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照顧孩子的情緒,需要的不是只有稱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Pexels

photo by Pexels


#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

  

和父親不同。母親對於自己從女孩一夜之間蛻變成新生命的主要照顧者,又被賦予了神聖的稱號「媽媽」,很難不去忽視在這個角色裡許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整個社會都會看著你如何「育」兒,看著你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

  

即便你並不是在育兒的細節上斤斤計算著多一點或少一點,但只要你是孩子的媽媽,那條隨著孩子一起長出來的神經,就是不斷地會敲響你的警報而大響,時刻無法放鬆。

  

不過要求完美如硬要套在親子之間絕對是行不通的,光想著「完美」二字即代表不容出錯,還有高規格的自律,雖然對於個人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或許和成功是畫上等號的,但在親子之間,這似乎是個值得關懷的問題。

  

不只我,很多人在成為媽媽後,有時會忘了自己,也可能是已過了一定要怎麼做的那個年紀?但絕對不會忘了孩子的一切,甚至是孩子出生那一日,我依然記得兒子剛日出時,天空被渲染成一片粉紅色的清晨、像是祝賀聲不斷的鳥鳴與我感動眼淚。不過,爸爸一定是「蛤?」然後努力回想那天他也很努力的陪產。

  

新生命誔生的喜悅,在父母的心中就是二種喜悅,這也是無法改變的,畢竟經歷分娩之痛的是媽媽,對於孩子是有著更特別的情感,而那份情感很難被其它取代,且身為媽媽也如同新生兒一樣脆弱、一樣需要被同理和關懷。

  

可是這個細節卻不被社會承認,因為剛成為媽媽,你就是媽媽,為母則強是你的本份,脆弱這件事是不可以發生在你身上的,如果有,你就是不稱職的媽媽。這也是為何我之前會在文章中提到「#身為母親天生就是要承擔很多責難的。」

  

女性在成為母親是一瞬間的事,那些事先備好育兒用品的不算是心理上的準備,但只要孩子一出生,你就必定要成為「完美」的母親。

  

比方換尿布、餵奶和觀察孩子的心情,這些都是孩子一出生就必須接觸學習的事,但所有人的眼光都在告訴你——你怎麼沒黏好尿布,寶寶怎麼喝不完,是不是時間沒抓好、你的頭髮要綁好、項鍊不要戴、不要做美甲、你餵母乳不要亂吃、孩子怎麼會受傷....等等。

  

所有的人都說那是關心,但只有身為母親的你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為何你感受不到初為人母的幸福是持續增加的,反而被疲勞轟炸得更加挫折。

  

而有趣的是,這些社會眼光只會偏心地朝向媽媽,並不會平等地也朝著爸爸,甚至我知道有些爸爸,或是已成為母親的女性,是會以這樣的眼光來批判媽媽的。

  

總之,媽媽比在公司上司的上班族,還要有更多不成文的要求需要遵守,這在無形之中也讓媽媽將之內化成「身為媽媽就該如此」的能力,於是不用一代傳一代,只要一個媽媽接著一個媽媽,這些本來是不成文的要求竟變成了「媽媽準則」在育兒的文化裡流傳著。

  

待孩子再長大了些,在吃喝拉撒睡不再是最主要的生活重心後,照顧孩子的等級就直接升等為孩子的品格和情緒。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為什麼在學校會不乖?孩子怎麼那麼瘦小,要煮營養點...等等,除了自己對孩子的困惑已讓自己夠惶惑不安了,但這個社會不會放過媽媽,反而會聯合起來期待你給出個什麼答案,讓媽媽精疲力量,有苦也不知向誰傾。

  

因為無論是社會或是社團裡也都充斥著「媽媽你應該怎麼做」的文章,然後偶爾會出理同溫層的文章讓媽媽取暖,但似乎僅此而已。不過其實媽媽們真的不需要如此,因為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你需要的是理解自己和調整自己的步調。

  

以前,我聽人說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不!孩子長大了才沒有好了,也沒有總算輕鬆這回事。孩子長大了才更需要我們,因為孩子的生理需求變成了生理需求,是更需要大人的同理和理解的。而這裡說的大人並不是只有父母,還有師長。

  

養育孩子不是短短幾年就能解決的,老實說它是一場長達二十年以上的時光,我形容 #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但我們往往忽略這樣漫長的時光,需要的不是在一開始就全力衝刺,而是要以更長遠、更柔軟的心和眼光去看待,也調整自己的節奏。

  

「媽媽」是個高度需要研究的物種,也許是社會的期待,讓「媽媽」很難鬆懈,進而導致走向完美主義的媽媽,而在這樣氛圍下,許多還找不到真相的表象,就變成了是真理。

  

因此,不知怎麼地只要一成為媽媽,我們的思路就變得越來越狹隘,也容易批判自己,但是你知道嗎?不論是孩子的或是媽媽的人生,都是一樣重要的,因為只有媽媽能夠放下執著的完美主義,孩子才有機會活出內在寬闊的人生。

  

你和我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但這句話在親子、師生關係中不那麼完全正確,因為與孩子的相處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而知識育兒,也沒有錯,只是不論是哪一種過與不及,通常會變成硬綁綁的教條,拉開與孩子的距離。

  

孩子的好與不好,通常媽媽會自動納入是自己的成敗,我覺得你完全沒有必要去責怪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你是母親,而身為母親,很自然會有這樣的想法產生。

  

只是我們要如何更有彈性自由切換「自我」、「母親」之間的角色,才不會因此被打擊自信心而萎縮自己。而「彈性」需要慢慢養成。

  

我記得佛洛伊德曾說過「正常人」也是帶點強迫傾向、歇斯底里和偏執的,所以正常人並非永遠都在平穩的河流之中不會遇見驚濤駭浪。與其我們拼命追求凡事要做到精準,不如放下執著去看見那些被隱藏住的真正想法。

  

而榮格也強調在個體化的過程中,#陰影即是我們否定的人格,但只要是人,我們都有這個陰影,榮格曾說:「要盡量將自身和我們避諱不談的陰影達成和解才能不被陰影籠罩。」

  

在意他人眼光而嚴格要求自己是完美母親的你,在任何事情上要力求完美,也確實做的讓人無可挑剔,但我相信無論是你與自己或和他人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衡突。

  

我所指的衝突並不一定是吵架,而是相處上或心靈上的交流,讓你感到痛苦不堪或挫折無力,只是礙於「完美」,你傾向全然接受,然後說服自己。

  

為何我只談論媽媽?明明爸爸也是孩子重要的人,但就如同我之前說的,孩子對於情感也有不同的需求,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只想找媽媽,媽媽就是必須承擔的多很多,完全無法以量計量。

  

媽媽的情緒和感受,會原封不動地傳達給孩子感受,與其在完美的步驟中要避免出錯,不如就放慢「媽媽」的步調,讓「自我」有更充足的心理空間去休息和準備。

  

偶爾接受亂中且無序的視野空間,也是一種屬於媽媽的心靈藝術時光,同樣要花時間整理,不如將時間變成是你和孩子最喜歡的樣子。

  

  

  

  

。。。

昨晚被抓來住院治療了,現在發燒不適中,只能寫作抒發痛苦......,所以這幾天,有可能會頻繁發文,請接受我任性的要求吧!

  



  


  

photo by Pexels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
今天看了一段短影片,個人覺得充滿教育意義,不嚴肅且自然的生活互動,是最棒的教材和反思。是一部非常可愛的短影片,大家一定會有同感,不過我看到了更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收走平板而不開心,便打包行李要離家出走。影片中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影背著可愛的大背包,嫩嫩的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
今天看了一段短影片,個人覺得充滿教育意義,不嚴肅且自然的生活互動,是最棒的教材和反思。是一部非常可愛的短影片,大家一定會有同感,不過我看到了更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收走平板而不開心,便打包行李要離家出走。影片中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影背著可愛的大背包,嫩嫩的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職業媽媽常因無法全心陪伴孩子而感到虧欠,但這種感覺源自對「完美媽媽」的期待。透過接納不完美,將重心放在高質量的親子時光和專注分享,媽媽不僅能療癒內心,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學會珍惜每刻,讓母愛更有力量。
Thumbnail
當孩子出生後,母親的身份逐漸取代了個人身份,生活重心圍繞著小孩。然而,教育體系仍未充分考慮雙薪家庭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對傳統觀念進行反思。每位媽媽都應該在繁瑣的角色中找到自我,不必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在16年前,第一次當媽媽,展開人生中最困難的任務_迎接完全無助的嬰兒,我必須擔起照顧這個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責任,並將孩子養育成具有生產力,能為自己未來負責的能力,如果可以,也希望他能為這社會做出一些的貢獻,對於步入職場快20年的我,沒有一件工作的難度,可以超越養育孩子。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Thumbnail
職業媽媽常因無法全心陪伴孩子而感到虧欠,但這種感覺源自對「完美媽媽」的期待。透過接納不完美,將重心放在高質量的親子時光和專注分享,媽媽不僅能療癒內心,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學會珍惜每刻,讓母愛更有力量。
Thumbnail
當孩子出生後,母親的身份逐漸取代了個人身份,生活重心圍繞著小孩。然而,教育體系仍未充分考慮雙薪家庭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對傳統觀念進行反思。每位媽媽都應該在繁瑣的角色中找到自我,不必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在16年前,第一次當媽媽,展開人生中最困難的任務_迎接完全無助的嬰兒,我必須擔起照顧這個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責任,並將孩子養育成具有生產力,能為自己未來負責的能力,如果可以,也希望他能為這社會做出一些的貢獻,對於步入職場快20年的我,沒有一件工作的難度,可以超越養育孩子。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