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那些情感匱乏所衍生的行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
雖然是金錢的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那些往往讓我們消費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們最渴望,也感覺最需要的地方(這跟事實可以無關)。就如一個愛買書的人,他的渴求與覺得不夠的地方,可能在於知識與資訊,即使他可能已是某方面的專家,也比許多人都知道更多,但不足的感覺,還是會讓他不停買書與把錢方在能獲取更大知識量的地方。
金錢消費行為除了和心理帳戶有關,一定也擺脫不了社會環境的慫恿與鼓吹。例如,你可能本來都不覺得自己想要化妝,或需要化妝,但因為出了社會,無論是職場需求,或是周圍的同事們各個都打扮的各有姿色,你還是可能會因為社會壓力,或是莫名的被同化、說服,而開始去關心如何化妝這件事,也開始購入許多化妝品和保養品。健身運動的訓練課程,也可能是同樣的道理。你斬釘截鐵的說自己不愛運動、不喜歡運動,結果看你身旁的朋友,一個個的加入健身社團、一個個購買某家的健身課程,突然有一天你好像也不再抗拒,也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去跑跑步、練練身材。
所以從人的消費行為,多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在狀態,也可以看到他的外在環境,究竟有哪些因素正在交互作用,影響著他。不得不說,我們所消費的地方,就如文青詩句所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愛的樣子」。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愛的樣子」?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8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0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歲那年,習於漂流的父親「又」要把我遺留了,託放給大姑姑要把我送回屏東祖母家,交給她撫養。 也許是內疚作祟,在把我遺留前他帶我逛了百貨公司,買了我想要的美麗娃娃,還不只一件。我拿著這一袋心愛娃娃,莫名其妙地見不到父親,然後被帶往我陌生的地方,見到我不太熟識的祖母....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困擾之一,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特別是心越煩時,腦越亂時,或是感到自己人好累時,自己只會像個軀殼,有如行屍走肉。 這時候,其實是最需要關照自己的時候,不論是陪自己沈澱,還是陪自己對話安頓內心翻飛的思緒及情緒,又或是需要好好懂自己身心的需求,為自己做些修養身心的安排。 
   早年經歷貧窮的人,或是生活在物資非常匱乏的環境,必須要「搶」才能溫飽,才有一口飯菜吃,或是,必須要「藏」,才不會被剝奪掉僅有的一小丁點好東西。 若童年經常經歷這樣的「飢餓」,也就是忍餓或匱乏,沒經驗過滿足,那麼潛意識就會累積許多渴求的衝動...
六歲那年,習於漂流的父親「又」要把我遺留了,託放給大姑姑要把我送回屏東祖母家,交給她撫養。 也許是內疚作祟,在把我遺留前他帶我逛了百貨公司,買了我想要的美麗娃娃,還不只一件。我拿著這一袋心愛娃娃,莫名其妙地見不到父親,然後被帶往我陌生的地方,見到我不太熟識的祖母....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困擾之一,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特別是心越煩時,腦越亂時,或是感到自己人好累時,自己只會像個軀殼,有如行屍走肉。 這時候,其實是最需要關照自己的時候,不論是陪自己沈澱,還是陪自己對話安頓內心翻飛的思緒及情緒,又或是需要好好懂自己身心的需求,為自己做些修養身心的安排。 
   早年經歷貧窮的人,或是生活在物資非常匱乏的環境,必須要「搶」才能溫飽,才有一口飯菜吃,或是,必須要「藏」,才不會被剝奪掉僅有的一小丁點好東西。 若童年經常經歷這樣的「飢餓」,也就是忍餓或匱乏,沒經驗過滿足,那麼潛意識就會累積許多渴求的衝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一直以來沒有思考過金錢與自己的關係? 不知道金錢留不住的原因在哪? 你從未檢視過消費習慣,或嘗試思考過卻找不到貓膩? 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不知如何開始? 你已經很努力賺錢卻永遠靠近不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跟錢好好相處》,從你的錢怎麼來,到你的錢怎麼去,都有全面性的檢討,他適用任何人。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經濟決策中將支出和收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這一現象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然而,將心理帳戶應用於投資回報計算可能導致過度複雜化,忽視市場只關注現價的實際情況。本文探討心理帳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並指出其在投資回報計算中的誤用。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一件非常心儀的商品,價錢雖然合理可接受,但就是有一種直覺覺得被「宰」了?又或者是看到某項商品或服務打折大特價,明知用不到卻還是忍不住下手購買?學者提出一個來說明這樣的現象 :「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決定我們對一項交易是感到滿意還是不滿意。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匱乏」有時是一種心理上的幻覺。人們常常假定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所以拼了命累積,死命地追著金錢跑。對於妨礙囤積的任何動作,就會被視為是浪費、沒效率。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衝動消費的原因和個人經驗,包括購物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面對衝動消費的誘惑日益增加,文章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消費者在購物前後評估自己的需求,並反思消費行為的後果。
一直以來沒有思考過金錢與自己的關係? 不知道金錢留不住的原因在哪? 你從未檢視過消費習慣,或嘗試思考過卻找不到貓膩? 沒有深入思考過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不知如何開始? 你已經很努力賺錢卻永遠靠近不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跟錢好好相處》,從你的錢怎麼來,到你的錢怎麼去,都有全面性的檢討,他適用任何人。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經濟決策中將支出和收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這一現象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然而,將心理帳戶應用於投資回報計算可能導致過度複雜化,忽視市場只關注現價的實際情況。本文探討心理帳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並指出其在投資回報計算中的誤用。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一件非常心儀的商品,價錢雖然合理可接受,但就是有一種直覺覺得被「宰」了?又或者是看到某項商品或服務打折大特價,明知用不到卻還是忍不住下手購買?學者提出一個來說明這樣的現象 :「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決定我們對一項交易是感到滿意還是不滿意。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匱乏」有時是一種心理上的幻覺。人們常常假定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所以拼了命累積,死命地追著金錢跑。對於妨礙囤積的任何動作,就會被視為是浪費、沒效率。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