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關於敘事治療工作坊紀錄提到了敘事治療的基本介紹,本篇文章將說明在工作坊中學到的提問技巧和準則,先快速前情提要上篇提到幾個敘事治療要點:
本篇將會筆記,將著重在第一點:問題外化。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可以嘗試的方式:
問題的情境脈絡,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最容易出現等等,這些問題提供線索,拼湊出更多的支線和背景故事。
來談者怎麼稱呼這個問題,為什麼?例如社交恐懼者可能會稱呼社交恐懼像是一動玻璃屋,讓他無法真的加入外在的世界,社交恐懼對他而言可能是阻礙,但同時也提供一層脆弱的保護。
問題帶來什麼事件,使自己、他人、生活、工作等等受到影響?我們的哪些行動會讓問題強壯或虛弱,甚至讓問題得以支配我們的生活?
在問題發生時,來談者有沒有不受影響的經驗?為什麼當時可以不受影響呢?問題會影響來談者看待自己的方式嗎?問題帶來的經歷全然都是負面的嗎?透過反思問題,來談者可能會在過去經驗中找到與問題共處的力量。
這裡的問句很明顯地讓「問題」有它自己的意識和力量,我們帶著研究一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和來談者一起了解問題的歷史,分析問題在生命內留下的痕跡和故事,並且在那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故事版本。
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到,上課時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有偷竊習慣的孩子,在偷竊外的23個小時,或許都只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但他卻因為偷竊的行為,成為偷竊本身」
外化問題不只幫助來談者更客觀、理性的分析問題,或許也幫助了諮商師本人(或任何人),不以先入為主的概念,站在道德高處與他人展開對話。
在麥克懷特的書中,曾紀錄食糞癖男孩的案例,當時男孩因為隨處便溺、食糞的行為在學校面臨了巨大的社交困難。
在這個治療中,麥克懷特與男孩討論如何擊垮「便便怪物」,男孩希望「便便怪物」怎麼對待他,除此之外,麥可深入了解男孩的父母為了照顧兒子所面臨的焦慮。
顯然男孩的母親為了這個問題已經心力交瘁,麥克問了男孩的媽媽,有沒有哪一刻,她能不受到兒子問題的困擾,那一刻是發生了哪些事情,她腦中有哪些想法。
我自己認為把問題外化和推卸責任很大的不同來自第三點:反思。
問題之所以為問題,是因為它讓我們處在一個我們不想要的狀態。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了解問題正如何影響我們很重要,但「反思」這個步驟讓人從自己經中,認可自己其實有「駕馭」問題的能力,更進一步強化這個信念。
情緒困擾的成因很多,認定的人、事、物或價值觀被威脅了,或是心裡有所渴求卻無法得到等等,但外化問題,卻往往讓人發現有更重要人事物、更想努力的目標,因而讓我們有力量與問題共處,也懂的欣賞自己的努力,這是當我們把問題與自己綁定再一起時無法看到的,這個發現很讓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