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西方最進步的左派並不笨,遇到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職業,就不會這樣要求,頂多去要求數學系降低標準,畢竟數學系看起來不大會去當醫師,傷害自己健康。這就是另一個大問題,在文化上取得話語權階級的上層,會恣意判別某些職業的存在度,並想透過政治力量干預。
上週沒講完,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來自高度競爭,以及上下層已經不大接觸的現狀上,那該怎麼去解決?
其實不難,第一步就是要擺脫「用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進入真正的科學處理,看到一個問題,要先去認識問題。如何認識?透過觀察、實驗,多方角度切入。
以政治角度來說,就是從政者必須跳出媒體觀點,現代低層網紅邏輯,壞聲量比沒聲量好的思維。
當你知道一個地區的就業問題,應該要去問問里長,實地訪查,了解他們認為的困境。有時候你覺得非常可笑的理由,就當地人來說並不好笑,純粹是認知差異所造成。
先進國家解決認知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切斷跟原生家庭的認知,台灣過去流行的講法就是北漂,當你的工作只能在北部找,久而久之生活習慣,對工作環境的觀點都會北部化。這在歐洲美洲,無論先進或開發中國家,皆有類似現象,透過都市化發展,吸納大量村鎮勞工,建立一套都市中產夢。
加以媒體推波助瀾,戲劇性強化,就可以讓新的世代,對新生活抱持不切實際的理想。
何謂不切實際?不考慮經濟實力的追求理想,不面對知識專業層次差異的勇敢逐夢。在台灣,你最常聽到的,就是自己開業當老闆,10多年前筆者在電子業周圍聽到最多的,是開間飲料店,這幾年知識分子提的是咖啡廳。
那筆者的學生呢?這可有趣了,分析其背景,想要當老闆,還是有文化氣息如咖啡廳者,家庭財力都算豐厚。
其實筆者有做過生涯課程,學生將其希望從事的行業拿出來談,會想當老闆的人,很少喔。家裡沒錢的,九成以上都沒想過開業當老闆,覺得可以的,多數屬於餐飲小吃、美髮美甲,非常符合一般生活常識,畢竟你去周邊的美容店、早餐店、機車維修行,跟這些老闆多抬槓,都沒什麼高學歷,很多人家裡也沒錢啊。
也就是說,學生的認知來自於生活觀察,以及父母給予的想法,俗稱視野。
然後不分家庭背景,當筆者開始上課解釋,各種開店成本,人事成本,以及隱形成本,再加上市場供需觀點,如計算開安親班,收幾個學生才夠維持,然後這邊學校有幾個學生……
嗯,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但算出來後的結果,學生無一例外,該放棄的都放棄了,僅剩下家裡有錢有背景的(包含自家開業),還會想要一搏。
讓筆者感到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大多數學生並不是笨,而是在求學過程中,沒有遇到可以有產業經驗,可以進行SWOT這類簡單分析的課程。沒有產業實際經驗,僅依靠親友提供概念的老師,往往習慣給學生美好的想像,擔憂打擊信心。
(編註:強弱危機分析,簡稱SWOT,一種企業分析方法,是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四個英文字母的開頭縮寫。)
呵,學生才不會被打擊信心,他們可精了。至少在筆者幾千個學生的案例中,會被打擊到信心的,莫過於給予過度理想的未來,出社會後才受挫的。還沒畢業就很清楚社會黑暗者,反倒覺得現實沒那麼糟糕。
這跟人力困境有何關係?
困境,就是我們現在不知道解決辦法,已經知道的不叫做困境,是照範例解題。
當我們將困境當範例,以為照抄外國經驗,或是期待他國給予大量生意,就能起死回生,這就是對個人有益,卻禍害全體的行為。
筆者也不知道,這個困境該怎麼解。已知此困境的組成:
此三者各別都有解決方案,但合在一起沒有交集。
此四者一樣,個別看都有解法,一起處理沒辦法。
先進國家的解決法通常是什麼?一樣是犧牲,犧牲國內某些族群,不然就換犧牲其他國家。
用犧牲國內50,換取資源100,然後補貼50,這是理想。現實是犧牲國內的少數反對派50,換取資源100,補貼20,私下扣30起來繼續發展。
說這很可惡,但現狀就是如此,差別在媒體會刻意推波助瀾,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少數族群,皆是被犧牲者,只有一小撮人才有獲利。不這樣講,在台灣要照實說,犧牲一百萬低端人口,換取都市五百萬人受益,哪個受益者聽得下去,當然是說犧牲兩千萬人,成就那五個貪污犯啊。
我們都是在都市化、全球化下的獲益者,得利100跟獲利10000確實沒得比,但就那些被犧牲的數百萬同胞而言,已經是既得利益者。先進國家幾乎都是如此,然後透過教育讓下一代認為被犧牲者是學歷低、見識少,藉由媒體宣傳不努力才會淪落做礦工,把整代犧牲的記憶消滅掉。
產業沒落的記憶最好消滅,在台灣是礦工,在美國是白垃圾,多的是製造業、農漁牧礦等一級產業,被犧牲消失後,等著蒸散的記憶可以燒掉。
所以筆者不知道怎樣提出解法,因為這也沒有解法,唯一知道的是,要一次解決上面一二三四……等問題,每一個人都要做出犧牲,都要認命,清楚的知道自己身處何層,能力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然而這很殘酷,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所以民主制度只好透過選票欺負人,專制體系靠權力消滅人。
說穿了,人力資源困境,是戰後嬰兒潮加上全球化,大家都想要順風順水過日子所造就,不然對照人類數千年來的習慣,每個世代都有苦處,都有需要克服的困境,也一代代扛過來。
但現代工業不比農業時代,先進科技遇到戰爭禍亂摧殘,人類是可能倒退的。(編:說真的是連農業生產都會倒退……)
看起來是不會變成核平世紀,下兩代人要辛苦的重建秩序,打造能夠扛起人類前進的技術,這可容易了。是不至於淪落到銃夢的世界,但想這樣做的科技專家倒不少。
筆者常常回到這系列的最初,從軍事戰略的角度切入,常感覺到大型戰爭的虛影。人類社會遇到無法調和的矛盾,往往都要透過戰爭解決,說白了就是直接物理消滅反對者,或是物理攻擊到反對者不說話。民主國家給予了一個幻覺,好像只要一張嘴,就能翻轉資源分配的邏輯,創造一種人上之人可以超額支取社會資源的想像。
這很危險,真的很危險,一個國家的根本實力不是在那些煽動者,而是掌握軍事資源、經濟資源者。煽動者好比伊索寓言中的蝙蝠,必須依靠鳥獸的對立,從中刺激獲取利益,一旦雙方和解,蝙蝠就只能永無天日的躲在濕冷洞穴。
戰史不會說,主流也不會跟你講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後至少都有10年以上,沒有什麼嘴砲空間。透過無情的戰爭,可以篩選那些怯懦者,多少在學術界指手畫腳,政治界兩面逢源者,必須閉嘴求生避開眾怒,依靠社會的善意苟活,直到學生輩出社會才逆轉。
勇者死於戰場,煽動民眾者往往在衝鋒後第一個落跑,如同當年的衝車將軍。民主可以給予這些人活路,戰爭不會留情。
某種程度上,筆者完全可以理解,「壞時代創造強者,強者創造好時代,好時代創造弱者,弱者創造壞時代」這個循環是怎麼回事。
編:現代農業已經工業化,戰亂可能會影響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