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其實我們也是常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常態分配來看,身為這世界的一份子,我們得病就是統計學上的一個數字,也因此不用太過於埋怨。因為人生不是得到這個疾病,就是罹患那個疾病,也許我們真正憤怒的,只是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生什麼病。

我們總是在正常與不正常間來來去去,但無法切換自如。但別忘了,不是只有我們在痛苦間徘徊,就我了解的人生,沒有輕鬆的人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苦痛。無論貧窮或富有、康健或疾患,過不一樣的生活不見得會比較輕鬆。所以當你有情緒,不要太過於放大這個情緒,這就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了。

你能走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當然一定也累積了不少自己的小撇步,所以不要小看自己走過的這些路,回頭你會發現,這一段很苦很難對任何人都不簡單的過程,你倚靠自己的方法來到此時此刻,而這樣的心路歷程只有當事人自知。

用平常心看待自己,有同理心善待生病的自己,這兩者間並不違和。如果你對於存在仍有許多疑惑、掙扎,那就是你活著的證明。最近,我忽然很想為精神疾患族群做些什麼,所以我開始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我想成為某些人的榜樣,在遇到人生挫折時的榜樣。

華人社會時常對於成功人士如何成功有大量的宣揚,但對於如何面對失落很少較深刻的分享。或許無意義也是某種意義,可以讓你開啟行動的思想很珍貴,如上所述,當你想成為某種楷模即是其中一種,這種觸動是我在歐文‧亞隆的著作中得到的珍貴禮物。當你有這種動力時,你會發現自己就像個常人一般:想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想對自己好一些。所以,別定義自己是一個病人,雖然我們是生了病的人,但我們仍舊是完整的個體,疾病只是我們的一部份,並非全貌。不理解的人可能是以疾病患者來認識我們,但你真正理解並接納這些後,即刻開啟你可以做到正常的生活模式吧!

avatar-img
174會員
377內容數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疾患,它剝奪了生命中許多美好,但也同時在絕望中看見許多人性光輝。想分享自己十多年來用如何藉著一些實用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尤其在面對自殺議題時,該如何自處。願患者都能更自在、平靜的面對這場生命風暴,也知道就算生病了,還是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玄玄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一、與家人的相處之道 要相信,家人終究是家人,即使他們再怎麼受不了你,時間會讓你曉看清,包容的意義。 我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十分傳統不太會互相傾訴心事的家庭,彼此間不太問候,也就是有些疏離。
十、記得你是個病人 有時候我會很哀怨,過往能做到的一切,如今在鬱期時卻舉步維艱。此時我會拿出重大傷病卡與身心障礙手冊,看著它們,告訴自己,疾病這也是我人生的一部份。
九、動起來吧 散步是很棒的運動,如果今天天氣不錯,不妨用走路的方式到住家附近辦事。所謂的辦事其實就是繳費、到便利店買個東西或領包裹。如果你害怕出門的噪音,可以戴著耳機。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於聲音異常敏感,尤其是噪音,所以出門我也時常戴著耳機,但要更注意安全就對了。
八、從可以接觸的群體開始人際關係 從社會對精障者的污名化來看,似乎我們是一群沒有生產力,隨時會攻擊他人並且的有害族族群。但當你看了許多文獻後會明白,精神疾患的暴力行為在研究上其實並沒有較一般人顯著。另外,我們時常是在生活中明顯有社交退縮的狀況,比起傷害他人,我們更容易的是傷害自己。
七、與攻擊你的人劃清界線 這是生而為人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能傷害我們的人,通常與我們的感情上有很深的連結,會成為一個情緒疾患者,必定經過了些傷心事,才導致我們成了傷心人。
六、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意義 人生很難。在我大學時看了余華所寫的《活著》讓我想著人生怎麼可能在經過一連串的苦難後還能活著,像主角那樣。我想那是杜撰的小說,不久後,升大二時我開始接觸心理學,在諮商學派中,存在主義很吸引我,開始是因為Frankl的著作《意義的追尋》
十一、與家人的相處之道 要相信,家人終究是家人,即使他們再怎麼受不了你,時間會讓你曉看清,包容的意義。 我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十分傳統不太會互相傾訴心事的家庭,彼此間不太問候,也就是有些疏離。
十、記得你是個病人 有時候我會很哀怨,過往能做到的一切,如今在鬱期時卻舉步維艱。此時我會拿出重大傷病卡與身心障礙手冊,看著它們,告訴自己,疾病這也是我人生的一部份。
九、動起來吧 散步是很棒的運動,如果今天天氣不錯,不妨用走路的方式到住家附近辦事。所謂的辦事其實就是繳費、到便利店買個東西或領包裹。如果你害怕出門的噪音,可以戴著耳機。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對於聲音異常敏感,尤其是噪音,所以出門我也時常戴著耳機,但要更注意安全就對了。
八、從可以接觸的群體開始人際關係 從社會對精障者的污名化來看,似乎我們是一群沒有生產力,隨時會攻擊他人並且的有害族族群。但當你看了許多文獻後會明白,精神疾患的暴力行為在研究上其實並沒有較一般人顯著。另外,我們時常是在生活中明顯有社交退縮的狀況,比起傷害他人,我們更容易的是傷害自己。
七、與攻擊你的人劃清界線 這是生而為人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能傷害我們的人,通常與我們的感情上有很深的連結,會成為一個情緒疾患者,必定經過了些傷心事,才導致我們成了傷心人。
六、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意義 人生很難。在我大學時看了余華所寫的《活著》讓我想著人生怎麼可能在經過一連串的苦難後還能活著,像主角那樣。我想那是杜撰的小說,不久後,升大二時我開始接觸心理學,在諮商學派中,存在主義很吸引我,開始是因為Frankl的著作《意義的追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都是凡人,有情緒很正常。痛苦、焦慮、生氣、悲傷、開心、無奈都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情緒妳明明知道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妳卻一再地隨意宣洩她,讓自己重複再重複地陷入相同的苦難,這才是不正常的。 We are all human and it is normal to have emoti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如同有著多重人格般的躁鬱症患者,反覆在躁期和鬱期之間徘徊,彷彿光陰交錯的分叉點,當躁期來臨時,感到如魚得水般的靈感泉涌而上,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有如早晨的太陽光,像兩道光輝的金絲,閃耀著片片塵埃的明亮整個世界。然而這種美好不會持續太久,鬱期來臨時,會感到整個世界背過身去,沒有任何一處容得下自己,在一條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憂鬱症狀(有憂鬱症狀不代表就有憂鬱症,文後會說明),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受到憂鬱的影響,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有些人出現憂鬱症狀後可以自行調適,有些人則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都是凡人,有情緒很正常。痛苦、焦慮、生氣、悲傷、開心、無奈都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情緒妳明明知道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妳卻一再地隨意宣洩她,讓自己重複再重複地陷入相同的苦難,這才是不正常的。 We are all human and it is normal to have emoti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如同有著多重人格般的躁鬱症患者,反覆在躁期和鬱期之間徘徊,彷彿光陰交錯的分叉點,當躁期來臨時,感到如魚得水般的靈感泉涌而上,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有如早晨的太陽光,像兩道光輝的金絲,閃耀著片片塵埃的明亮整個世界。然而這種美好不會持續太久,鬱期來臨時,會感到整個世界背過身去,沒有任何一處容得下自己,在一條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憂鬱症狀(有憂鬱症狀不代表就有憂鬱症,文後會說明),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受到憂鬱的影響,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有些人出現憂鬱症狀後可以自行調適,有些人則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