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內有恐同字眼,請自行斟酌閱讀
If you run away, please don't run too far
As it starts sinking in, you better swim
When you feel the burn, just don't blame me for it
And don't go starting fires against the wind
嗨大家,我還活著。 最近在看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蠻痛苦的,每個字,每個感受,都讓我,蠻痛苦的。
我讀的很緩慢,可以認同作者說,這本書會讓有類似經驗的人深陷在那個,氣氛裡。
接著是昨天我喜愛的一位公眾人物在臉書分享她的#metoo經驗。
剛好與這本書提到的相符,不過因為我書還沒有看完
所以我先引用周志建心理師的
文章。
簡短摘要如下:
美國治療師彼得.沃克(Pete Walker)在他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書中提到,當身心受創,進而發展出「4F」的求生策略;
如果創傷沒有被療癒的話,這4F生存模式會一直持續到妳長大成人,甚至到終老、一輩子與妳相隨。
- 「戰」(Fight):
這是一種攻擊、自我防衛的反應方式。「你罵我,我就罵回去」「批評他人、挑別人毛病」「不斷抱怨、指責」,這些都是「戰」。
- 「逃」(Flight):
這是一種逃避攻擊、保護自我的防衛反應。像是逃跑、漠視、打岔、離開等等,都是「逃」。
- 「僵」(Freeze):
這是一種「解離」現象的防衛機轉。當我們遇到暴力或攻擊時,受到驚嚇,當下會愣住、僵在那裡,無法動彈。像這樣麻木、放棄、解離、崩潰、無法反應的情況,就是「僵」。
- 「討好」(Fawn):
這是一種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機轉。面對衝突暴力時,人經常會採取妥協、取悅或提供幫助等方式,企圖緩和暴力,阻止自己被傷害。這就是「討好」。
在看
這本書之前,我不確定我是否知道有關這個4F的理論。
在看了書之後,接著我回想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metoo時的反應 _
啊,對啊,我也是這樣。
從第一次發生在幼稚園,我未曾向任何人提起過幼稚園的那個中午發生了什麼。
如同我先前提過,我第一次提起這件事是高中,高一的時候。
我們高一是男女分班,那是我第一次生活在全女生的班級裡。
雖然國中時也認識很多T,但那時候並未對於這種身分有相關知識。
我只知道,她是女生,她也是女生,她們會牽手,她們會在保健室裡親嘴。
沒有人說過什麼好噁心或是什麼拳打腳T之類的恐同言論。
我是到了高中之後,才知道,喔,原來她們是T,她們穿束胸,她們扮演男性的角色。
這不是重點。
我第一次提起幼稚園的事,是在高一的某一天。
不知為何我們躲在打掃間放掃把的儲藏間裡
那時候班上的同學對於性方面的知識及躍躍欲試已經相當成熟 _
相較於我,我還在扶著牆壁學站起來。
然後我先說了我在國中時被男生告白後我直接噩夢連連,而且感到反胃噁心。
那時候我以為我只是因為不喜歡那個男生罷了
我是邊哭邊說幼稚園的那件事的。
我說,那個男生把我當抱枕夾著磨蹭,在我耳邊發生呻吟的聲音
我說,那個男生平常在班上就會做出打手槍的動作
我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只希望這個午休可以趕快結束
我說,我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因為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我現在知道了。
後來,即便我時不時的主動出櫃,依然有一些男性覺得我是可以被掰直的。
「為什麼不喜歡男生,如果妳跟男生上過床,妳就回不去了」
「妳又沒試過跟男生交往,怎麼知道真的不行?」
我現在35歲了,談戀愛的年資也有十幾年,我還是沒有跟男生交往過。
我做不到,我依然覺得很噁心。
我常想,我的人群恐懼症應該跟幼稚園有關。
因為人類就是兩種性別,我不可能只跟女生擦肩,待在同一個空間。
而有男性存在的空間,讓我窒息。
我陸續又遇過兩次被性騷擾的經驗
我依然像是幼稚園時那樣的反應
我,僵在那裡
我為了怕彼此尷尬怕對方做出更出格的事,我允許對方繼續碰觸著我
而我忍著所有的不適,找到空隙從對方懷中掙脫,然後緩慢地離開現場
為什麼緩慢,因為我怕對方會再次追上來,所以我假裝沒事。
很多人不理解,在我後來開始講述自己的這些經驗之後。
「妳為什麼不逃」
「妳為什麼不拒絕」
「妳為什麼沒保持好距離」
後來,我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不在講這些爛事
因為聽者的反應對我來說也是二次三次的傷害
好像我就是一個活該應該被如此對待的人
好像我對他人友善就是給予對方這樣對我的通關密碼
其他人不也很友善嗎? 難道我就有說了什麼類似wanna Netflix and chill?
我沒有啊。
我一直到現在,從有意識到性這件事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重要到現在
都還是感到某種程度的噁心
因為性這件事,常常被過去交往過的對象控訴說我都不讓她們碰
然後她們一個個宣稱還是很愛我,但轉身卻睡別人
並在我提分手之後繼續控訴我,都是我,因為我不讓她們碰我
扯遠了,回到4F
謝謝所有專業人員或是有聲量的人宣導這個概念這個理論
讓我可以告訴我自己,我沒有錯,我的反應也沒有錯。
我是被害者,錯的是他們。 我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在知道身邊有被性騷擾經驗的朋友後
可以選擇沈默,有時候沈默不一定是壞事。
至少對我來說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