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創造一份吧!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1. 天賦與工作對齊;讓人生目標和職涯抱負協調一致。把工作當體驗,追求快樂更甚於專業成長,這是源自"意義感"的追尋,當工作目的從物質報酬轉向心靈層次,我存在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2. 商業模式就是能讓一個組織獲得財務支持以持續運作的邏輯。變動的時代,變動的商業模式;企業為了要存活下來,必須持續評估。(百視達&Netflix)
  3. 人,也必須改變,你也被許多自己無法掌控的環境、經濟因素所影響,你必須判斷出對自己有效的運作方式,然後因應環境變動而不斷做出調整。在意企業整體成功(並且知道如何達成)的人是最有價值的員工。個人也因為學習而不斷改變想法並成長。
  4. 大部分的員工,只會定義、紀錄組織的實務案例,很少人會去定義或記錄組織的"商業模式"。更少人會去定義你個人的商業模式
  5. 模型架構: 關鍵合作夥伴+關鍵活動(凸顯妳不同於其他人的那些工作)+關鍵資源(個性、能力)+計算成本結構(你要付出什麼?包含壓力等間接成本(收入少很多,但快樂卻多很多))
    ->價值主張(你如何幫助顧客(達到目標)?)(要把服務內容(價值活動)和顧客因此得到的好處(價值主張)區分清楚)
    ->通路(你透過何種方式服務?)+客戶關係+目標客層(你要幫的是那些人?)
    ->收益流
  6. 夢幻工作很少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它們更多是創造出來的。(職缺是根據公司需求而劃分,而不是根據個人特質)。
  7. 我是誰?兒時清晰的自我認識逐漸淡忘,你開始更加聽從周遭的世界,而不是傾聽自己。這個世界嘈雜又有說服力,所以你放棄了自我,服從於外部環境的要求。
  8. 興趣+個性+專長與能力=職涯甜蜜點。探索自我,將職涯問題從外控點(雇主),轉向內控點(自我認識,將關鍵資源與關鍵活動合適搭配)。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9. 職業: 為了薪水而工作,這樣的工作是一種工具性的活動,做一件事基本是為另一件事。事業: 受到成功、成就及地位等渴望所激勵。志業: 出於個人義務、責任或甚至是天命。志趣: 工作是自我實現,提供人生意義。每種工作都包含上述四種定義,只是比重不同而已。
  10. 如果你的工作和人生目標無法一致,就只是把問題搬到另一張辦公桌而已學習如何把多年來的想法,寫成一套書,然後賣出去。我想經由這些活動,去幫助,這些人


  1. 找出理想與現實的商業模式之間的差距,擬定消除或縮小差距不可少的行動,執行這些行動。工程師出身的管理者(組織團隊及領導力)) vs. 從事管理的工程師(工程和軟體)。
  2. 挖掘潛在客戶來驗證初始商業模式方向關於...還有什麼是我應該知道的嗎?(大多數專業人士對於自身領域的挑戰、機會,都潛藏著所謂"偏好理論",只要有機會,他們都很樂意分享這些看法)。請問你是如何進入...領域,又是什麼機緣帶你進入...公司?
  3. 盡量透過人脈去創造見面機會,並在訪談過程中,以專業態度將重點放在你能幫助對方的地方。說服對方成為你的客戶,即使失敗,你也可以知道問題出在哪,並重新調整商業模式。盡量透過最友善的推薦人來接近決策者
  4. 如果你的解讀是正確的,對方可能會說: 那麼按照你的建議,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相反的,如果解讀不完全正確,對方可能會詳盡解釋他們組織真正面對的問題與機會。無論對話怎麼展開,守住你要提供協助的目標
  5. 2%銷售在第一次接觸成交;3%第二次;5%第三次;10%第四次;80%第五次~第十二次
  6. 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處理真正經濟問題或機會?很少有組織會單純因為社會或政治理由而花錢。請重新思考你的商業模式如何協助客戶經濟層面。
  7. 教授商學及個人財務;職涯教練;個人諮商;組織年度回顧都可以適用此模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追尋自由且有選擇的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