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社工工作體悟〕社工身份的被標籤

在先前撰寫《為什麼不想繼續當社工?》文章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當初自己被「社工」這個角色影響,對自己貼了很多標籤,如果沒有符合標籤還會感到自責;


現在回頭去看,卻發覺那些標籤跟自我懷疑都是不必要的;


除此之外,「社工」這個身份其實也背負了許多不合理的期待跟標籤,經常都會聽到令我想翻白眼說詞;


今天就來分享這個主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去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標籤,進而勇敢撕下標籤、接納真實的自己!

 

 

關於社工的「被標籤」,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對於這個標籤,老實說我個人其實蠻無言的,因為我無法否認說這個陳述是錯的,但又不想從此被這些形容詞無限上綱的綁架;

 

像是有些界線不清的個案就會說:「社工你那麼有愛心,可不可以替我打逐字稿/整理證據/申請補助」等等;

 

以「愛心」作為情緒勒索的話柄,試圖要求社工去幫忙處理個案本身應該負起的責任;

 

除此之外,連我在中醫診所兼職當助理,病人因為等待太久、心生不滿向醫師抱怨;

 

事後醫師跟我討論,要如何回應病人會更恰當的時候,也曾說過:「你之前當過社工,應該知道要怎麼說會更能安撫病人吧?」

 

還有在社群帳號因不小心留言錯誤,跟陌生人在私訊起了爭執,對方竟然也拿我曾是社工這件事來質疑我,指稱:「你是社工,你應該要理解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啊?」

 

但明明我前面已經對他連連道歉兩次,並說明留言錯誤是不小心造成、絕非惡意,也立刻刪除了留言,對方卻還繼續氣憤難平的長篇大論指責我;

 

我當下其實很想回他:「你又不是我的個案,為什麼我要同理你?」

 

但我不想浪費寶貴的精力跟宣稱自己脾氣很火爆甚至以此為傲的人吵架,因此我最終還是忍了下來,然後依照對方要求,第三度道歉結束這回合。

 

 

回想以上這些情境,我發現自己內心還是蠻有情緒的(尤其是最後一個例子XD);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忍不住仔細去思考,為什麼被「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這樣正向的形容詞標籤會如此令人不舒服?


我想那應該是來自於「被要求必須如此的不自由感」吧;


就像我們從小被長輩要求的各種手足該有的表現,例如:「你是大哥,就應該要讓給弟弟妹妹啊」,或是:「你是老么,就應該要聽哥哥姐姐的話呀」;

 

(舉這個例子完全就是最近看完《有生之年》有感~)

 

但我認為人是非常多變化且有彈性的,會因為處在不同的情境而呈現不同的特質,每個人應該都要有選擇想要在什麼時候展現什麼模樣的自由;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你是________,你應該要________」的要求會特別反感,甚至會特別想與之唱反調。

 

 

回到社工的被標籤,我同意自己在跟個案工作的時候具有「愛心、耐心、同理心」,也同意我或許比一般人更具有以上特質,才會選擇成為社工;

 

但這不代表我在卸除社工身份之後,仍必須持續呈現這個模樣,只為了符合及滿足對方對我的期待;

 

愛心、耐心及同理心都可以算是人類的一種美德,而美德之所以是美德,我認為因為他是人類自然而然、願意主動呈現的價值,而不是被要求的;

 

就像公車上我們自動讓位給有需要的乘客是美德,但如果被要求讓位不免就讓人覺得尷尬不舒服;

 

同樣的,具有「愛心、耐心、同理心」是我身為社工被期待要擁有的特質,當社工時我可以接受這樣的要求,這是為了要順利推動我們的工作;

 

但我不希望這些特質從此就是我身上「理所當然應該隨時必備」的;

 

那就像在告訴我:「你因為有愛心跟耐心,所以不能不耐煩發脾氣」,或是「你當社工有同理心,那應該就要能夠理解我啊」;

 

每個人都是有各種面貌特質且多變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學會不帶著「應該」的標籤眼光去看待任何人,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展現各種真實樣貌的自己。

 

 

這次的〔社工工作體悟〕先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自己曾經被標籤的任何經驗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下集我也會再跟大家分享社工的「自我標籤」;

 

而如果你目前被種種的標籤貼得喘不過去、內心有渴望被理解的感受,歡迎來預約【知心尋己─自我覺察陪伴諮詢服務】的免費體驗方案;


讓我陪你梳理情緒、整理情境、擬定行動方案,希望最後能夠讓你逐漸走出陰霾、展露一絲微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