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你如何面對那些不如預期的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有人因為你說的一句話,而不開心時,你得知後的反應及心情會是如何?

一開始感到抱歉,試圖解釋自己的無心。得到對方的理解。故事的劇情一般到此就該結束了。

但經常會是開始懷疑自己不會說話,不懂得如何跟人聊天,下次再開口時變得小心翼翼。

你沒有意識到那個人的不開心是因為「那句話」而不是你「這個人」。

是什麼讓你習慣了對號入座,認為所有事情的發生都與你有關。

把自己放得太大,看得太重要了。結果發現與自己的想像產生落差時,感到失望、難過、痛苦。覺得自己想太多、表錯情。

這是面對在乎的人、事、物不如自己預期時的心態及內心小劇場。

工作上,因為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之間產生的衝突及磨擦。這件事應該誰來做,這個問題的歸屬。

如果你是那個居中協調的人,搞清楚問題在那,責任單位,然後面對處理,這個方法不行,那就用另一個方法試試,對事不對人。故事也就該告一段落了。

但你可能又會開始想,那個人說那是你的責任,你應該處理好再交接,那件事與他無關,請你找別人處理。他說的是「那件事」,但你想的是「你這個人」,你覺得你說的話沒有份量,所以別人不當回事。你看見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價值評判。

也許那個人的心裡也是這麼想的,但也唯有你自己認同了,才會走心,才能對你造成影響。

學習對事不對人,不只是向內也要向外,當你也清楚該面對的是「事情」而非階級或地位,別人的眼光對你也不具任何意義,因為你清楚知道你要的是把事情處理好,而不是推責任。

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受別人影響而糢糊了焦點。內心的小劇場也許還是會有,但已不再對你構成影響。

    avatar-img
    147會員
    274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自我覺察練習是真正的去體驗生活,時而清楚,時而迷茫。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我的「自我覺察」有三大目標:情緒覺察、自我覺察(認
    想做就做是指單純為了滿足自己而做,而不是因為外在的人、事、物趨使。當你對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感到好奇、疑惑時,你是否會停下來弄清楚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或者透過行動去驗證它是否符合你的所思所想。 思想多過於行動,就像是住在高塔裡的王子、公主。看著高塔下的人們,揮灑著汗水,看似辛苦但臉上始終帶著微
    自我非常重要,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不管你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還是出身平凡的家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因為對自己有所追求,想證明自的成熟獨立,「家」是我們急於擺脫的地方。但最後不得不承認,你終將回到那個你急於逃離的地方。 過去佔有你人生很大的部份,不該存在敵我對立的關係。唯有認同並坦然接受那個過去,才
    原來你還是會時不時的懷疑自己的選擇。你覺得自己是不是自找麻煩,硬要走一條難走的路。 你懷念起曾經在一起的那些美好。你也開始質疑自己過去沒有太早發現,才會到現在才改變。 你因為結果不如你預期,所以覺得過去的一切都是一個錯誤。 改變的不舒服狀態,讓你開始想是不是該回到過去的路會比較好。因為是你可以
    你以為的共情其實是一種投射,如何區分。 「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能力。 是一種換位思考,一種理解別人的想法、體會別人的感受,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
    三十幾歲的時候,感覺到工作的能力有限,學歷也因為家庭的環境,沒有機會讀到大學畢業。 在工作比較穩定的時候,想著去進修一些跟工作相關的技能。以為能對加薪及升遷有幫助。 過去總覺得,要不斷的加強自己,等到機會來時,才會被看見。於是,花了無數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那些自以為對工作有幫助,但自己完全沒興趣的
    自我覺察練習是真正的去體驗生活,時而清楚,時而迷茫。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我的「自我覺察」有三大目標:情緒覺察、自我覺察(認
    想做就做是指單純為了滿足自己而做,而不是因為外在的人、事、物趨使。當你對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感到好奇、疑惑時,你是否會停下來弄清楚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或者透過行動去驗證它是否符合你的所思所想。 思想多過於行動,就像是住在高塔裡的王子、公主。看著高塔下的人們,揮灑著汗水,看似辛苦但臉上始終帶著微
    自我非常重要,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不管你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還是出身平凡的家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因為對自己有所追求,想證明自的成熟獨立,「家」是我們急於擺脫的地方。但最後不得不承認,你終將回到那個你急於逃離的地方。 過去佔有你人生很大的部份,不該存在敵我對立的關係。唯有認同並坦然接受那個過去,才
    原來你還是會時不時的懷疑自己的選擇。你覺得自己是不是自找麻煩,硬要走一條難走的路。 你懷念起曾經在一起的那些美好。你也開始質疑自己過去沒有太早發現,才會到現在才改變。 你因為結果不如你預期,所以覺得過去的一切都是一個錯誤。 改變的不舒服狀態,讓你開始想是不是該回到過去的路會比較好。因為是你可以
    你以為的共情其實是一種投射,如何區分。 「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能力。 是一種換位思考,一種理解別人的想法、體會別人的感受,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
    三十幾歲的時候,感覺到工作的能力有限,學歷也因為家庭的環境,沒有機會讀到大學畢業。 在工作比較穩定的時候,想著去進修一些跟工作相關的技能。以為能對加薪及升遷有幫助。 過去總覺得,要不斷的加強自己,等到機會來時,才會被看見。於是,花了無數的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那些自以為對工作有幫助,但自己完全沒興趣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跟別人的交往當中,不管是朋友、家人、伴侶,總會忍不住猜測對方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也總希望對方能透過我們的「暗示」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 結果就是我們在猜測的過程裡變得焦躁不安,對方根本沒那個想法,我們卻自己腦補太多畫面,在自己的心裡上演許多小劇場而壞了整天的心情⋯⋯
    吐吐心聲、聊聊埋怨、羨慕羨慕一下別人,有時候..聊天,成為一種抒發。 最近,我做了一項顧人怨的研究... 那就是彼時對我說出-我這個人說話就是難聽,這些人群中的聊天。 他們應該沒有意識到,我這個人說話就是難聽,這句話多麽令說話得罪人的人一解罪過。 說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也沒錯。 很有趣
      如果順利的話,我就可以繼續不指出「不好意思,大概是我沒講清楚,我剛才的意思其實是OO,但我猜你好像想成是XX了」直到話題結束。又或者對方聽一聽自己想到剛才可能是自己會錯意的話,也免去了一方主動把「搞錯」這件是講出來的尷尬。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只要把情緒說出來,內在就會流動。很多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與氛圍,說了反而讓情緒往負面方向蔓延,甚至會質疑「說了有用嗎?」「說了反而更糟!」。 人需要被不評價地耐心承接、溫柔接納、深層同理,情感才有機會安心地釋放疏通,情緒對人的負面影響才開始減輕。 若還可以有增能引導,看見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文章裡講述如何處理事情和人的相關經歷。我將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心得,以及帶出管理和溝通的重要性,也提到了人際關係的處理要點。也分享經驗如何處理客人情緒,如何轉化他人負面情緒等。充滿教育性的文章,並存在很多實際的個案可供參考。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總是有些時候會發生一些事,而那些事成為不如預期或是被否定,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會想著「為什麼自己遇到一些鳥事?」、「為什麼是我?」,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覺得別人說的可能才是對的,可當事情稍緩或是結束後,有多少人會回頭看整件事情,過程中的自己?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跟別人的交往當中,不管是朋友、家人、伴侶,總會忍不住猜測對方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也總希望對方能透過我們的「暗示」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 結果就是我們在猜測的過程裡變得焦躁不安,對方根本沒那個想法,我們卻自己腦補太多畫面,在自己的心裡上演許多小劇場而壞了整天的心情⋯⋯
    吐吐心聲、聊聊埋怨、羨慕羨慕一下別人,有時候..聊天,成為一種抒發。 最近,我做了一項顧人怨的研究... 那就是彼時對我說出-我這個人說話就是難聽,這些人群中的聊天。 他們應該沒有意識到,我這個人說話就是難聽,這句話多麽令說話得罪人的人一解罪過。 說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也沒錯。 很有趣
      如果順利的話,我就可以繼續不指出「不好意思,大概是我沒講清楚,我剛才的意思其實是OO,但我猜你好像想成是XX了」直到話題結束。又或者對方聽一聽自己想到剛才可能是自己會錯意的話,也免去了一方主動把「搞錯」這件是講出來的尷尬。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只要把情緒說出來,內在就會流動。很多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與氛圍,說了反而讓情緒往負面方向蔓延,甚至會質疑「說了有用嗎?」「說了反而更糟!」。 人需要被不評價地耐心承接、溫柔接納、深層同理,情感才有機會安心地釋放疏通,情緒對人的負面影響才開始減輕。 若還可以有增能引導,看見自己的亮點,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文章裡講述如何處理事情和人的相關經歷。我將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心得,以及帶出管理和溝通的重要性,也提到了人際關係的處理要點。也分享經驗如何處理客人情緒,如何轉化他人負面情緒等。充滿教育性的文章,並存在很多實際的個案可供參考。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總是有些時候會發生一些事,而那些事成為不如預期或是被否定,每當遇到這些事情時,會想著「為什麼自己遇到一些鳥事?」、「為什麼是我?」,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覺得別人說的可能才是對的,可當事情稍緩或是結束後,有多少人會回頭看整件事情,過程中的自己?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