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心理師觀察:職場心理進化史-職場探索期

人們到晤談室都談什麼呢?很多人以為心理治療只談那些為情所困的風花雪月,實際上,人們在晤談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會關注於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而心理師的工作就是陪伴他們發展出適應職場的新方法。

我們常說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從20幾歲剛出社會一直到60多歲退休之前,人們花在職場的時間幾乎占了1/3以上,這一段橫跨數十年的歲月,就像進入更大的家庭或學校一樣,在職場上,隨著年齡不同人們會遇到新的挑戰,但有趣的是,大家卻習慣用從家庭經驗裡學到的老方法,來面對職場的新挑戰。

從晤談所累積的經驗中,我發現在職場上隨著不同年齡會遇到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的心靈功課,接下來我會用三到四篇文章來說明,職場上不同的心理階段需要我們鍛鍊哪些能力。

職場上需要的心理能力,男女皆可,不拘年齡

在接受心理治療的性別比例上,女性一直多於男性,我文章裡的建議只適合女性閱讀嗎?當然不是,很多人生重要的議題與需要發展的心理能力不分性別,好比面對批評的焦慮、如何良性競爭、升為上位者的心理調適等,男性同胞們也可以參考。

過去我會用年齡範圍來做概略的區分,但隨著世代的改變,以及各種新興行業的誕生,不同專業轉換階段的時間不盡相同,閱讀文章時,建議讀者可以反觀自己的職場情境,找出符合自己狀況的部分加以參考,不需要拘泥於年齡分類。

以下是兩個常見的職場情境:

青青今年26歲,是社會新鮮人,畢業以後換了幾份工作,她覺得自己一直找不到賞識自己的老闆,總是想換下一個試試看。

阿愷今年35歲,在第二份工作已經做了5年,老闆好像比較喜歡另一個同事,但自己做不來競爭這件事,他覺得自己的職位沒有提升的可能,但光憑這點理由,似乎不足已讓自己冒險換工作,可停在原職,又會讓他覺得自己已無進步的空間和競爭力,兩難處境讓他十分困擾。

剛出社會的3到5年,是你在職場的「探索期」,在這段時間,你會尋求認同的對象,也會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得認同,這個過程會決定你覺得自己在哪些領域擁有優勢,以及自己適合在怎麼樣的環境工作。

在「職場探索期」這個階段,你需要擁有與上位者或權威者相處或合作的能力,若你在過去的經驗中,是與長輩或權威者相處有困難的人,在這個階段,你很容易會因為與老闆或主管的處不來而影響工作表現,無法發揮所長。

總是覺得權威者的建議更像攻擊

靜下心來回想,你是否容易覺得「上位者對你提出的想法聽起來更像攻擊而非建議」,因為這些攻擊,你有時候覺得太挫折而無力在工作上改變,其他時候則覺得被誤解而生氣更不願意改變。

不管是脆弱時無力改變,或生氣到不願意改變,兩種狀況都會讓你很難和上司產生良性的互動;從老闆或主管的角度來看,會認為這樣員工很難溝通,盡量選擇不用或少用,讓你在無形中少了很多提升的機會,而得不到認同則使你不斷地轉換工作跑道,不能在同一個軌道上隨時間累積成就。

若你屬於這個族群,你需要的幫助是「減輕面對上位者評價時的焦慮」,焦慮減輕後,你自然不會總是把「建議」感受成「攻擊」,在職場的路上,也不會步步艱辛。

藉由足夠的休閒與運動來排解壓力,讓自己在工作時常保放鬆的身心,會有助益,若長期累積壓力無法排解,會讓你原本僵化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更加固化,疲累會讓人更缺乏彈性和改變的能力。除了上述治標的方法外,瞭解並修正自己對「他人評價的負面想法」是一個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常用的方法

如何調整帶來負面情緒的非健康導向思考

身為尚未累積足夠成功經驗的職場新鮮人,自然會比其他階段來得焦慮,但某些容易加重焦慮的信念則會讓你的情緒影響表現,例如:過於要求完美的想法像是「我一定要讓所有人都滿意,否則我只是個失敗者」、過於將責任歸咎自己的想法如「讓主管生氣是因為我太差」、或「主管罵我疏忽的地方,就是輕視我其他的努力」這類以偏概全的想法等,都會讓你的焦慮更加失控。

在晤談中,心理師會協助你找出這些影響你的信念,並藉由尋找「支持及不支持」這些信念的相關「事實」,可以幫助你修正這些偏誤的信念。

那些容易帶來情緒困擾的思考,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自動化思考、失功能信念、偏誤思考等,但他們所指的都是具備某些特質的思考模式,在這裡我們把它稱為「非健康導向的思考」,也就是說當你的想法中這類的特質愈少,你的身心就會愈健康,下表列出健康與非健康導向思考的幾個要點。

舉例來說,當主管把你叫進辦公室,指出你的報告有好幾個錯誤的部分,出來之後,你心情非常沮喪、焦慮甚至憤怒。

當你探索自己情緒背後的想法,可能會發現你覺得焦慮是因為你覺得「完了!這麼多要改,我一定沒辦法在期限內完成!」,而感到沮喪是因為「完成不了主管看中的工作,主管一定會覺得我能力不佳。」,憤怒則是因為你想到「明明A同事的報告寫得比我更差,主管卻很少責備他,甚至主動幫他修改報告。為什麼對我這麼嚴苛?」

你可以幫助自己將非健康導向的思考,調整為健康導向的思考,例如:把所有被你認為「一定」的部分拿出來檢視一下,例如:「我一定無法在期限內完成報告」,當你搜尋腦海中支持或不支持這個信念的事實,你可能會發現過去你也常有這種「差一點完成不了」的經驗,但是透過時間分配、求助等方法,還是完成了,你習慣高估事情的難度並低估自己的能力,調整後的信念會是「我在這個報告上遇到困難,可能需要更多方法或資源,才能完成這個報告」。

關於「報告出這麼多錯,主管一定認為我能力不佳」這個信念,拿出來檢視一下,你可能會發現除了這個報告之外,主管上次或上上次也稱讚過你在其他工作的表現,主管對你的評估不會只靠一次的表現。

而主管對待A同事與你之間的差異,「為什麼主管很少責備他,甚至幫他改報告」讓你覺得憤怒不平,如果繼續調整信念,被主管指出報告錯誤,讓你情緒受影響的原因是「你在乎主管對你的能力評價」,那主管對A同事比較少責備,甚至更多協助,表示主管認為A同事能力比你好嗎?這是你可以搜尋更多事實去檢驗這個觀察,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並不需要這麼憤憤不平。

主管對他人與對我之間的差異與「競爭」有關,我們在職場進化史的下一個階段會花更多篇幅去談如何面對「競爭」議題。

以上用尋找支持與不支持信念的證據,來調整非健康導向信念的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裡經典的技巧,有興趣學習的讀者可以參考認知行為治療的書籍。

PS:我推薦《掌握好心情:想法轉個彎,感覺大不同》,創意力出版社,的已經絕版了,可能要去圖書館借。另一本是《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用認知行為療法擺脫社交恐懼、黑暗心理、憂慮壓力,學習善待自己》,是認知行為創始者亞倫貝克博士寫的喔!可以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