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3):禮之用,和為貴—禮是社會交往的必要前提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raw-image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儒家的禮是調節人與人交往的規矩。包括舉止、次序、稱呼、服飾和儀容等。核心是要體現出尊卑和親疏的差別。禮無處不在,大到國家祭祀、朝堂議事;小到百姓日常交往等等,都要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則。孔子就批評過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按周禮,八佾是天子的用度,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季氏是卿大夫,用八佾就越了兩格。

 

有子的意思呢,禮既要體現尊卑,也要儘量達到和諧。讓大家都感到滿意,不會感到厭煩。這樣禮才容易讓人接受,有可行性。比如說,禮節太繁複了成為了負擔,就不和諧了;或者說,不同地位禮遇差距太大,也不和諧。假如周禮規定給天子表演舞蹈用八佾,諸侯則只能用四佾。諸侯就會很不滿。

 

但一味追求和諧,甚至愉快高興,沒有了體現尊卑的禮節,則萬萬不可。像魯迅那樣,『俯首甘為孺子牛』;當老爸的馱著孩子在地上爬,雖然老爸小孩都興高采烈,其樂融融,那也是不行的;有損父道的尊嚴,不成體統。像西方人習慣於蹲下與小孩交談肯定也不符合儒家的禮。但為了父母高興,七十歲的老萊子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學小兒哭啼,則是合禮的。被收入了《二十四孝》。

 

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禮都能實現和諧。有些禮本來就是為了讓行禮者心生畏懼和臣服。如磕頭下跪,五體投地。磕頭下跪總是很難受的吧!

 

按生物社會學的解釋,跪拜禮儀是與動物類似的表達認輸和臣服的肢體語言,在人類進化後仍然殘存了下來。跪拜者讓自己處於不利和放棄攻擊的狀態,以表示自己認輸和臣服。在猴子和猩猩等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中,蹲姿與收縮身體被用於打輸後表示臣服。英國動物學家莫里斯在他的《裸猿》一書中寫道:『戰敗者把自己脆弱的部分朝向進攻者,以此承認自己的失敗。比如黑猩猩會伸出一隻手作為臣服的姿勢,這使它的手極易被對方咬傷。因為發動進攻的黑猩猩絕不會咬戰敗者伸出的手,所以這一乞降的姿勢可以使強手息怒』。

 

按照孔子的見解,禮是由於人類社會由『大同』進入『小康』後而產生的。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對子遊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而大同社會就不需要禮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是孔子最嚮往的美好社會,退爾求其次是小康。『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堯舜時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而夏商周三代之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時代則是小康社會。夏已經是家天下了,權力交接從大同時代的『選賢與能』變成了世襲,『大人世及以為禮』。權力擁有者能主動讓賢當然最好了。如果權力擁有者不主動讓賢,那賢能者也不能『犯上作亂』,不能違禮。而孔子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禮樂崩潰,連小康都夠不上,離大同相差更遠。

 

大致說來,大同社會,人們沒有私產,不分彼此,同吃同住同勞動,還共同撫養下一代和贍養老人。首領的產生則以賢能為標準。沒有私產,當然也就沒有偷盜,不用閉戶。其實這就是馬克思所描述的『原始共產主義』,當然馬克思的原始共產主義學說也是在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對古代社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孔子或《禮記•禮運》的作者無疑也從歷史傳說或文獻中瞭解到初民社會的這種狀況。但他們將之歸於早先人類道德水準更高,其實不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對此的解釋還是令人信服。但歷史唯物主義將生產力發展水準作為解釋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忽略了價值觀的作用。

 

當生產力水準提高了,剩餘產品豐富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育模式更有利於人類的繁衍與發展。人類就從群婚制走向了婚姻制。所謂『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天下為家』就是『天下為私』,天下人都各自為自己的家庭考慮,親近自己的家人,自己撫養自己的孩子。人的生長期長,固定配偶的婚姻制度讓男性與自己的後代建立起了特定的撫養關係,更有利於下一代的發展。這樣氏族內部就出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利益單元,有不同的利益及衝突。於是禮就變得非常重要,用於調節家庭之間和家庭內部的關係,而儒家總的原則就是用禮來區分尊卑和親疏,以實現群體的穩定秩序。

 

順便說有一下『天下為公』。漢字『公』的象形含義是分東西的那個人,而大家共同勞動所獲得的物品則由氏族首領分配,分配是首領的特權。於是『公』就用來指代氏族首領。而首領一般是男性,『公』又引伸為有地位的男子。大同社會,物品,主要是食品了,能滿足當天大夥兒填飽肚子就不錯了,有剩餘也不會很多,則由首領保管。到了小康社會,剩餘產品豐富了,其它人也能擁有一些剩餘物品,就有了私的概念。相對于私人所有,由首領所掌控的資源原則上仍歸大夥兒共同享用。於是『公』就有了公共的含義。『公家』這個詞,過去指朝廷或王室,現在則指掌控公共財產的權力機構,可見一斑。所以『天下為公』,既可以解釋為天下人為首領利益考慮,也可以解釋為天下人為公共利益考慮。但不管怎麼解釋,兩者的結果幾乎相同,都是首領,或者說是權力者享用資源。因為分配權是掌握在權力者手中的,法理上是所有還是佔有,區別不大。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就是例證。

 

現代社會相互共事和人際交往仍然需要禮儀,但應貴在平等,宜少不宜多,宜簡不宜繁。比較重要的正式場合,當然還是要遵循主事者優先、尊者優先的原則;一般場合,則應兒童女士優先。而磕頭下跪等損害人格的禮儀則應杜絕。

 

2017年4月24日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    這句話很直白,沒有什麼歧義爭議。意思是說,『慎重隆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緬懷去世的祖先,老百姓就愈發淳樸順服。   但這句話不完整,沒指明誰應該慎終追遠?聯繫下一句,似乎可以理解為曾子針對『民』而言,要求老百姓要慎終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    這句話很直白,沒有什麼歧義爭議。意思是說,『慎重隆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緬懷去世的祖先,老百姓就愈發淳樸順服。   但這句話不完整,沒指明誰應該慎終追遠?聯繫下一句,似乎可以理解為曾子針對『民』而言,要求老百姓要慎終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這段話分兩句。後一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在後面『子罕第九』篇中又單獨出現了一次。兩句話之間有聯繫,前者強調君子要穩重,後者強調君子交友要謹慎。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沒有威嚴,學問也不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讓你用臉磨蹭性器,來來往往的人都看到,我也會很尷尬。覺得羞恥的人不只是你——」當師父這麼說時,徒兒愣著,他沒想過師父也會這樣想著。「師徒之禮都是為了師父跟徒兒之間的羈絆。不然你又不是我的種,我生出來的兒子,我沒有必要為你付出,而且你都要四十歲了,你羞恥,我也很尷尬。」
看到國王,他帶著微笑對大家說:每一個小飛兒都要向霍師父學武,一定要比試,看誰是最好的人。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基本功,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就這樣小飛兒們日復一日在學習了,國王看了很高興,霍師父的精氣神更旺盛了。 甜甜,生活就是喜樂,仿如春天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提到禮儀,大家可能想到裝腔作勢的貴族,或是湯匙要向外舀等繁文褥節。這書對此表示,現代的社交禮儀目標是能夠真誠而有禮的表達自身立場,同時能尊重他人的想法,從而達成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建立更友善的社會。 所以這書並非明確指導大家怎麼應對,而是引導大家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日常二十個社交困境。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讓你用臉磨蹭性器,來來往往的人都看到,我也會很尷尬。覺得羞恥的人不只是你——」當師父這麼說時,徒兒愣著,他沒想過師父也會這樣想著。「師徒之禮都是為了師父跟徒兒之間的羈絆。不然你又不是我的種,我生出來的兒子,我沒有必要為你付出,而且你都要四十歲了,你羞恥,我也很尷尬。」
看到國王,他帶著微笑對大家說:每一個小飛兒都要向霍師父學武,一定要比試,看誰是最好的人。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基本功,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就這樣小飛兒們日復一日在學習了,國王看了很高興,霍師父的精氣神更旺盛了。 甜甜,生活就是喜樂,仿如春天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提到禮儀,大家可能想到裝腔作勢的貴族,或是湯匙要向外舀等繁文褥節。這書對此表示,現代的社交禮儀目標是能夠真誠而有禮的表達自身立場,同時能尊重他人的想法,從而達成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建立更友善的社會。 所以這書並非明確指導大家怎麼應對,而是引導大家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日常二十個社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