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56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12/10/24

主編:海豹居士

副編:邊圓人

一、

近期,對於住院病人權益、精神病房管理,以精神科醫師為主的「醫療派」、病友及人權團體為首的「病權派」,在社群網路上有一些討論的火花,而在聯合報記者進行後續訪談後,形成了下面五則報導:

1. 身障權利公約內國法化近10年 精神病人處遇改善卻牛步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462304

2. 醫:手機可鬆綁 反對放寬病人管理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491

3. 罹病30年 精障者:病房不該讓醫師想逃、病人不敢去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462303

4. 住院「比孤單更孤單」 精神病友 盼放寬住院通訊探視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489

5. 精神醫療投資不足 精神醫憂放寬住院規範再釀出走潮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302


以下是上述五則報導的綜合整理:

1.、2. 

重點關鍵字:去機構化、社區服務量能、 病人自主

這兩篇可以整理在一起。基本上這兩篇要討論的主要是精神病房的管理,一個是「依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出院」,另一個是「在規範內使用手機」。

在規範內使用手機」的部分,「醫療派」與「病權派」意見接近。而在「依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出院」部分,兩派其實整體意見相同,只不過在積極程度上有別,病權派比醫療派積極許多。

兩派意見相同的地方是,都認為目前社區沒有足夠的服務量能。「病權派」對此指出,問題出在政府(或衛福部)。問題之一是民間NGO承接政府委託案,並沒有涵蓋硬支出的部分(如租金),問題之二是心健司的許多衛政方案是與醫院合作,較少與民團合作。然而在這個情況下,病權派仍然認為應該要推動病人自主。

台灣精神衛生改革聯盟召集人廖福源表示:「CRPD國際審查委員曾說,如果病人在家,卻不能決定如何生活,家就成了機構。」廖福源說,去機構化重點不在場域,而是病人應有自主權,即使在醫院,若病人能選擇與誰見面、自由規劃病房生活,對病情也有助益;反之,部分團體把社區家園經營得像機構一樣。醫院在人手不足情況下,容易以管理為導向,部分管理方式讓病人失去尊嚴。

然而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認為放寬住院病人限制,必須建立在社區有足夠服務量能前提之下。目前社區服務量能少,所以並不支持現階段直接推動自由進出政策,憂心一旦如此,許多病友出院無處可去,恐淪為無家者。


3.、4.

重點關鍵字:探視權、通訊權、復元

伊甸基金會的精障者會所「真福之家」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表示,能決定探視對象,但部分醫院規定,探視者須為「三等親」內才能放行;通訊權方面,多數醫院只有公共電話作為住院病人對外連結唯一管道,近四成病人認為通訊自由遭限制,三成病人認為既有支持網絡遭到中斷。在通訊權方面,調查結果指出,多數醫院只有公共電話作為住院病人對外連結唯一管道,有近4成病人認為通訊自由遭受限制,3成病人認為既有支持網絡遭到中斷。

廖福源是此調查的發起者,他表示,當精神病房成為孤島,病人人際支持網絡斷鏈,雖讓醫院方便管理,卻會讓病人狀態惡化、與人談話空間變少。國際上談論精神病人的「復元」,多強調不能與外界斷絕關係,住院是病人的求救方式,若進到醫院後,反而與社會支持網絡完全斷聯,病人反而「更苦、更孤寂」。且若公司聯繫不到病人,因此認定其無故曠職或予以開除,反而是逼病人走上絕路。

精神障礙者涂惠滋表示,與外界保持連結是精神病人重要復健方式,若通訊、探視權利無法獲得保障,住院精神病人簡直比孤單更孤單,希望醫病雙方尋求共識,現正進行的精神衛生法子法能放寬相關規定。

衛福部心健司簡任技正李炳樟表示,精衛法經全文修正,子法規配合修正的項目多,共計27部子法規,在二年內需完成修訂,今年底前預計完成16部。修法過程中,確實有醫師、並團、家屬等各界不同觀點,故心健司舉辦研修會議凝聚共識,並對外舉辦說明會。未來草案預告後,民眾仍可持續提出建言。


5.

重點關鍵字:精神衛生法子法草案、約束、醫師勞動權益

衛福部正研擬精神衛生法子法草案,卻引發醫師與病友、人權團體隔空爭論。針對病人隔離約束,現行子法草案內容將化學約束列為替代方案,病友團體認為,應比照國外,設置更多元的替代方案;醫師則表示,精神科醫師人數逐漸減少,工作風險高、常夾在病人家屬之間,加上政府精神醫療投資少、健保給付低,若再放寬相關限制,恐讓更多醫師從醫院出走至基層。

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認為,修法朝向CRPD靠近並無不可,但這需要更多社會溝通,且修法影響的是第一線精神醫療院所工作人員,不能「從台北觀點看全台」,也不能從資源豐沛的醫學中心立場思考問題,建議精神衛生法子法制度設計必須謹慎,不能完全移植國外作法。李俊宏表示,人權、病權團體常提到英國制度,但英國在精神衛生方面投入的醫療資源佔整體醫藥支出10%,台灣則不到6%。在經費投入過少,工作內容卻要向先進國家看齊,儼然是要第一線精神科醫師做功德。

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斯年表示,人權不該是形而上的教條,自己認同給予住院病人在規範內使用手機,保有與外界的連結並無不可,對其病情也有幫助。但針對約束隔離,不論化學約束、物理約束,精神科醫師都是基於醫療專業判斷,同時避免病人因急性發作影響其他病人或醫護人員,應回歸醫療專業,不應無限上綱。

障礙者團體台灣失序者聯盟理事長王修梧表示,自己曾遇過多次化學約束、被施打鎮靜安眠藥物的經驗,過程中相當不適。建議可參考國外,透過建置舒適房間,讓病人感官能夠得到宣洩等方式,取代化學、物理約束。王修梧亦表示:「病權、醫療人員勞動權益並非互斥,應共同爭取。」以精神健康領域知名的美國賓州模式為例,降低醫護比、輪班制改革、減輕超時工作是執行約束隔離替代的先決條件,這與國內精神醫療界想法一致,並非對立。


二、邊圓嚴選

10/06有一部特別的電影要上映了,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觀賞~


以下介紹引自海鵬影業:

電影《塞納河上的船屋》的迷人魔力要歸功於「堅毅號」(The Adamant),這座由患者和治療師組成,專門容納日託精神病患,充滿了藝術、歌聲、歡樂和夢想的木造駁船。以《山村猶有讀書聲》揚名全世界法國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Nicolas Philibert),再次引領觀眾進入一個陌生又有趣的世界,沉醉在這個令人驚喜、充滿活力的地方…。

這部充滿人文、溫柔且幽默的電影,讓觀眾真實地與片中有趣的主角們相會,包括和名導演的兒子、畫家的女兒、電吉他樂手,以及才華橫溢的法國音樂家佛雷德里克普里爾(Frédéric Prieur)等熱愛藝術人士成為朋友。除了參與他們歌唱、繪畫、舞蹈、寫作及縫紉等藝術課程,「電影俱樂部」更是這裡擁有10年歷史、最受歡迎的強項,舉凡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楚浮的《日以作夜》,甚至阿巴斯的《橄欖樹下的情人》,都讓大家在電影結束流連忘返…。

「藝術是最美麗的治療」。「堅毅號」為這些有著精神障礙的成年人,提供特殊的環境與輔導,幫助他們恢復或重振精神,積極面對、展開他們的社交,重新建立並開啟他們原本被視為絕望的人生…。

覺得文字介紹有點抽象?那就直接來看看影像吧!

《塞納河上的船屋》預告片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篇新聞及一篇評論。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本期雙週報摘選兩篇好文: 一、在 Metoo 浪潮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如何支持與陪伴性暴力倖存者 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林欣誼
一、醫生視角:診所和醫院的差別在於? 二、病人視角:我要如何判斷這間診所/醫院、或這個醫師適合我?
主編:夏夜小薔 【「盍各言爾志」小專題:自殺、自殺者遺族、安樂死】 藉由【公視主題之夜SHOW】的相關集數的資訊,拋出一顆鼓勵思辨的毛線球,邀請大家務必在身心許可的狀態下重新思考這些困難的議題。 【新聞摘錄】有關長照悲歌與刑法相關犯罪量刑事由掛勾,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是否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值得深思。
本次雙週報喵嗚跟夏夜筱薔,捎來春意,分享一本小說,《素食者》、以及一篇對談實錄:魏明毅X胡慕情對談《受苦的倒影》。截然不同的兩個文體,不意外地是對於「人在結構下的社會性受苦」主題的相互映照,向現代社會提出詰問。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篇新聞及一篇評論。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本期雙週報摘選兩篇好文: 一、在 Metoo 浪潮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如何支持與陪伴性暴力倖存者 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林欣誼
一、醫生視角:診所和醫院的差別在於? 二、病人視角:我要如何判斷這間診所/醫院、或這個醫師適合我?
主編:夏夜小薔 【「盍各言爾志」小專題:自殺、自殺者遺族、安樂死】 藉由【公視主題之夜SHOW】的相關集數的資訊,拋出一顆鼓勵思辨的毛線球,邀請大家務必在身心許可的狀態下重新思考這些困難的議題。 【新聞摘錄】有關長照悲歌與刑法相關犯罪量刑事由掛勾,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是否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值得深思。
本次雙週報喵嗚跟夏夜筱薔,捎來春意,分享一本小說,《素食者》、以及一篇對談實錄:魏明毅X胡慕情對談《受苦的倒影》。截然不同的兩個文體,不意外地是對於「人在結構下的社會性受苦」主題的相互映照,向現代社會提出詰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在加護病房,病人常面臨嚴格的床上限制,這樣的措施雖然出於安全考量,但卻常使病人感到失去尊嚴。本文描繪了一位病人因意識不清而在夜間逃離病床的事件,護理人員如何協作將他安全送回床邊,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病人短暫下床,維護其尊嚴。這些故事引發我們對病房管理與病人權益的思考。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Thumbnail
精神專科病房不同於普通科病房,除了室內設計盡量讓病人感到有在家的感覺之外,醫護也不用穿傳統的制服上班,希望帶給病人有更多的親切感。 為了安全保障,男醫護不能打領帶,女醫護若是長頭髮的,一定要紥起來並盤成髮髻,並禁止穿戴有吊墮的耳環和頸鍊⋯⋯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覺得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多多參考不同的助人模式,例如心理治療師是怎麼幫助精神模式非主流者。還有會所模式,那會跟在醫院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模式非主流者不再被當作病人,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在其中,會員的自主權比在醫院高,比較有個人化的感覺,這不也是職能治療要追求的嗎?但是看看精神科醫院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在加護病房,病人常面臨嚴格的床上限制,這樣的措施雖然出於安全考量,但卻常使病人感到失去尊嚴。本文描繪了一位病人因意識不清而在夜間逃離病床的事件,護理人員如何協作將他安全送回床邊,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病人短暫下床,維護其尊嚴。這些故事引發我們對病房管理與病人權益的思考。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Thumbnail
精神專科病房不同於普通科病房,除了室內設計盡量讓病人感到有在家的感覺之外,醫護也不用穿傳統的制服上班,希望帶給病人有更多的親切感。 為了安全保障,男醫護不能打領帶,女醫護若是長頭髮的,一定要紥起來並盤成髮髻,並禁止穿戴有吊墮的耳環和頸鍊⋯⋯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