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還有更多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 Allie 作品

作者 Allie 作品

💖 謝謝按讚上一個po文的你們,也謝謝所有留言的朋友。


焦慮的源頭:無價值感


一位台灣朋友留言説:「會不會你什麼都不要做,只要以自己的快樂為主軸,就什麼都好了?」

其實這位朋友已經看到我的卡點在哪裏了。為什麼工作繁忙,睡眠正常;工作休閒,卻爆焦慮呢?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才發現,是因為我把自我價值與工作掛鉤了。

工作忙碌=我有價值;工作悠閒=我沒有用=沒有價值。

沒有價值讓我極度焦慮感,才會失眠。

「我沒有用,沒有價值」這個信念從小植根我的潛意識,也是我焦慮的根源。

接下來會分享童年經歷,有些沈重,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繼續閱讀)


👶🏻 童年經歷


從小,我與媽媽的關係就非常緊張。媽媽是家中長女,下有 8兄弟姐妹。成長階段備受外婆的語言與身體暴力,內在對愛的匱乏與不安全感,令她對人及金錢有嚴重的操控傾向。 加上婚後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和諧,促使她把不滿情緒發洩到子女身上。

媽媽承襲了外婆的管教方式,長期透過語言暴力來貶低我和弟弟的能力,踐踏我們的人格。母親的情緒非常暴躁。弟弟曾經形容:「我感覺自己就像活在獅子旁邊的綿羊,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發怒,只能靜靜坐以待斃。」

媽媽是客家人,有重男輕女傾向。我是長女,媽媽對我的管教就更加嚴厲。情緒失控的媽媽每天罵人,言語間盡是令人難堪的羞辱:「你不去死都沒有用」,「你這麼沒用,去做雞啦。」

語言與精神暴力每天上演,讓我深信我是垃圾不如的存在。而那些不堪入耳的辱罵,也像壞錄音帶般每天在我腦海重複播放,揮之不去。「我不夠好」這個想法植根在我的潛意識中,讓我極度自卑。我非常害怕自己的不足、不完美,會讓人失望,所以盡量與人保持距離。我對「人」有極大焦慮,潛意識相信他人會傷害我,很難與人建立真正連繫。



30-45 歲


成年後,親密關係一直波折重重。自卑與不安全感讓我極度依賴伴侶,但同時,操控與完美主義的個性讓我總是看到對方的「不好」,也因此,我常把對方挑剔得體無完膚。

31 歲時,當時的男友說了一句話,敲醒了我:「你為何總是看到我的不好? 你不可以欣賞一下我好的地方嗎?」因為這句話,我決定接受心理治療。評估結果,我是「語言暴力與情感需求被忽略的倖存者」,被安排到政府的童年創傷中心接受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

回到朋友的問題:「是否只要以自己的快樂為主軸,你就會好了?」其實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我根本不知道做什麼會讓我快樂。一直以來,我做的一切,都只為了得到肯定與認同,又或者,為了解決我的「問題」:我的存在是個極大的錯誤。

31-38 歲我在香港看中西醫還有心理治療師,但焦慮失眠沒有改善。39 歲辭掉香港工作後,一個人去台灣調理身體。第一年在台中看中醫,但病情還是沒有改善。隨後的 6 年,我開始大量的上身心靈課程,同時嘗試各種療法 (台灣有很多香港沒有的傳統療法)、飲食/養生方式。後來接觸到德國量子儀器 Timewaver, 才明白身體沒有病,病的是心靈(潛意識的錯誤信念)。


2023年:回到香港


2023 年 5 月我離開旅居了接近 7 年的台灣,回到香港在某大學做全職行政人員 (老本行)。但我發現我已經無法適應全職工作,上班兩個多月即離職。

2023年對我來說,好像在走一個過程,一個「篩選什麼不適合我」的過程。由於我對自己真心想做什麼一籌莫展,我只能夠透過「排除法」來排除掉那些「我嘗試過,發現真的不適合」的人事物。

到了九月,我內在出現了一個聲音:「我想成為數位游牧」。我很喜歡旅行,也唯有旅行時,才能夠放下限制與恐懼,想做就去做。我也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能一整天待在辦公室;那種感覺讓我窒息。我確定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不再適合我

剛好那時一位資深的台灣數位游牧 凱若 MiVida Carol 推出藍月計劃,為女性提供諮詢,幫助她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方式。我有幸成為第一批藍月計劃學員。

記得第一次諮詢,Carol在看過我的背景資料後,說:「這10年來,你學習過的、接觸過的東西真的很多。但從你給我的資料,我看不到你真心想做的是什麼?」



功課:找出你真心喜歡的事情


因此她給了我一份功課:「回顧你所學過的,做過的,接觸過的一切,問問自己,為什麼當初會去做(這件事),還有,喜歡的、不喜歡的點在哪裏?」

不要小看這份功課。做了之後,我有很大的發現。

我發現,我學過的東西,不論是養生方法、運動、身心靈課程/療法,基本上,沒有一樣,我是真心喜歡的。會去學、去做,只有一個原因:解決問題。但是,雖然不喜歡,每一樣我都可以堅持練習一兩年以上。

最誇張的算是生酮飲食。堅持了兩年,其實一個月之後,我就已經開始嚴重失眠、掉髮、三個月後開始停經(一停兩年)。但我會因為其他人說這些東西有多好多好而抱着一個「美麗的期待」去嘗試這些東西。當發現效果不好,我會想,那一定是我有問題,或者我做得不夠好/徹底,因而更加堅持…..

另有一類東西,我以為我是有那麼一點喜歡的。但原來那個「喜歡」,其實不是真正的喜歡。之所以會感覺「喜歡」,只不過是因為我有能力做好。換言之,它是我的專長,例如,翻譯。

回顧整張清單,我看到,只有一個東西,可以算得上真心喜歡。

如何定義「真心喜歡」呢?就是,不管我做得好或不好,出來的成果如何,我都願意去做。而那個東西是,畫畫

有趣的是,在世人眼中,畫畫就是一個沒有什麼用的東西。2018年我開始教和諧粉彩,我爸知道後就非常擔心 (怕我無法維生)。

說了這麼多,簡單來說,我是從 2023 年起,在宇宙的安排下(工作換了又換),開始想要活出自己,並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按愛心和留言讓我知道,

並持續追蹤我的最新内容。

avatar-img
8.4K會員
124內容數
自從學習日本和諧粉彩,就愛上了圓形。「圓」代表合一、圓滿、和諧。也是我此生追求。 而「圓」的日語發音,同「緣」。願在此與有緣份的朋友認識連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在這裡分享我的所思所想,藝術創作,還有走過的路。願這個小宇宙能為您帶來溫暖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ie 的圓宇宙 的其他內容
一個39歲的香港女生,本來在香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薪高糧準。卻在看了一本台灣人寫的自律神經失調的自傳後,毅然決定辭掉香港的工作,一個人跑去台灣治病。一去七年。 是什麼促使她放下正常人生,一個人跑去台北呢?
一個39歲的香港女生,本來在香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薪高糧準。卻在看了一本台灣人寫的自律神經失調的自傳後,毅然決定辭掉香港的工作,一個人跑去台灣治病。一去七年。 是什麼促使她放下正常人生,一個人跑去台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從小自己是被父母否定長大的 從頭到腳甚至個性 都被他們嫌棄 沒有表情的時候 我母親會說你為什麼一張臭臉 好像要吊豬肉的 她會跟我妹一起嘲笑我軟弱的個性 她還會告訴我連我阿姨都不喜歡我 父母喜歡拿我跟妹妹比較 他們喜歡她活潑開朗 認為我太過孤僻 當我試著要活潑時 他們又嫌我吵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前情提要,當婆婆來台北住個幾天,我就會陷入焦躁不安,一直要等到離開,我才能夠全然放鬆。可是在別人的眼裡,她明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怎麼只有我覺得她是壞人?) 親愛的孩子,就在你數算完婆婆膽小、脆弱、保守、害怕蟑螂、一天到晚講重複的話,是否覺得,那些話一出口,很像魔法棒唸錯了咒語裡的幾個音,噴出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從小自己是被父母否定長大的 從頭到腳甚至個性 都被他們嫌棄 沒有表情的時候 我母親會說你為什麼一張臭臉 好像要吊豬肉的 她會跟我妹一起嘲笑我軟弱的個性 她還會告訴我連我阿姨都不喜歡我 父母喜歡拿我跟妹妹比較 他們喜歡她活潑開朗 認為我太過孤僻 當我試著要活潑時 他們又嫌我吵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前情提要,當婆婆來台北住個幾天,我就會陷入焦躁不安,一直要等到離開,我才能夠全然放鬆。可是在別人的眼裡,她明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怎麼只有我覺得她是壞人?) 親愛的孩子,就在你數算完婆婆膽小、脆弱、保守、害怕蟑螂、一天到晚講重複的話,是否覺得,那些話一出口,很像魔法棒唸錯了咒語裡的幾個音,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