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課程進化五力 一、學習力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校訂課程如果不能實質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能力,那一定會走不下去。

剛開始因為倉促上路,老師大部分是我會什麼、想教什麼,就來開什麼課,所以課程內容大都是WHAT、WHO、WHERE、WHEN等的「事實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自己谷歌的,因此興趣實在不大。加上這些知識不像其他學習領域的邏輯有序,反而增加學生統整困難。

再來,由於課程主要內容是知識,因此教學法大概還是教師中心的大班講授,評量則仍然以紙筆測驗、學習單、報告為主。所以四年下來,現場改變不大。

反轉之道,是開始問「為什麼?」,三峽有金牛角、嘉義有雞肉飯、、、這些谷歌都知道,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只有我有,別人沒有?這裡面一定有原因,原因找到,我就可以推論。

所以事實知識不再是課程重點,而是藉以萃取概念、歸納原理原則,甚至形成理論的媒介而已。如果一個課程有20節,事實知識頂多3節就要進入萃取概念(提出公因數)的訓練了。

學生能從日常現象、事物抓出共同的屬性、共通的原則,就可據以延伸、推論、預測、應用,這時才有所謂「學習遷移」,學到「帶得走的能力」。

所以提升校訂課程的「學習力」,很簡單的就是,把課程內容大幅改成「為什麼」,然後教法會變~比較以學生為主體,發展自主學習;評量也會跟著改~開始注重歷程與態度。

探究課程其實就是「黃金圈」系統思考的實踐,從WHAT歸納出WHY,然後探究HOW,知道HOW(KNOWHOW)就可以帶著走了!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我到現在還是很不能認同校長上任要大事鋪張地辦「就職典禮」! 父權封建時代,校長是所謂「一校之長」、「大家長」;現在的校長,就是學校員工之一,大家負責的事情不同,但地位、價值是一樣的。只是上個工,有需要這樣大排場嗎?那每個同仁就任,是否也都可這樣? 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勞師動眾,各縣市政府都會安排統
桃子腳雖然沒有圍牆,但其實還有綠籬與生態池,入侵者必須先越籬,再渡河,其實沒那麼簡單。 而且學校的安全已經不再是單靠圍牆,而是周遭居民的互相守護。被大樓包圍的桃子腳,其實再安全不過了。年輕人常常徹夜不眠、老人家黎明即起,簡直是24小時輪班守護這個學校。
一直聽到江湖傳言,有的工地會被盜採砂石,把好的土方運出去,然後回填廢棄物。 所以在桃子腳蓋二期工程時,就設計「土方不外運」,開挖的砂土通通在校園堆土丘,有的當孩子的滑草坡,有的當操場的看台,最主要是好監工,工區絕對不會有砂石車進出。 過兩年蓋「風雨操場」時,也是如法炮製,但這次卻沒那麼順利。
98學年倉促離開復興高中,沒有好好跟大家說再見,以致似乎前緣未了,每次校長出缺,老師就叫我回去選。 第一次,我才到桃子腳兩年,根本不可能。第二次已滿六年,是可以動,就去試試。但因為家長會已有屬意人選,即使校內說明會我是超高票大勝,家長會仍不打算放棄,以致校園起了一些動盪。
九年一貫時代在柑園國中的銳意改革,當然累積許多民怨,所以期末校務會議常會被砲轟。 那時也真的很怕開校務會議,提案討論通常照案通過(大家也不想討論,反正就是那樣),等到「臨時動議」大家精神就來了,有仇報仇,沒仇練拳頭。有時「反對派」還會精心設計一場大戲,聲淚俱下,搞得全校忐忑不安。 到桃子腳就學乖了,
近幾年來的廢校爭議,基本上都是學校即將轉型、教育要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震盪期。 就像新學友沒有跟上「一綱多本」、柯達沒有跟上數位潮流一樣,如果沒有系統變革與轉型提升,只是在原來的道路上救亡圖存,終將成為時代的眼淚。 1970年「去學校化」的思潮,因為AI對教育的衝擊,最近又重新被討論。因此如果學
我到現在還是很不能認同校長上任要大事鋪張地辦「就職典禮」! 父權封建時代,校長是所謂「一校之長」、「大家長」;現在的校長,就是學校員工之一,大家負責的事情不同,但地位、價值是一樣的。只是上個工,有需要這樣大排場嗎?那每個同仁就任,是否也都可這樣? 為了避免鋪張浪費、勞師動眾,各縣市政府都會安排統
桃子腳雖然沒有圍牆,但其實還有綠籬與生態池,入侵者必須先越籬,再渡河,其實沒那麼簡單。 而且學校的安全已經不再是單靠圍牆,而是周遭居民的互相守護。被大樓包圍的桃子腳,其實再安全不過了。年輕人常常徹夜不眠、老人家黎明即起,簡直是24小時輪班守護這個學校。
一直聽到江湖傳言,有的工地會被盜採砂石,把好的土方運出去,然後回填廢棄物。 所以在桃子腳蓋二期工程時,就設計「土方不外運」,開挖的砂土通通在校園堆土丘,有的當孩子的滑草坡,有的當操場的看台,最主要是好監工,工區絕對不會有砂石車進出。 過兩年蓋「風雨操場」時,也是如法炮製,但這次卻沒那麼順利。
98學年倉促離開復興高中,沒有好好跟大家說再見,以致似乎前緣未了,每次校長出缺,老師就叫我回去選。 第一次,我才到桃子腳兩年,根本不可能。第二次已滿六年,是可以動,就去試試。但因為家長會已有屬意人選,即使校內說明會我是超高票大勝,家長會仍不打算放棄,以致校園起了一些動盪。
九年一貫時代在柑園國中的銳意改革,當然累積許多民怨,所以期末校務會議常會被砲轟。 那時也真的很怕開校務會議,提案討論通常照案通過(大家也不想討論,反正就是那樣),等到「臨時動議」大家精神就來了,有仇報仇,沒仇練拳頭。有時「反對派」還會精心設計一場大戲,聲淚俱下,搞得全校忐忑不安。 到桃子腳就學乖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講話內容的重點條列: 1. **AI與教學的調整必要性**: - AI無法創造,但能輔助教育模式的變革。 - 傳統講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限,需調整策略。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挑戰**: - 假設學生不喜歡學科,尤其是英語課程。 - 學生需要感興
在眾多課程中有一句話直接戳進我心裡 記得是一套平台教老師作課程的課,裡面提到 學生在買課的時候其實買的是 #老師的教學理念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大學生上課時分為滑手機和認真聽兩種情況的原因。其中提到了課程內容過於簡單、聽不懂、覺得課很廢、為了考試不得不認真聽、老師教得好以及自身有興趣這些原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課堂體悟及心得感想,並強調耐心、成就感和興趣是認真上課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下是講話內容的重點條列: 1. **AI與教學的調整必要性**: - AI無法創造,但能輔助教育模式的變革。 - 傳統講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限,需調整策略。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挑戰**: - 假設學生不喜歡學科,尤其是英語課程。 - 學生需要感興
在眾多課程中有一句話直接戳進我心裡 記得是一套平台教老師作課程的課,裡面提到 學生在買課的時候其實買的是 #老師的教學理念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大學生上課時分為滑手機和認真聽兩種情況的原因。其中提到了課程內容過於簡單、聽不懂、覺得課很廢、為了考試不得不認真聽、老師教得好以及自身有興趣這些原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課堂體悟及心得感想,並強調耐心、成就感和興趣是認真上課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