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孩想當兵嗎?從反戰到環保:18歲高三生自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的小孩想當兵嗎?我才不想。

教育是個鼓勵個人思考、發展思想的地方,而軍隊與戰爭要求抹煞這些的地方。當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手上的社會契約又有幾分效力?

雖說如此,但我並非否認國家擁有軍隊的必要性,更何況是在如此緊張的地帶,軍隊、兵役、國防早已成了國與國政治上的角力。

跟大家分享一位蘭女的朋友,聽聞她說在學校曾遇反同加上厭女的老師,在課堂上諷刺女權時講到了:「當男生在戰場上時,女生們只用躲在後頭就好。」當下,我的這位朋友憤而寫下了關於女性當兵的一些實際操作,包括月經來時的替代方法等……

訴說這個故事的目的除了彰顯所謂的男女平權以外,更重要的在於「當兵」對於年輕人的意義不在被傳統的單一保家衛國的「崇高美德」給束縛。更多的是,我知曉戰爭是殘酷,我明白軍隊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但是,我拒絕無謂的抹滅人性與送死,只要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的人生安全,我將不擇手段地活下去,這是一個老師、家長、主管、長官的話不一定對的時代……

每個人有選擇自己如何活、相信甚麼的權利對嗎?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曾經的美國也有稍微再做做環保,如今川普上任該停的都停了,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地球暖化確實是一個「假」議題,在資本面前從第一個科學家提出警告時便注定得不到解決,倡導無用、宣傳無用、撥了資金也無用,不能被解決的議題難道不是假議題嗎?

頂尖氣候科學家宣告 控制全球升溫2°C目標已死


我不想當兵,但我會去。

縱使知道了現實面,人們還是會義無反顧,為了理想與虛無飄渺,這才是人類。從環保到戰爭;從相信只要自己堅持做好一切會變得更好,到為了家園與自由的獻身。人類總是在一瞬間爆發出璀璨,在宇宙中隨時間永存。

今天是2/13,香港《逃犯條例》頒布的六周年,那是當時人們對民主決心的源頭,抗爭的濫觴……願大家都能記住反送中給予的啟示


avatar-img
14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泓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現狀,從司法、勞動、教育、文化等面向,試著與教改30年來的成效與困境扯上關係,並指出貧富差距擴大、產業政策失衡等問題。文章以一位108課綱高三生的視角出發,批判傳統價值觀的束縛,並呼籲世代對話與改革。
最近媒體給我一種擔憂,課綱會不會走回頭路,就因為我們彼此之前世代的差異,我感覺我們從來不在同個頻率上,我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大人」支持區老師講的話?
雅典民主殺了蘇格拉底,大家開始思考「公民素質」,一場場關於「公民素質」的資格辯論就此展開… 民主制度的弊端 「現代的政治體制對於公民素質與公民參與的要求極高。」 18歲公民權,成不成熟不是重點,只要沒有一個考試能夠測出公民素質的話,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所有人建立在年齡階級觀念之上打轉而已
老師說過:「大人們很難改變,所以總是將期望放在教育。」可是就連教育這塊可被塑造的「淨土」卻也受到了大環境的污染… 現實情況究竟是不是站在理想的對立面,公平、公正、包容、個體發展、尊重…等,現實裡自然包含了這些,但你如果只要踏出某條看不見的線的話,別人只會告訴你天真了,然後打回現實…
由學生角度所看到的問題,究竟是一個幼稚且想太多的庸人自擾,還是教育被忽略且影響大的隱藏毒瘤? 在一遍遍的爭取與自我懷疑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是對是錯… 極權的方式是使人恐懼、孤絕(loneliness)。顯然,這是一種簡單明瞭的不民主 你的孩子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抑或是,兩者…
「理性」,真正的自由,也是所謂的「成功」與「道德」的關鍵。 每個人都擁有「理性」(reason),它指的是內心的思考活動。康德認為我們的理性是大於情感的,也就是理性是我們自己的「最高主宰」。身為Z世代尾端的學習者,發出對於康德「自由」最大的感慨,世代變遷下有所感嘆的我發出對自我的省思......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現狀,從司法、勞動、教育、文化等面向,試著與教改30年來的成效與困境扯上關係,並指出貧富差距擴大、產業政策失衡等問題。文章以一位108課綱高三生的視角出發,批判傳統價值觀的束縛,並呼籲世代對話與改革。
最近媒體給我一種擔憂,課綱會不會走回頭路,就因為我們彼此之前世代的差異,我感覺我們從來不在同個頻率上,我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大人」支持區老師講的話?
雅典民主殺了蘇格拉底,大家開始思考「公民素質」,一場場關於「公民素質」的資格辯論就此展開… 民主制度的弊端 「現代的政治體制對於公民素質與公民參與的要求極高。」 18歲公民權,成不成熟不是重點,只要沒有一個考試能夠測出公民素質的話,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所有人建立在年齡階級觀念之上打轉而已
老師說過:「大人們很難改變,所以總是將期望放在教育。」可是就連教育這塊可被塑造的「淨土」卻也受到了大環境的污染… 現實情況究竟是不是站在理想的對立面,公平、公正、包容、個體發展、尊重…等,現實裡自然包含了這些,但你如果只要踏出某條看不見的線的話,別人只會告訴你天真了,然後打回現實…
由學生角度所看到的問題,究竟是一個幼稚且想太多的庸人自擾,還是教育被忽略且影響大的隱藏毒瘤? 在一遍遍的爭取與自我懷疑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是對是錯… 極權的方式是使人恐懼、孤絕(loneliness)。顯然,這是一種簡單明瞭的不民主 你的孩子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抑或是,兩者…
「理性」,真正的自由,也是所謂的「成功」與「道德」的關鍵。 每個人都擁有「理性」(reason),它指的是內心的思考活動。康德認為我們的理性是大於情感的,也就是理性是我們自己的「最高主宰」。身為Z世代尾端的學習者,發出對於康德「自由」最大的感慨,世代變遷下有所感嘆的我發出對自我的省思......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為什麼我說國家沒養育我,我卻要有義務去履行當兵義務,我免兵役的話我就不用履行義務了。 請問阿你出生到長大幼稚園國小國中是你爸媽出錢讓你去讀書,高中大學是你半工半讀的還是你爸媽花錢的,如果是爸媽花錢讓你讀書的那國家有出錢嗎沒有,如果是你半工半讀的賺學費念書的國家有給你薪水嗎沒有。
Thumbnail
【自我反骨一下】我們家小孩就是讀第一志願,「我就是想送孩子進第一志願」啊!!反駁一下,上一篇文章的「自我看法」。真的很矛盾!! . 雖然許多人認為教育改革應該集中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轉變上,但反對意見認為,第一志願的價值和家長的選擇不應被簡單地否定。事實上,沒有家長不想將孩子送往第一志願
小孩放暑假了,我也為他安排了課表。 說實話,我不喜歡讓孩子整天埋頭讀書,大部分的時間我更希望他能運動和休息。 人不是電腦,生命中還有許多事物需要去體驗。 藉由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也希望他能在未來面對不如意或壓力時,能靠運動度過低潮期。 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孩子今年即將要上國小一年級了。 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聽聞不少家長開始打聽暑期及國小的安親班或補習班,而我也試探性地問了孩子是否有想去安親班的意願? 結果我得到是孩子很大的反應表示:「我不想去安親班,我下課後就要回家。」 這個答案完全在意料之內,無論在此之後我又陸續問了多少次,得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孩子到國家辦的學校讀書,爸媽怎能接受孩子健康走進去、躺著推出來?事關全國師生「安全的職業環境、安全的受教權」,如果家長們以後只能各憑本事、自力救濟保護自家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算是成功嗎?
Thumbnail
為什麼我說國家沒養育我,我卻要有義務去履行當兵義務,我免兵役的話我就不用履行義務了。 請問阿你出生到長大幼稚園國小國中是你爸媽出錢讓你去讀書,高中大學是你半工半讀的還是你爸媽花錢的,如果是爸媽花錢讓你讀書的那國家有出錢嗎沒有,如果是你半工半讀的賺學費念書的國家有給你薪水嗎沒有。
Thumbnail
【自我反骨一下】我們家小孩就是讀第一志願,「我就是想送孩子進第一志願」啊!!反駁一下,上一篇文章的「自我看法」。真的很矛盾!! . 雖然許多人認為教育改革應該集中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轉變上,但反對意見認為,第一志願的價值和家長的選擇不應被簡單地否定。事實上,沒有家長不想將孩子送往第一志願
小孩放暑假了,我也為他安排了課表。 說實話,我不喜歡讓孩子整天埋頭讀書,大部分的時間我更希望他能運動和休息。 人不是電腦,生命中還有許多事物需要去體驗。 藉由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也希望他能在未來面對不如意或壓力時,能靠運動度過低潮期。 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孩子今年即將要上國小一年級了。 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聽聞不少家長開始打聽暑期及國小的安親班或補習班,而我也試探性地問了孩子是否有想去安親班的意願? 結果我得到是孩子很大的反應表示:「我不想去安親班,我下課後就要回家。」 這個答案完全在意料之內,無論在此之後我又陸續問了多少次,得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孩子到國家辦的學校讀書,爸媽怎能接受孩子健康走進去、躺著推出來?事關全國師生「安全的職業環境、安全的受教權」,如果家長們以後只能各憑本事、自力救濟保護自家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算是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