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不把別人的情緒當成自己的責任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那個人就消失了。沒有解釋、沒有緣由。你回想事情的經過,猜想大概是你沒有給予對方需要的安慰。

因為這樣開始責怪自己,怎麼連別人的心都看不懂,為何沒有適時的提供對方需要的理解及安慰。

你有這些想法,是不是代表這也是你內心的渴望?因為你也得不到,所以感同身受,認為自己應該有責任滿足他人?

你感受到對方的不開心,便認為是因為你的一句話,讓他不高興了?

我們可以因為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情緒,但不要因為他人的反應而怪罪或懷疑自己。

我們都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認為別人的反應都是自己造成的,但其實就只是他情緒來時,你剛好成了承受他情緒的那個人。

情緒、事件、人都沒有絕對的關係,只是我們自己把它做了連結。

知道那個人不高興了,那是他的情緒,靜靜的釐清,把自己從情境中抽離,不隨之起舞。

不再試圖解釋自己的無心,或做些什麼來討好對方。因為很大的可能他的情緒不是因你而起。

讓事件過去,不去糾結。相信你們的感情沒那麼脆弱。不用因為無法安撫他人的情緒,而產生罪惡感。

如果你不在意,別人便影響不了你。不是EQ高、氣量大,單純只是因為你知道那是他的情緒,與你無關。只要你不在意,即便別人在意,那也是他的事,與你無關。

面對他人情緒的當下,有時候別人只是需要一個出口,不需要你給出太多的建議及方法。不做點什麼,你又會覺得會不會讓對方認為你不重視他。

你無法猜測別人需要得到安慰及理解的方法。因為在情緒的當下,我們都看不見真相。你能給予的就只有你認為最好的方法。與其去糾結,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給予對方他想要的支持及安慰。你更應該學會識別。

情緒當頭沒有人是理智的。

你只能用你知道的最好的方法給予支持,但適不適合對方,不是你能決定的

分清楚他的情緒及問題是他的責任,你沒有必要去為他承擔及面對

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及提供安慰,是我們身為陪伴者最大的成就。當你學會識別,分辨你我的問題及責任時,不把別人的問是當作自己的,是我們在幫助他人之前需要做到的基本認知。

把不屬於你的情緒及問題,還給別人。你會過得更輕鬆自在些。

avatar-img
147會員
274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人類圖對於G中心的描述:G中心代表的是愛、認同與方向 「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被愛,而是為了成為愛。」拉.烏盧.胡 當所處的環境不適合他們時,他們可以感覺得到。如果有人帶他們去一間感覺不對的餐廳、住所、商店或辦公室,他們會自動將那種不舒服感轉移到帶他們去那裡的人、在那裡遇見的人,或是在那裡所提出的
為什麼我們的需求得由別人來滿足?人類天生的設計?但是很多人並不一定都會向外求,是因為那些人都在壓抑? 為什麼明知道沒有什麼卻仍會感到糾結?因為你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原因? 那為何你會認為所有的事都得有原因呢?因為有了原因,解釋,你就能不再感到糾結? 知道原因後又能如何?想試圖改變?這不就變成
你為那些不如已意的人生,寫下了多少狗血的劇情。如果把你這樣的才能發揮到創作小說、當編劇對你的人生會不會更有實質的幫助。 親密關係裡訊息的已讀不回 前任分手前說好的還是朋友,離開後對你的訊息卻是不讀不回,你因此倍感失望,開始責怪起對方。把過去在關係上相處的不快一件件的搬出來,怪罪對方言而無信,恥笑
生活中遇到困難及挫折的時候,難免會去跟身邊的人比較。想不通時,就會覺得為什麼別人可以自己卻不行。 慣性思維模式啟動後,第一個程式便是開啟比慘,告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就是這樣的心態及思維,讓自己陷入一次次的自我否定、怪罪自己的負面情緒及思維裡。 不允許自己有情緒,也不允許有任何的不順利出
分享一下,學習人類圖後的一些困惑,還有透過生活中實驗和覺察的一些心得。 在人類圖的體系裡,薦骨是一個代表動力的能量中心,如果你的薦骨部位是有顏色(標示的顏色是紅色)代表你的薦骨是被啟動的狀態,那麼你必定是屬於生產者的設計。所謂的生產者,是生來建造這個世界的人,佔全部人口的70%。 所謂的「薦骨回
面對未知的人生道路,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當下的生活。 在關係中,為何總忍不住想放大對方的缺點? 習慣性的自我否定 特點: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求嚴厲,經常性的自我批評。 結果: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不自覺的掌控。 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特點:因為過去關係中的創傷而無法相信自己,藉由對感情
人類圖對於G中心的描述:G中心代表的是愛、認同與方向 「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被愛,而是為了成為愛。」拉.烏盧.胡 當所處的環境不適合他們時,他們可以感覺得到。如果有人帶他們去一間感覺不對的餐廳、住所、商店或辦公室,他們會自動將那種不舒服感轉移到帶他們去那裡的人、在那裡遇見的人,或是在那裡所提出的
為什麼我們的需求得由別人來滿足?人類天生的設計?但是很多人並不一定都會向外求,是因為那些人都在壓抑? 為什麼明知道沒有什麼卻仍會感到糾結?因為你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原因? 那為何你會認為所有的事都得有原因呢?因為有了原因,解釋,你就能不再感到糾結? 知道原因後又能如何?想試圖改變?這不就變成
你為那些不如已意的人生,寫下了多少狗血的劇情。如果把你這樣的才能發揮到創作小說、當編劇對你的人生會不會更有實質的幫助。 親密關係裡訊息的已讀不回 前任分手前說好的還是朋友,離開後對你的訊息卻是不讀不回,你因此倍感失望,開始責怪起對方。把過去在關係上相處的不快一件件的搬出來,怪罪對方言而無信,恥笑
生活中遇到困難及挫折的時候,難免會去跟身邊的人比較。想不通時,就會覺得為什麼別人可以自己卻不行。 慣性思維模式啟動後,第一個程式便是開啟比慘,告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就是這樣的心態及思維,讓自己陷入一次次的自我否定、怪罪自己的負面情緒及思維裡。 不允許自己有情緒,也不允許有任何的不順利出
分享一下,學習人類圖後的一些困惑,還有透過生活中實驗和覺察的一些心得。 在人類圖的體系裡,薦骨是一個代表動力的能量中心,如果你的薦骨部位是有顏色(標示的顏色是紅色)代表你的薦骨是被啟動的狀態,那麼你必定是屬於生產者的設計。所謂的生產者,是生來建造這個世界的人,佔全部人口的70%。 所謂的「薦骨回
面對未知的人生道路,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當下的生活。 在關係中,為何總忍不住想放大對方的缺點? 習慣性的自我否定 特點: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求嚴厲,經常性的自我批評。 結果: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不自覺的掌控。 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特點:因為過去關係中的創傷而無法相信自己,藉由對感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開始看一些溝通的書籍,覺得有一種心理能力蠻重要的,就是區分對話的目的以及什麼是我要負責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話和溝通裡就是要爭個輸贏,最終卻破壞了關係,又或是過度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以至於沒辦法放心地傳達出自己的想法。 溝通的本質是傳遞感受與想法 既然如此,那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自己的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跟別人的交往當中,不管是朋友、家人、伴侶,總會忍不住猜測對方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也總希望對方能透過我們的「暗示」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 結果就是我們在猜測的過程裡變得焦躁不安,對方根本沒那個想法,我們卻自己腦補太多畫面,在自己的心裡上演許多小劇場而壞了整天的心情⋯⋯
Thumbnail
外界發生的事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波動,以前,我也覺得一定是對方做了不適當的行為,才讓我感到不舒服,把感受往外攻擊。然而,現在我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裡,其實這些情緒、感受與內在的我有關,跟外界的關係並不大。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只要把情緒說出來,內在就會流動。很多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與氛圍,說了反而讓情緒往負面方向蔓延,甚至會質疑「說了有用嗎?」「說了反而更糟!」。 人需要被不評價地耐心承接、溫柔接納、深層同理,情感才有機會安心地釋放疏通,情緒對人的負面影響才開始減輕。 若還可以有增能引導,看見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最近開始看一些溝通的書籍,覺得有一種心理能力蠻重要的,就是區分對話的目的以及什麼是我要負責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話和溝通裡就是要爭個輸贏,最終卻破壞了關係,又或是過度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以至於沒辦法放心地傳達出自己的想法。 溝通的本質是傳遞感受與想法 既然如此,那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自己的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跟別人的交往當中,不管是朋友、家人、伴侶,總會忍不住猜測對方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也總希望對方能透過我們的「暗示」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 結果就是我們在猜測的過程裡變得焦躁不安,對方根本沒那個想法,我們卻自己腦補太多畫面,在自己的心裡上演許多小劇場而壞了整天的心情⋯⋯
Thumbnail
外界發生的事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波動,以前,我也覺得一定是對方做了不適當的行為,才讓我感到不舒服,把感受往外攻擊。然而,現在我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維裡,其實這些情緒、感受與內在的我有關,跟外界的關係並不大。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只要把情緒說出來,內在就會流動。很多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與氛圍,說了反而讓情緒往負面方向蔓延,甚至會質疑「說了有用嗎?」「說了反而更糟!」。 人需要被不評價地耐心承接、溫柔接納、深層同理,情感才有機會安心地釋放疏通,情緒對人的負面影響才開始減輕。 若還可以有增能引導,看見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