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與反操控:德國法律人都在使用的日常修辭邏輯與謬誤偵知法
此書雖然提出許多技巧,不過並沒有細究結構,而是籠統的稍加簡述,而如果全是重點也代表沒有重點,一般而言最好將內容統攝到七個項目以下,人的工作記憶負荷記得是九項以下,如果以快思慢想的框架來說,三個以下判斷式才能進到快思區,九項以下判斷式則進入慢想區,至於超過九項則進入庫存遺忘區(除非強行背誦),這也是許多書讀完沒對生活造成影響的原因。
例如《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與《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的確提出各52種思考錯誤與行為偏誤,但或許現在對書的印象已經連個五種都想不起來,而這本書也有類似的問題。藏傳佛法在統攝方面就很厲害,諸多經論統攝於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而如果要一句話概括佛法宗旨,則是《釋量論》中:「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
就如紅燈停、綠燈行,二元判斷是最快能進入快思區的,多一個黃燈判斷也還行,不過如果變成紅、橙、黃、綠四個燈,甚至變成漸層色,那頭腦就開始不知所云,要進到慢想區來判斷。所以要能影響生活,最好濃縮到七項判斷以下、或是格言,例如:
回到此書,第一部分提到「操控式提問法」可以補足目標型提問的另一層面,而「中斷對話技巧」也能在防止煤氣燈效應的破唱片法中找到關聯,不過都蜻蜓點水。
第二部分比較有架構,分為:
這些零散的技巧,讓我想到NLP後設模式語言,不知道語言部分能不能以此框架整合:
例如:「隱喻」、「既定觀點詞語」、「與此故因此」、「後此故因此」可能用了扭曲,「引用」、「顯著言論」、「 錯誤概括」可能用了一般化,「被動語態」可能用了刪減等等。
深入修辭學不知會不會有助釐清,慢慢讀吧,另外此書作者有著另一本《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據說那本是「潔白說話術」相對於這本的「暗黑說話術」,也已列入待讀書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