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寫了悔過書,就是真的後悔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假設你今天犯了錯,被要求寫悔過書,你會怎麼做?

我會打開GOOGLE,搜尋「悔過書」加「範例」,向下捲動,找到一篇情境約略相同的,加入自己的事實背景,潤飾,然後交差。對了,悔過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要「手寫」。如同聖誕節卡片,歪斜的字跡象徵溫度、誠意、比後悔更加後悔。

悔過書的形成與效用就像房間裡的大象,人們寧可乖乖地任其擺佈、催眠,也不願承認自己除此之外束手無策。我們只是建立一個最為表象的解決方式,讓孩子替大人背書,讓監督、教育者卸除責任:有了悔過書就可以結案了。下次再犯罪,已於我無關。

但寫了悔過書,就是真的後悔嗎?後悔了,就不會再犯錯了嗎?

讓受刑人同理被害人,某種程度等於認知自己做了多麼天理不容的事,不但使受刑人的自我認知貶低,也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這樣的課程某程度上或許導致受刑人梗不被社會所接受,也更難適應社會。
因為他的自我認知低落,回到社會後避免與他人有所接觸,因而更加孤立,而孤立正是引發再犯的最大危險因子。


「後悔」不代表不會再犯,而透過諮商、輔導、治療等方式消除再犯因子,比起痛哭流涕、捶胸頓足有效的多。我們卻始終直覺、病態式地執迷後者,如同在狗血、混亂的肥皂劇中得到滿足。

兒少犯罪如同刑罰、獄政等議題,總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我們國情不同,不適用「先進國家那一套」;我們的罪犯更加怙惡不悛,不須耗費寶貴的資源;我們汲汲營生、自顧不暇,沒有多餘的眼淚替罪犯而流。人們終究只想要迅即可見的嚴刑峻法、抵償報復。

#渺小一生 》中有一段話:「心理諮商是一種奢侈,因為這是一種權利,能讓你暢談自己的人生50分鐘,基本上不會被打斷,這證明他已經成為一個人物,他的人生值得這樣花時間思考、值得有人寬容地傾聽」。

犯錯的青少年,很顯然不屬於這樣的「人物」。

修訂法律、興建機構、設計課程、培訓人員,投注的成本已不餘醒悟變革的空間。反正這些孩子成年後再犯罪,就不用假裝有在「矯治」了吧。而假釋所需的「悛悔實據」如何認定,根據獄中表現與轉述嗎?那就像寫了無數次悔過書的兒少一樣,他們知道如何「表現良好」,通過考核,我們卻依舊不知如何拯救。

不論當局或旁觀者,對於刑事制度總會抱著一種錯覺,就是制度終究會漸臻成熟,而忽視了實際上所有人都是茫然無頭緒。要求兒少「悔過」、「道歉」,要他們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大人,正是最無法承認長久以來所做的,都是見樹不見林。

青少年犯罪絕非單一、偶發性。《教出殺人犯》以一個又一個真實案例組成,樸實而不煽情;淺淺的文字中,涵蓋了家庭暴力、校園霸凌、心理創傷等議題,以及彼此間的環環相扣。在字裡行間,隱隱看得出岡本教授在現行制度下,對「更生」的悲觀。


對我來說,即使有數百、數千,甚至數萬人不認同我寫的內容,但只要有一個人願意站在我這邊,認同我的主張,即使只有一個人都至為重要,只要有人願意告訴我「這個世界上還有我跟你有一樣想法喔」,我的生命就能得到救贖。



【(・∀・)つ來INSTAGRAM找我聊天吧】

avatar-img
14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verl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想利用一切的機會去認識那些可能會帶給我好處的人,而我也開始輕蔑地回顧自己的過去。
雖然有些不政確,但看多數人讀得哀慟欲絕之際,我卻覺得《穿條紋衣的男孩》總有股揮之不去的黑色幽默,尤其對於那位走進毒氣室小男孩。
越多光照在被害人身上,加害人越能隱身在黑暗之中。
很難接受這些人不是正在學習把湯匙放進嘴巴而非鼻孔的小孩,而是出入有司機秘書接送、每年坐商務艙出國考察、享盡國家所能提供最優渥待遇的官員。
虛擬貨幣不再豁免於法律──至少是刑罰的訴追,故事有了幸福快樂的結局。這是好消息嗎?你是否幾乎忘了,人民該是要竭力對抗國家的監控,而非樂見其成?
他們都聲稱代表人民反對全球主義精英,他們都承諾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我想利用一切的機會去認識那些可能會帶給我好處的人,而我也開始輕蔑地回顧自己的過去。
雖然有些不政確,但看多數人讀得哀慟欲絕之際,我卻覺得《穿條紋衣的男孩》總有股揮之不去的黑色幽默,尤其對於那位走進毒氣室小男孩。
越多光照在被害人身上,加害人越能隱身在黑暗之中。
很難接受這些人不是正在學習把湯匙放進嘴巴而非鼻孔的小孩,而是出入有司機秘書接送、每年坐商務艙出國考察、享盡國家所能提供最優渥待遇的官員。
虛擬貨幣不再豁免於法律──至少是刑罰的訴追,故事有了幸福快樂的結局。這是好消息嗎?你是否幾乎忘了,人民該是要竭力對抗國家的監控,而非樂見其成?
他們都聲稱代表人民反對全球主義精英,他們都承諾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原書名《教孩子反省就是教成罪犯》 這本書有著聳動的書名「教出殺人犯」,乍看還以為是本描述如何教出殺人犯的恐怖小說。但細看書籍介紹,原來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徹底消除「做錯事就該反省」的價值觀。
1.功德轉讓(想對某人道歉或補償,但又找不到他)   在書寫自已情緒的過程,有時後會覺得做錯了某些事情,然後產生自責的情緒,就像我有時後會想到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後,因為很討厭隔壁同學,就趁放學時,把他的帽子丟掉,害他隔天升旗時出糗。   但我長大後覺得很內疚,有時還會想起這件事,但再也找不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反省」和「後悔」都是描述對過去行為或決定的不滿意。但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微妙的區別。 「反省」強調對過去行為的思考和自我評價,目的是從中學習並改進。它帶有一種積極的意味,表明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不足,並有意識地努力改進自己。 而「後悔」則更強調對某個具體決定或行為造成的不滿和遺憾。它可能缺乏「反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過年期間除了看飢餓遊戲被各種殘忍包圍,只看完第一部之外,就是讀完這本書。日本的犯罪事件和霸凌的預防、矯治反省、實踐,著實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想法,而這些也值得每一個希望社會能更好的人注意、努力。 反省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首先否定自己就已經相當困難,再者對於這個否定還得給出社會期待的回應。加害者對於這樣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修改自己的行為,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那些永遠不認為自己有錯,不承認自己有錯的那些人。我們是人,都會犯錯。 那些人不承認自己有錯,總是覺得有錯的都是別人,他永遠不會犯錯,可是其實他一直在犯錯,他努力的想要讓自己不犯錯,卻不知道不承認自己犯錯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錯了就錯了,一旦發生錯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原書名《教孩子反省就是教成罪犯》 這本書有著聳動的書名「教出殺人犯」,乍看還以為是本描述如何教出殺人犯的恐怖小說。但細看書籍介紹,原來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徹底消除「做錯事就該反省」的價值觀。
1.功德轉讓(想對某人道歉或補償,但又找不到他)   在書寫自已情緒的過程,有時後會覺得做錯了某些事情,然後產生自責的情緒,就像我有時後會想到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後,因為很討厭隔壁同學,就趁放學時,把他的帽子丟掉,害他隔天升旗時出糗。   但我長大後覺得很內疚,有時還會想起這件事,但再也找不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反省」和「後悔」都是描述對過去行為或決定的不滿意。但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微妙的區別。 「反省」強調對過去行為的思考和自我評價,目的是從中學習並改進。它帶有一種積極的意味,表明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不足,並有意識地努力改進自己。 而「後悔」則更強調對某個具體決定或行為造成的不滿和遺憾。它可能缺乏「反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過年期間除了看飢餓遊戲被各種殘忍包圍,只看完第一部之外,就是讀完這本書。日本的犯罪事件和霸凌的預防、矯治反省、實踐,著實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想法,而這些也值得每一個希望社會能更好的人注意、努力。 反省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首先否定自己就已經相當困難,再者對於這個否定還得給出社會期待的回應。加害者對於這樣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修改自己的行為,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不可恥。可恥的是那些永遠不認為自己有錯,不承認自己有錯的那些人。我們是人,都會犯錯。 那些人不承認自己有錯,總是覺得有錯的都是別人,他永遠不會犯錯,可是其實他一直在犯錯,他努力的想要讓自己不犯錯,卻不知道不承認自己犯錯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錯了就錯了,一旦發生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