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們一個人可以解決,更不可能找一個政黨就搞定一切,台灣已經進入先進國家之林,西方先進國家花了幾十年都調和不了的,我們怎麼可能妄想一代人解決一切。更何況,歐洲還有工業革命打下的產業基礎,以及數百年的文化遺產,就算從今天開始,德法義大利都躺平不做事,坐吃山空也夠吃一百年。
最後,筆者想來談一下,職業的慣性並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階級的流動也是職業的流動,更加的困難。
多數想轉行的人都不甚成功,會成功者比例不高,能有所成者,要不是原本就是資質卓著,學習能力都很強的(宇智波葵?),不然就是前一項工作累積到資產,夠他花時間重來。(編:宇智波葵指日本女藝人
森川葵,在日本綜藝節目中高速學習達人技能,彷彿《火影忍者》宇智波家的寫輪眼能複製對手的術,成為網路迷因)
轉職創業成功靠時機,跟風開店幾乎沒「錢」景
而這兩者的比例都不高,只是在千萬人的社會裡,1%就是十萬,絕對數量產生了「人人都可做到」的錯覺。更糟糕也是更迷惑人的一點,是這十萬人打散在各行各業,代表能轉業後仍如魚得水者,幾乎也都是各行業的最頂尖。
最頂尖,不是能力,更多時候是時機,例如早些年的足體按摩,近兩年的健身業,有幾個人可以跳出本業去做其他事,開直播還是兼職賣雞排?幾乎沒有嘛!這就是早期進入的資產累積優勢,新入行的光是找客戶就不易,加上一個行業在成熟期時,專業度會越來越提高。
用時期來說就是,早期爬坡階段的人累積到夠多資產,拓荒期的專業度不見得高,導致進入競爭激烈的高原期時,賺錢速度降低,讓這些拓荒者「感覺要轉行」,由於賺到夠多錢,能支撐轉業的諸多成本,成功率較高。
進入高原期才入行者,相關訓練都成熟,各項知識都科學化,平均專業度比拓荒者高很多,但開啟紅海市場競爭後,進入成本拉高,高度競爭下的收入也較低,變成更加專業但也更難過日子,所有的心力都花在經營維持,根本沒空去想轉業。
這是踩在高空的鋼索,財務與身心平衡都很吃緊,直到進入下坡期,整個行業要進入當老闆幾近不可能,好的地段被佔據,可以開發的消費者都固定,新人努力的結果只能提升整體品質,無法打破新局。
別輕信倖存者偏誤,轉職創業沒那麼簡單
所以真的能輕鬆跳出去,轉入其他行業者本來就不多,我們以為可以的原因,通常是塑造出的氛圍。
很可悲也不公平?不。
拓荒者要承擔的是風險,沒人走過的路相對危險,失敗可能是全副身家賠進去。高原期才進入的,要負擔龐大的競爭壓力,促使產業活性化的後果,會反映到身心健康上。下坡期才進去,沒有風險也沒有壓力,只有微薄的薪資,與看不見的未來。
這端看你怎麼認定成功與失敗,畢竟媒體最討厭播放失敗者特集,觀眾想看的都是致富的勵志故事。導致我們往往搞不清楚,一個成功者的背後有九具屍體(也不想去了解)。
投入成本過於巨大,知識精英不願也無法轉職
這跟轉業有什麼關係?
有沒印象,曾有一則衛報的報導,說博士夜宿帳篷,他無法離開學術界,非常茫然。
轉業的困境不是只有勞工,在知識菁英中也一樣,甚至更加嚴重。因為要成為知識菁英,現代得要投入極大的教育成本,等到可以獨當一面,年紀都過三十了。
三十歲又怎樣?中華民國法律規定,三十歲才能競選縣市長……
這代表從前的人們認為,一個人起碼要到這年紀才能有足夠經驗去擔負這麼大的責任,結果今天三十歲只代表能踏出學術界,站在起跑點?
父母從小投入的大量教育成本,沒幾個人會甘願沉沒掉,越往上走的壓力就不限定於經濟,更多的社會與文化壓力,會壓到一個知識菁英喘不過氣。
在台灣,知識菁英找不到工作,儒家傳統還會哀嘆,從體系出來的官僚,會想辦法生出工作,讓高階知識分子有點事情做。但也僅止於讓這些知識份子吃不飽餓不死,領對勞工來講已經很多,對菁英階級的生活要求而言很差的薪水。
菁英階級能往下轉業?鳳毛麟角,連平行轉行都沒機會了,還往下轉。
連產業ABC都不懂的「專家」,怎能主導產業政策?
在這年代,轉職非常困難,越往上的階級越難。反過來也造就各國官僚系統,輕忽這個問題,因為民主國家是中產出身的菁英掌權,當中產菁英多到形成新的統治階級,掌權者就會替自己人製造新工作。越來越多的智庫、NGO、協會,替政府機關寫計畫、產業評估,卻沒幾個人真的在產業界待過。
也無怪乎前幾篇筆者所說的中小企業、自營業者,說有多討厭這些人就多討厭。各位能想像一個從未在ACG行業混過一天的人,去寫長篇大論的動漫產業報告,並交給相關單位執行?這卻是世界各國的常態,由大學訓練出的知識菁英,去主導自己根本不會從事的行業。
在台灣,這類人會進入各種智庫,歐美現在最多的就是政治正確創造的行業。
轉業不了,只能待在同一層級,就得吸取其他階級的資源。但這套全球化下的菁英論述遲早碰壁,畢竟受害者最後都會問
「你那麼會講,會去做嗎?」
頭頭是道各種數據,然後連這行業的原物料、產品銷售狀況都搞不清楚,這類知識菁英難道會少?
問題在於,為何社會認為這些人做這些事很合理,還一直給他們機會?
編:媒體也會製作失敗者特集,只是:
- 要讓人受訪講失敗經驗,重點是就只有失敗,並不容易。
- 大多具有獵奇色彩。
- 失敗者咎責和媒體強化爭議等傾向,經常出現叫失敗者外的「別人」負責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