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關於我們所相信的真理,以及被討厭的年輕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美國哲學家William James認為,「哲學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人類幾種氣質(temperaments)衝突的歷史」,而其所主張的實用主義,工作就在於展開這幾種氣質就其本身的實踐意義。重要的是信念如何發展成我們欲求的行動,以及面對這樣的行動所促成的一系列關連性思考及行動。這意味著,假如現階段所擁抱的信念無法很好地展開行動、或用以描述世界、或得到一個使人舒適的、善的解釋或結果,那麼就應該去調整它,在你的舊真理觀中加入新的概念,調和出就你個人而言的真理世界。這樣的說法,讓在哲學史上不斷競爭世界(唯一)解釋權的兩派氣質擁護者感到不滿,顯然,在James實用主義的義理下,我們可以擁有各自的真理,否定了真理的唯一性,跳脫出世界要嘛有神要嘛無神,要嘛理性主義要嘛經驗主義的二元框架,James以實用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一,也是多。

《實用主義》書封

《實用主義》書封

  James區分出兩種氣質,理性主義、理智主義、唯心主義、樂觀主義、有宗教信仰、意志自由論、一元論、武斷的,是屬於柔性情的。另一方面經驗主義、感覺主義、唯物主義、悲觀主義、無宗教信仰、宿命論、多元論、懷疑的,則是屬於剛性情的。這樣的區分雖然陷入化約的弊病,卻也非常直觀的呈現一般人的直覺。James認為,這些觀念只有在顯現於經驗之流時才具備全部的意義,才能夠作為普遍原則,成為真理。顯然偏向經驗主義的James,不僅批評柔性情有神論那脫離經驗,過於抽象的「純潔」、「善」、「全知全能」的概念,亦批評了剛性情宿命論,為自己帶來了與直覺經驗不符的痛苦結果。

  為兩派對立好幾百年的氣質各打五十大板之後,James企圖以實用主義進一步調解它們之間的衝突,消解唯一真理的迷思。在實用主義的實踐意義下,只要在個人經驗中是「有用的」、「善的」,它就是「真理」。如果相信餅乾就是耶穌的聖體,能夠帶來你要的宗教體驗、完滿你要的世界面貌,那麼在你如此相信並確實在經驗中感到那些獨特的宗教性時,餅乾的實體是耶穌的聖體,這就是全部的真理。真理恰恰好就是全部經驗的意義,或者我們也可以就這個例子反過來質問對立的經驗主義者,如果我們的「真」不能脫離實踐意義,那餅乾聖體的例子又怎能否定它的真實性?

  這樣的實用主義,是一種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信念以及應對信念產生的行動結果的工具,它提供給我們一個走道,通往我們喜歡的真理房間。在此基礎上,《實用主義》中處理了形上學的實體之爭以及一與多的問題,從而又回過來討論實用主義這個工具的運作方式,說明我們如何透過此工具增長知識、擴充真理的內涵,以及其與人文主義、宗教之間的關聯。


  在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有一位被自己討厭的年輕人,好幾個夜晚與哲學家辯論的他,認為人不可能改變、世界是決定論式的,過去的心理創傷注定導致現階段悲慘的我,而我又不可能改變,所以人的命運一出生就決定好了,而我註定是悲慘的。另一方面,哲學家卻認為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可以改變、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世界是目的論式的,且採取了一種實用主義式的解釋來回應年輕人。

  哲學家指出年輕人所採取的使自己感到痛苦的決定論式信念,更深一層來看是為了自己的「善」。換言之,擁抱如此信念的他事實上在實踐層次上是有好處的,所以才選擇了這樣的信念做為真理。他可能因此不用為自己的人生背負太大的責任、可能可以逃避家人的期許與壓力等等,而這樣對一般人而言違反直覺的觀點,卻又使得他自己感到痛苦。至此,決定論作為真理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它可以產生年輕人要的可以讓自己遁逃的世界。




【延伸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上):「否定心理創傷」是一種邏輯語言的暴力

送禮與回禮(一):怎麼送?如何還?送禮的道德難題

那種商管類書籍或課程

讀班雅明(一):復原返本與扭曲記憶之破壞性

avatar-img
16會員
73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女子簡阿貞 的其他內容
  有一陣子的同事們喜歡聊星座,我也跟著接觸了一點。偶爾看同事傳來的星座週報、聽他解釋宮位,聽說過愛情要看月亮星座、三十歲以後要看上升星座,還有最有名的水星逆行會造成電子產品的失靈。一開始是很排斥這些的,無法想像我一存在的同時,性格和命運就就被鑲嵌在整個龐大的星系中,與天體運行連結在一起。
  經常聽到一種談論永續的方式,是先從各式各樣的環境災變與生態浩劫開始,接著談背後的成因以及未來不好的發展趨勢,最後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能透過什麼行為帶來改變。
  有一種「期待越低越好」的說法,是值得我們一起思考的。常見的用法,像是有的人希望在職場上主管對自己的期待越低越好,這樣就不會辜負期待,反倒做出一點成績就會被另眼相看。
  有一種特別強調「呼喚與回應」的NLP教學法,是非常令我厭惡的。
  最近接觸了一些商管類書籍和課程,說到底似乎都沒什麼太大收穫或得到什麼新知。大部分都只是換個方式再說一次人們普遍認同的事情,像是對工作要有熱情,從中找到意義,或是對人生要有規劃,發揮出個人價值等等。舉一些經驗案例,說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話。
  有一陣子的同事們喜歡聊星座,我也跟著接觸了一點。偶爾看同事傳來的星座週報、聽他解釋宮位,聽說過愛情要看月亮星座、三十歲以後要看上升星座,還有最有名的水星逆行會造成電子產品的失靈。一開始是很排斥這些的,無法想像我一存在的同時,性格和命運就就被鑲嵌在整個龐大的星系中,與天體運行連結在一起。
  經常聽到一種談論永續的方式,是先從各式各樣的環境災變與生態浩劫開始,接著談背後的成因以及未來不好的發展趨勢,最後討論日常生活中我們能透過什麼行為帶來改變。
  有一種「期待越低越好」的說法,是值得我們一起思考的。常見的用法,像是有的人希望在職場上主管對自己的期待越低越好,這樣就不會辜負期待,反倒做出一點成績就會被另眼相看。
  有一種特別強調「呼喚與回應」的NLP教學法,是非常令我厭惡的。
  最近接觸了一些商管類書籍和課程,說到底似乎都沒什麼太大收穫或得到什麼新知。大部分都只是換個方式再說一次人們普遍認同的事情,像是對工作要有熱情,從中找到意義,或是對人生要有規劃,發揮出個人價值等等。舉一些經驗案例,說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哲學研究的三觀,隨著科學發展,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主要討論。在自由民主時代,活成自己成為主流,文章探討了人生觀應該關心的問題。過度客氣是不熟的表現,真誠禮貌以及謙虛是不被多數人討厭的能力。互相尊重是終極品質。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哲學研究的三觀,隨著科學發展,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主要討論。在自由民主時代,活成自己成為主流,文章探討了人生觀應該關心的問題。過度客氣是不熟的表現,真誠禮貌以及謙虛是不被多數人討厭的能力。互相尊重是終極品質。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