是為反送中運動而受影響的市民,提供法律開銷支授的組織。所以呢,七一打風,許寶米在風雨裏波動。香港米,好食不好食是一回事,但它的故事,仍然未到結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及一些政治波動影響下,發展出香港的食物生產,農地、農業、鄉村的發展;這跟其他東南亞地區是很不同的狀態。梳理這些狀態變化,可以看到我們由吃的東西所發展出來的食物文化,就有它本身很特別的特性在裡面。我覺得應該從這個方向介紹一下,然後大家可從當中找到關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土食材的一些方向。
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及一些政治波動影響下,發展出香港的食物生產,農地、農業、鄉村的發展;這跟其他東南亞地區是很不同的狀態。梳理這些狀態變化,可以看到我們由吃的東西所發展出來的食物文化,就有它本身很特別的特性在裡面。我覺得應該從這個方向介紹一下,然後大家可從當中找到關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土食材的一些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去年為了替好友慶生,我特意安排了一趟香港旅遊。每次去到香港,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情,所以雖然去了很多次,但還是覺得能看到新景色。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與變化,總是能讓人發現不一樣的驚喜,無論是新開的餐廳、翻新的街道,還是變化中的城市景觀,都讓每次的旅程充滿了新鮮感。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自開埠以來
Thumbnail
基隆嶼(臺灣話:雞籠杙Ke-lâng-khi̍t ) 導遊說:「杙」是繫牛的小木樁。參照辭典引用《左傳》、《南史》的資料,說得通。如果大加蠟或雞籠是牛頭,地理關係上也正確。 網路有引用《淡水廳志》的說法,以為雞籠嶼是和平島,雞籠杙是基隆嶼:「雞籠嶼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社皆在西,約二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新竹市有九降風,而米粉製作就和九降風息息相關。新竹米粉之所以有名就來自於老鍋米粉的渡台先祖郭乾兄弟帶著郭泉等四個小孩,在清朝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SINCE  1858),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市引進台灣。米粉製作需要稻米、水、強風。作為新竹米粉發源者老鍋米粉承襲著一百多年來的祖業,隨著時代的更迭,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金獅樓是一家在西門町的港式飲茶老店,提供豐富的港式點心和菜色,店家保有少見的復古懷舊推車文化, ,文章中詳細介紹了用餐菜色和價位,提供了交通和營業資訊,並分享了用餐心得。
Thumbnail
槺榔又稱台灣海棗,是從冰河時期留下來的原生植物,分布在台灣濱海一帶,能承受貧脊土壤、耐鹽抗旱,頭頂著尖刺葉形結穗如檳榔豆,高大筆直的槺榔樹突出於沙丘地表,至今西部沿海仍有許多村落以槺榔命名。 即使是一個小地方,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本主題即以台南七股槺榔,一個位於曾文溪河口北岸的農場為出發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過去」 馬六甲市區,賣椰子的攤販外,一位阿伯愜意地坐在那裡,馬六甲接近赤道的炎熱氣候快讓我們吃不消,進去買了現剖椰子來解解暑,阿伯看著我和老牛:「你們哪裡來的啊?」看到都是華人面孔自然收起警戒,和他就這麼聊起來。 阿伯對蔣介石時代印象特別鮮明,我想他是當年移民潮定居在馬六甲的華人,從小跟家人到
Thumbnail
去年為了替好友慶生,我特意安排了一趟香港旅遊。每次去到香港,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情,所以雖然去了很多次,但還是覺得能看到新景色。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與變化,總是能讓人發現不一樣的驚喜,無論是新開的餐廳、翻新的街道,還是變化中的城市景觀,都讓每次的旅程充滿了新鮮感。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自開埠以來
Thumbnail
基隆嶼(臺灣話:雞籠杙Ke-lâng-khi̍t ) 導遊說:「杙」是繫牛的小木樁。參照辭典引用《左傳》、《南史》的資料,說得通。如果大加蠟或雞籠是牛頭,地理關係上也正確。 網路有引用《淡水廳志》的說法,以為雞籠嶼是和平島,雞籠杙是基隆嶼:「雞籠嶼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社皆在西,約二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新竹市有九降風,而米粉製作就和九降風息息相關。新竹米粉之所以有名就來自於老鍋米粉的渡台先祖郭乾兄弟帶著郭泉等四個小孩,在清朝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SINCE  1858),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市引進台灣。米粉製作需要稻米、水、強風。作為新竹米粉發源者老鍋米粉承襲著一百多年來的祖業,隨著時代的更迭,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金獅樓是一家在西門町的港式飲茶老店,提供豐富的港式點心和菜色,店家保有少見的復古懷舊推車文化, ,文章中詳細介紹了用餐菜色和價位,提供了交通和營業資訊,並分享了用餐心得。
Thumbnail
槺榔又稱台灣海棗,是從冰河時期留下來的原生植物,分布在台灣濱海一帶,能承受貧脊土壤、耐鹽抗旱,頭頂著尖刺葉形結穗如檳榔豆,高大筆直的槺榔樹突出於沙丘地表,至今西部沿海仍有許多村落以槺榔命名。 即使是一個小地方,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本主題即以台南七股槺榔,一個位於曾文溪河口北岸的農場為出發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過去」 馬六甲市區,賣椰子的攤販外,一位阿伯愜意地坐在那裡,馬六甲接近赤道的炎熱氣候快讓我們吃不消,進去買了現剖椰子來解解暑,阿伯看著我和老牛:「你們哪裡來的啊?」看到都是華人面孔自然收起警戒,和他就這麼聊起來。 阿伯對蔣介石時代印象特別鮮明,我想他是當年移民潮定居在馬六甲的華人,從小跟家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