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近幾場演講,結束後,幾位不同學校的老師,都不約而同提到,我對「表達」的切入角度很有意思,讓他們很有啟發。他們從沒想過,表達要教「這件事」。甚至有老師提到,未來在設計課程時,也想往這個方向前進。
​我對表達的看法,是什麼呢?

​表達,「最重要」的是……

讓我們從這個問題聊起吧!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架構,有人說是邏輯,有人說是聲音語調,也有人說是表情動作。
​這些都很重要,我同意。
​但我認為,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最重要的,就是「觀點」──
​你能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觀點。
​你一定看過一種文章或演講,它們有著華麗的辭藻,高超的說話、表演技巧,但內容卻空洞無比。看完或聽完後,只會讓你覺得,這是一段沒有意義的「廢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表達者沒有提出「好觀點」。

​「好觀點」的三個元素

​什麼樣的觀點,叫做好觀點?
​我認為,好的觀點,通常具備這三個元素:分別是「沒想過」、「有啟發」和「被觸動」。
舉個例子,如果有兩場演講,一場講題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另一場是「機會,是留給『還沒』準備好的人」,你會比較想聽哪一場演講呢?
​我猜,你應該跟我一樣,會比較想聽第二場吧!
​為什麼?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多數人「沒想過」,甚至有點「顛覆認知」的觀點。
​這時如果還有好的論據作支撐,內容也能邏輯自恰,那麼就能帶給人滿滿的啟發和觸動。
​了解什麼是好觀點後,接著再往下討論,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煉」出好觀點。
​我在演講中分享了五個,自己常用來思考觀點的方法:
​1. 反直覺思考
2. 代情境思考
3. 多維度思考
4. 辯證式思考
5. 升價值思考
這篇文章,我簡單和你分享前兩個:「反直覺思考」和「代情境思考」。

​反直覺思考

​先看第一個,反直覺思考。
​當我們需要針對某個議題發表看法時,第一時間,腦中一定會浮現某些關鍵字或想法,這些,都稱為「直覺」。而多數時候,我們直覺能想到的,大部分人,也一定都能想到。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表達習慣,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靠直覺輸出觀點,那他的觀點很有可能就是「千篇一律」、大家都想得到的「平凡觀點」。
​而反直覺思考,就是在提醒我們,在開口或落筆表達之前,擋下腦中出現的所有第一個想法,讓自己有意識的進入第二層、甚至第三層的思考。這樣的習慣,可以幫助你,在最大機率上避開「跟大家都一樣」。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網路上看過一張「一群動物參加面試」的圖。這張圖的中間,站了一排動物,從左到右依序是鳥、猴子、企鵝、大象、魚、海豹和狗;在他們面前有一位人類面試官,對著他們說:「為求公平甄選,你們每一位都必須接受相同的測驗,爬樹。」
​好,你覺得這張圖,要傳達的寓意是什麼呢?如果要你根據這張圖,發表一段論述,你會說些什麼呢?
​我猜,你腦中浮現的第一個關鍵詞,很有可能是「公平」這兩個字。我自己也是先想到這個詞。
​的確,幾乎所有關於這張圖的論述,都圍繞在「公平」二字,說這張圖在隱喻教育或社會制度的不公平、說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公平。這是最常見的觀點。
​所以,如果你也是往這個方向思考的話,那麼你的觀點,就不容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這個觀點很直覺,大家都想得到。
​那除了「公平」之外,還有其他可以思考或論述的角度嗎?
​我用反直覺思考,選了一個較少人提及的視角來談這張圖,寫成文章〈關於公平的幾層思考〉,發在臉書上,獲得還不錯的迴響,有超過1200次的分享轉發。
​和你分享文章裡的一小段:
​讓所有動物都比爬樹,是「不公平」的制度,這是第一層思考。
​「那所謂公平的制度,又該比試什麼呢?」這是第二層思考。
​「如果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應該用同套標準做篩選或評價,那這群動物,又是為了什麼原因,聚在這面試?」這是第三層思考。
​他們不就是在爭一個錄取資格。
​好的東西,例如好學校、好科系、好工作,人人都想要,但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競爭」。而只要有競爭,不管比試項目是什麼、篩選門檻是什麼,真要認真討論,都是不公平的。因為制度一定對某些人有利,對另一些人不利。
​就像升學制度,無論是一試定終生的聯考,還是申請入學、繁星推薦、特殊選材,都有人說不公平。
​年輕時,一枚憤青,看什麼都覺得不公平,都想批判一下。就像這張圖,以前望見的是不公;但隨著年紀增長,現在望見的,是選擇──
​「選擇適合自己的戰場」。
​如果我是魚,就不要跑到森林裡跟別人比爬樹;如果我是猴子,就不要跑到海裡跟別人比游泳。
​與其抱怨環境和體制不公平,不如主動尋找,甚至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和制度。
​看完這一段,你是不是也能體會到,為什麼這篇文章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分享呢?
​不是因為「文筆」,而是因為「觀點」。
​它恰好滿足了好觀點的三個條件:沒想過、有啟發和被觸動。

​代情境思考

​再來,第二個煉出好觀點的方法,「代情境思考」。
​什麼是代情境思考呢?
​簡單來說,就是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在「真空」中思考它,而是要想像一個「具體」的情境、角色,將自己代入。你可以問自己:「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問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問題:在職場上,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
​我們來練習看看,在說出你的想法之前,先思考:「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問這個問題?」
​根據不同情境和角色的排列組合,可以分成下面四種情況:
​第一種,會做人,也會做事;
第二種,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
第三種,會做事,但不會做人;
第四種,會做人,但不會做事。
​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種,會做人也會做事的,很明顯,沒有困擾,所以不會問這個問題。
​再來,第二種,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的,對這種人來說,答案是「都很重要」,所以也不太會問。
​至於第三種和第四種,「會做事,不會做人」和「會做人,不會做事」,你覺得誰較有可能有「做人、做事哪一個更重要」的煩惱呢?
​按照我們過往的經驗,是不是「會做事,但不會做人」的朋友,更可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當你用情境思考到了這一層,就會明白,當一個人問出「在職場上,做人和做事,哪一個更重要時」,他真正想問的,其實是:「在職場上,難道不能專心把事情做好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花時間處理人際關係呢?」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再延伸,為什麼「會做人,但不會做事」的朋友,不會有同樣的困擾?
​因為在真實職場中,不存在「會做人,但不會做事」的人嗎?也就是一個會做人的人,都會把事情做好;或是會做人的人,有某些資源、能力或心理特質,即便他事情沒做好,也不至於造成困擾。
​就這樣,我們藉由「代情境思考」,用一個問題,勾出一個答案;一個答案,又引發下一個問題,一層層往下挖,是不是讓我們對這個的議題,有更不同的認識呢?
​經過這樣的思考後,你再提出自己的觀點,我相信,絕對會比原先更加深刻,更能帶給人啟發和觸動。

​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

​幫你總結整理一下,這篇文章談到了,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就是「觀點」;而好觀點通常具備三個元素:「沒想到」、「有啟發」和「被觸動」;至於如何提出好觀點,我和你分享了兩個思考方法,「反直覺思考」和「代情境思考」。
​說到這,聰明的你可能也發現了,表達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思考;表達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說,而是想。
​所以,想練好表達,我們應該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過向他人道歉的經驗,不管是對親人、朋友、同事、上司還是自己的伴侶。不曉得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向對方道完歉後,對方不接受就算了,反而還更生氣。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那一定要看這篇文章,我會和你分享改善關係的「三個道歉心法」,以及在道歉過程中,有哪些「地雷」是絕對不能踩的。
你覺得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 ​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和理由,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看法也可能不同。 ​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年紀增長、閱歷積累,對這道問題的思考與感悟,也有不小的變化。我將它分為四層:
2022年共看完67本書,其中有48本是電子書,19本是紙本書。 今年可以說是「從紙本書走向電子書」的一年。
我們都看過別人辯論或筆戰,但你有看過「神仙打筆戰嗎?」 最近在整理2022年的閱讀書單,原本想為一本書──《說真相的勇氣:芝加哥經濟學人與大法官的反常識對話錄》──「簡單」寫篇500字的推薦文,沒想到一寫就寫超過1500字……索性單獨成文吧! 先說結論,這本書是我近兩年讀過「含金量」最高的一本書。
最近看了一部劇,叫做《串流王者》,它是2022年下半年,我看過最好看、最喜歡、也最推薦的一部劇。 《串流王者》講述的是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平台,「Spotify」的創立故事。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感慨,或者諷刺,人一旦社會化,變成所謂的「成年」人後,便失去了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小孩是純潔的,成年人都墮落了! 你會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呢?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過向他人道歉的經驗,不管是對親人、朋友、同事、上司還是自己的伴侶。不曉得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向對方道完歉後,對方不接受就算了,反而還更生氣。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那一定要看這篇文章,我會和你分享改善關係的「三個道歉心法」,以及在道歉過程中,有哪些「地雷」是絕對不能踩的。
你覺得成功靠的是運氣,還是能力? ​這個問題,如果拿去問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和理由,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看法也可能不同。 ​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年紀增長、閱歷積累,對這道問題的思考與感悟,也有不小的變化。我將它分為四層:
2022年共看完67本書,其中有48本是電子書,19本是紙本書。 今年可以說是「從紙本書走向電子書」的一年。
我們都看過別人辯論或筆戰,但你有看過「神仙打筆戰嗎?」 最近在整理2022年的閱讀書單,原本想為一本書──《說真相的勇氣:芝加哥經濟學人與大法官的反常識對話錄》──「簡單」寫篇500字的推薦文,沒想到一寫就寫超過1500字……索性單獨成文吧! 先說結論,這本書是我近兩年讀過「含金量」最高的一本書。
最近看了一部劇,叫做《串流王者》,它是2022年下半年,我看過最好看、最喜歡、也最推薦的一部劇。 《串流王者》講述的是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平台,「Spotify」的創立故事。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感慨,或者諷刺,人一旦社會化,變成所謂的「成年」人後,便失去了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小孩是純潔的,成年人都墮落了! 你會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嗨,在準備客戶簡報或會議活動時,是不是有一些困惑或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幾個常見的簡報迷思,幫助你提升簡報效果,讓你的表達更有力!
Thumbnail
你曾經羨慕過別人優秀的演說能力嗎?為什麼有些人總能讓談話內容極具渲染力呢?事實上,表達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你可以不再只是職場上的透明人,通過本文的方法,你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引人注目。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六、圖像式思考、圖像式演說很好用 跟提筆寫作一樣,演說前要立大綱,只是,這大綱是用文字敘述還是以圖像呈現? 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一幅圖像能記得的內容,絕對比一篇文字多。把要講述的大綱用一幅幅圖像記在腦海裡,還可以在心理圖像中配上關鍵詞,就能讓人侃侃而談。依照心理圖像的放大縮小、自動生成遠、中、近
『寫作和想法是密不分的,好的想法需要好的文章來詮釋』 「寫作和想法是密不分的,好的想法需要老的文章來詮釋」這句話強調了寫作和想法之間的緊密關聯。寫作是將我們的想法具體化、詮釋和傳達給他人的過程。而好的想法需要透過寫作來展現和解釋,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對於領導者來說,具備卓越的說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嗨,在準備客戶簡報或會議活動時,是不是有一些困惑或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幾個常見的簡報迷思,幫助你提升簡報效果,讓你的表達更有力!
Thumbnail
你曾經羨慕過別人優秀的演說能力嗎?為什麼有些人總能讓談話內容極具渲染力呢?事實上,表達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你可以不再只是職場上的透明人,通過本文的方法,你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引人注目。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六、圖像式思考、圖像式演說很好用 跟提筆寫作一樣,演說前要立大綱,只是,這大綱是用文字敘述還是以圖像呈現? 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一幅圖像能記得的內容,絕對比一篇文字多。把要講述的大綱用一幅幅圖像記在腦海裡,還可以在心理圖像中配上關鍵詞,就能讓人侃侃而談。依照心理圖像的放大縮小、自動生成遠、中、近
『寫作和想法是密不分的,好的想法需要好的文章來詮釋』 「寫作和想法是密不分的,好的想法需要老的文章來詮釋」這句話強調了寫作和想法之間的緊密關聯。寫作是將我們的想法具體化、詮釋和傳達給他人的過程。而好的想法需要透過寫作來展現和解釋,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對於領導者來說,具備卓越的說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