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困難時,你會願意找人求助嗎?如果不會的話,是什麼阻擋你的求助呢?如果會的話,又是什麼讓你鼓起勇氣求助呢?不管原因為何,其實開口求助,不只能增加獲得幫助的機會,還有可能因此建立友情。
華人社會中,老一代的長輩常常這樣說:「不要欠別人人情。」因此養成我們多半不太喜歡麻煩別人的個性。凡事都喜歡自己來,以免日後被他人藉此威脅或勒索,但這可能是造成我們與他人距離疏遠的原因之一。
根據富蘭克林效應:比起被你幫忙過的人,曾經幫忙過你的人,反而會比較喜歡你這個人,而且在日後還願意再幫忙你。這樣的思維,是不是有點打破我們傳統的觀念呢?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性呢?
在接下來解釋可能性之前,請容許我先分享一個人生中的故事。
記得在從事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因為印刷品出了差錯,除了被主管嚴厲責備之外,也使得自己需要加班,把所有出錯的印刷品,都用立可帶塗改完成後才能下班。
那時候的自己,因為工作壓力與疲乏,那陣子時常在工作上出錯,大則像上述的印錯資料,小則可能是一些文件中的錯字。
那一天發現印錯已經裝訂的資料時,已經是下班前十五分鐘,因為某一個同事的告知,才發現自己犯了錯誤。除了回報給主管以外,我趕緊借了當時在場所有同事的立可帶,開始一個一個自己塗改。
但是因為數量實在太多,所以我一邊塗改,一邊在內心不斷的崩潰與咆哮著,心想今天究竟何時能夠下班。當時的我是職場菜鳥,心裡其實相當的恐懼與害怕,加上已經是下班時間,眼看著同事一個個下班,也不好意思再請求別人幫忙,深怕耽誤到他人的休息時間。
另一方面,當時的我,也抱持著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別人看到我有需求,應該會主動來幫我吧?應該不用自己開口吧?
但在塗改了十幾本資料,回頭卻發現同事人獸鳥散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走向一位,看起來還沒有要下班的同事,加上她平常就是比較隨和的人,所以我開口向她求助:
「XXX,請問你可以幫我一起塗改資料嗎?」
「好啊,我還想說你怎麼都沒有開口求救。」
在聽到這句話之後,我突然理解自己不應該這樣思考:假設性的認為,他人應該會在看到需求時,就主動來協助你。
後來,我和那位同事,一起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了塗改,過程中同事看起來都滿開心的,也沒有一句抱怨,事後也沒有來和我要過任何人情,因此我一直在想:到底為什麼,他會幫忙得這麼開心呢?而且似乎因為這樣,兩人的關係變得親近一些,這難道是什麼魔法嗎?
可能的原因很多,不過最常用來解釋此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大腦會自動解釋我們所做出的行為,並且將內心的態度與行為調整到一致與合理。因此當我們幫助他人時,即使一開始可能對這個人沒有特別的想法,卻因為做出幫忙的行為,使大腦將其詮釋為「因為我們喜歡這個人,所以我幫忙他。」
有時候,甚至對於討厭的人,也會有此效果。當你幫忙一個討厭的人之後,內心會產生一種衝突感,於是大腦又會開始進行解釋,把原因歸咎於喜歡這個人所以願意相助,如此一來就會開始對討厭的人改觀,甚至是拉近距離。
除了科學上的解釋,也想用自己的觀點來詮釋一下。
(此文章中所謂的喜歡都是指一般友好的喜歡)
我認為在助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連結感&價值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因為我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裡,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這是一種我們與生俱來,就已經存在的自我認同的方式,讓我們覺得自身活在世界上,是有意義且能帶給社會美好與正向的發展。
而且被幫助的人,多半會對於幫助者表達感謝之情,讓對方知道,自己因為協助而獲得了改善,幫助者則從這些改變與感謝裡,看見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對自我產生更大的認同,這些互動中,也讓雙方有了更多的連結。
多次累積之後,雙方自然而然就能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誼,所以中國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才會在他的著作《巨嬰國》說到:「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
能夠適時的求助他人,在幫助他人後表達感激與回饋,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在幫助對方,讓他感受到更多價值與意義感,意識到自己的善良特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小都被教導:「要多跟他人說謝謝。」那是因為道謝本身就是一件能讓社會邁向正向循環的事情。
因此,只要我們不將他人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是提出過分的請求,並且在他人下次需要協助時適時報恩,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很願意協助他人的人,畢竟做一些小事,就能讓自己換到大大的快樂,和樂何不為呢?
(PS.最近會稍微休息一陣子,如果沒看到我上架文章別太擔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