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當心「差不多」的心態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下了努力的腳步,遲到就會越來越頻繁,當我們開始滿足於「差不多」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Goldsmith提出,以下四種會誘發差不多行為的環境:

1. 當我們積極性不足時:當做一件事的熱情下降或妥協時,就是積極性不足的時候。積極性不足可能源於三方面,一是能力不足,當我們缺乏執行任務所需要的能力時,會削弱我們執行任務的積極性,此時某種形式的差不多就會成為我們的選擇;二是目標不夠清晰或明確,例如我們定的目標是「多學習」,當目標不夠清晰時,也會減低我們的積極性。三是我們沒有認識到,最開始的一點成果可能會迅速地把我們的積極性弱化,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改變並取得初步成果之後,他就認為夠了,進而降低了對於目標的積極性。

2. 當我們在做志願工作時:有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屬於自願性的工作時,可能就會想說我們既然可以伸出手來幫忙,那麼在不方便的時候也可以抽手退出。這樣一來,原本高尚的意圖退化成了差不多的結果。Goldsmith提醒我們,自願只是形容詞,不是藉口,如果認為幫別人忙就不必盡力,那我們就等於沒有幫到任何人忙,人們通常會忘記我們的承諾,只記得我們的實際表現。

3. 當我們像「業餘選手」一樣時:在工作中,我們會有各種計劃,幫助我們保持專業狀態。但在家裡,這些計劃消失了,我們自由自在,想成為什麼樣子都可以,「差不多」又開始出現了。Goldsmith說:不只是在家庭和工作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這種「專業或業餘」的選擇。特別是在我們不擅長的領域,我們會更容易選擇當個業餘選手。我們要努力的改善這一點,或至少縮小專業和業餘的之間的差距。

4. 當我們行動不力時:人們會因為兩種原因行動不力,一是我們認為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時,或是要我們遵守別人的遊戲規則時,我們不願意全力以赴。多數人都反感別人指手畫腳教我們該怎樣做,哪怕這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可能會宣佈:「規則不適合於我們,我們不在乎!」,我們劃了一道「差不多」的線,並拒絕做出任何讓步。

一旦「差不多」的心態出現,我們就會鬆懈,降低標準與自制力,久而久之,就可能放棄原本定好的改善目標。這跟養成一項好習慣或戒除一項習慣一樣,只要鬆懈,很快就恢復原狀,這也是Goldsmith要我們重視「差不多」的原因。

圖片來源:https://bilinguallens.com/2014/06/02/詞彙區別-nearly-mostly-almost-的區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