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生過什麼事:過去如何影響我們,而我們如何能夠療癒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經發生過的事,塑造了現在的你

《你發生過什麼事》是由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與創傷研究專家培里醫生合著,透過兩人的對談形式,從大腦的角度出發,闡述兒童早期經驗如何影響行為模式;面對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大腦又是如何學會調節(或調節失敗);以及過去經歷過的種種或創傷事件,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行為展現。
「你有什麼毛病?」(What's wrong with you?)
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我們無法理解對方所作所為時出現,心想這個人到底怎麼回事;或是出現在我們無法理解自己的時候,責備自己「我有什麼毛病?」、「我為什麼會這樣做?」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某些外顯行為不太對勁,但一遇到類似狀況卻一再反覆出現相同的模式。作者告訴我們,與其問「你有什麼毛病?」不如去詢問、去了解「你發生過什麼事」(What happened to you),因為曾經在一個人身上發生的經驗、事件、創傷,將深深影響大腦處理壓力的預設模式與我們如何調節因應。

大腦如何處理資訊

大腦的基本架構像是一塊四層蛋糕,最頂端的皮質能夠處理最複雜的訊息,能夠分辨過去與現在,反省、思考與創造,也就是屬於「新大腦」的部分;最下層的腦幹基本上負責心跳、體溫、呼吸的調節,維持生命的恆定性。
腦幹會將輸入的訊號與之前的經驗互相比較,啟動壓力反應,當壓力反應產生,大腦的上層系統可能就會遭到關閉,雖然最後訊號還是會傳達到皮層,但是需要時間,在皮質處理之前,我們通常會感到混亂與痛苦,當調節系統「調節不良」時,個人採取的適應策略可能是外顯的憤怒、攻擊、暴力行為,或是讓自己變成「解離」的行屍走肉狀態。

過去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學會復原

各種創傷事件影響了大腦的運作,造就我們因應外界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生命早期、兒童時期的經歷,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是否提供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養分,養成有足夠復原力的調節系統。過去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試著去探索我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重新建立對自己的價值感與新的思維,也更能夠理解他人、學習療癒那個住在自己心裡曾經受傷的小小孩。

後記

我記得大學修「青少年心理學」的時候,教授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誠懇的原因」。可以理解為再怎麼無理取鬧的行為,之所以會發生一定有所來由,若想知道原因,則必須知道他曾經發生過什麼事,使得他有這樣的行動。
透過《你發生過什麼事》、以及之前曾經讀過的一些關於早期生命經驗影響個人思考與反應的書籍,也讓我聯想、意會到我的某些行為,是不是也是一種在我生命歷程中用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模式,而我已經長大成人,我需要那樣因應的狀況還存在嗎?我能不能有所改變或更多覺察?
當我透過這些閱讀、這些文字理解自己的時候,眼淚竟不自覺地流下。就像書本封底的文字一樣:
光是瞭解到事出有因,便足以帶來療癒的契機。
本書的最後一段,描述歐普拉在她母親生命的最後與她的一段互動,這段也是看到淚流不止。歐普拉有個困難重重的童年,從小在缺乏良好照顧的環境成長,而她的母親也不曾給予足夠的照顧或關愛。
她理解她的母親永遠不會成為她理想中母親的樣子,也理解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背負的傷疤都將只停留在過去,她將這些轉換為「創傷後智慧」。
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能夠成為你的力量。

書籍資訊

書名:你發生過什麼事
作者:Oprah Winfrey, Bruce D. Perry
年份:2022

延伸閱讀

  1.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2. 童年情感忽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32內容數
讀書摘要/推薦書單/想法感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ceanbaymax 的其他內容
活在超載失序的世界,如何找到自己舒服自適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發現主管好像每次都在用話術打太極,保證的事情常常沒做到,甚至是說謊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選對時機向主管表達意見而且比較能夠達到效果?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中是否有遇過以下這些狀況? 會議報告時一直頻繁被主管打斷,沒有讓你說完,直接批評你的點子爛透了,不留給你任何情面、也不讓你有機會解釋,一股腦兒劈哩啪啦把你說的一無是處,最後憤怒地拍桌走出會議。
羅馬人有個說法:「memento mori」,意思是「記得你終將一死」。傳說將軍們打了勝仗凱旋而歸,上街遊行大肆慶祝,就會有位僕人不斷在他們耳邊重複說著這句話,希望他們保持謙虛與專注。
雖然聽起來很哀傷,但沒錯,人生是不公平的。 本書作者Ash與Hasan認為,正因為不公平,而且就算努力也無法保證你會成功,但每個人仍然都具備著成功的要素─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不平等優勢」。每個人都有珍貴的不平等優勢,並非依靠努力就能取得,是只有你能夠得天獨厚的。
活在超載失序的世界,如何找到自己舒服自適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發現主管好像每次都在用話術打太極,保證的事情常常沒做到,甚至是說謊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選對時機向主管表達意見而且比較能夠達到效果?
試想一下,你在工作中是否有遇過以下這些狀況? 會議報告時一直頻繁被主管打斷,沒有讓你說完,直接批評你的點子爛透了,不留給你任何情面、也不讓你有機會解釋,一股腦兒劈哩啪啦把你說的一無是處,最後憤怒地拍桌走出會議。
羅馬人有個說法:「memento mori」,意思是「記得你終將一死」。傳說將軍們打了勝仗凱旋而歸,上街遊行大肆慶祝,就會有位僕人不斷在他們耳邊重複說著這句話,希望他們保持謙虛與專注。
雖然聽起來很哀傷,但沒錯,人生是不公平的。 本書作者Ash與Hasan認為,正因為不公平,而且就算努力也無法保證你會成功,但每個人仍然都具備著成功的要素─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不平等優勢」。每個人都有珍貴的不平等優勢,並非依靠努力就能取得,是只有你能夠得天獨厚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What Happened to You?: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歐普拉.溫弗蕾 , 布魯斯•D•培理 譯者: 康學慧 語言:繁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What Happened to You?: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歐普拉.溫弗蕾 , 布魯斯•D•培理 譯者: 康學慧 語言:繁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