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7762?bx_heid=5573055325&utm_source=%E7%B6%93%E7%90%86%E4%BA%BA&utm_campaign=SF_RSS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copyshare
©經理人
文中提到
過去的領導者
就像是站在高山上看著目的地
現在的領導者
則是烏雲籠罩看不清
所以更需要靠團隊的力量
藉由問好問題及良好的溝通
來面對全新的挑戰
問好問題之後
主管還要試著採納及實踐他們的答案
才能調動部屬的積極性
也能讓部屬發揮影響力
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團隊
作者也提出員工提高影響力的方法
轉換面對不確定性的心態
試著進一步思考
做對重要的事並做好
看完這篇
真的感受到過去的不足
可以調整的部分有下面三點
第一是把What改為How
通常遇到事情時
最常聽到主管問為什麼?
尤其是出包的時候
問「為什麼」就有點指責的感覺
這時候部屬的回覆
通常也都不是在討論問題的解方
而是在找藉口掩飾或推託
這樣的討論結果
往往也都成了批鬥大會
個人過去當主官時雖然不常問為什麼
但是會說So…然後呢?
感覺上也是略帶責難及不耐煩
所以
應該要好好調整自己的習慣
改用How的問法
保持開放的問句
讓對方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培養想方法的心態
成功語錄都會有這麼一段話
「成功的人找方法,
失敗的人找藉口」
我們在面對新的問題或挑戰時
很常會在第一時間說
「我沒辦法啦!」
「很難餒!」
「我做不到」
我也很常這樣
但是很慶幸
過去跟到的幾位長官都是迎難而上型的
在他們的指導下
也開始慢慢會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問題
知道怎麼去找到解方
研究所期間
泰和老師有跟我們提到
大學、碩士跟博士的差異
大學:學習知識
碩士:運用知識,要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博士:創造知識
只是我們偶爾會忘記
這也是人的天性
也是可以透過學習來培養的
當然
最重要的還是養成願意面對問題的心態
面對它
才能分析、拆解它
也才能找到解決它的方法
第三是聽的進去有益的建議
大家參與的會議
是發言踴躍的?
還是安靜無聲的?
或者是互相攻擊的?
不知道大家的工作場合中
開會次數與時間長短
對工作績效是成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呢?
我在當主官的時候
開會的主要目的
除了完成上級任務的分配與管制
更多的是促進各排組的和諧
所以討論完正事後
都會變成聊天大會
大家也會比較願意說出一些心裡話
當他們要提比較刺耳的事情時
都會加一句
「連仔!我要講一件事,你聽了先不要生氣」
讓我有個心理準備
可能是我的某項指導有問題
當他講完之後
我也會在問問其他幹部的意見
如果真的有錯
我就可以採納他的意見來做調整
讓提案的人感受到被尊重
也讓團隊減少甚至避免了出包的情況
近期參加讓「知識有光課程」
跟某位同學在聊天時
她給了我一些建議
但是我當下的反應卻是說「這沒辦法」
事後想想
真的很不適切
應該是要感謝她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看法
也讓我反思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