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0|閱讀時間 ‧ 約 36 分鐘

想要獲得更多自信心嗎?你該讀一讀《自信的躍進》這本書

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一直以來覺得自己總是缺乏某部分的自信,不管原因是來自本身、家庭或是外在環境,想要藉由書籍深究內在原因,慢慢改善,然後增加自己的自信,也更了解自己。

你夠了解自己嗎?

你想要獲得更多自信心嗎?

你知道如何練習培養自信嗎?

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作者簡介

沙爾.貝班是一名法國哲學家,也是知名的暢銷作家。畢業於巴黎HEC商學院,曾在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哲學,他在電視台擔任嘉賓和顧問。在法國《心理學雜誌》和《哲學月刊》擔任專欄作家,每月都會回答讀者出有關哲學或道德性質的個人問題。

著有多本小說,其中《喜悅》是受到卡謬《異鄉人》的啟發所寫的,出版後也頗受好評。


以下為本書重點摘錄

作者認為自信,分為三種,第一是對他人的信心,第二是對自己能力的信心,第三種是對生命的信心。


對他人的信心

作者用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舉例,新生兒非常脆弱也很依賴,透過父母的照顧,給予了嬰兒自信,從中可推論出,在人生命當中最初的自信,來自於對他人的自信心。

在幼童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發展出自信。透過和他人建立的關係、得到別人的關注,得到家人慷慨的照顧,及不求回報的愛。這些都能在人生中給予我們力量。

人在有自信心之前,需要先有足夠的內在安全感,可以面對新事物,嘗試接觸未知。人在最初幾年是培養信心相當關鍵的時期,不過在人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我們依然能夠建立讓自己能獲取信心的人際關係。即使我們在幼時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現在開始也不嫌晚。只要你夠了解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願意尋求彌補,你就可以改善這個情況。

和「朋友」相處也能帶給我們信心。根據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論理學》中對朋友的定義:「朋友」是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好的人。與朋友在一起時,我們覺得愉快,能夠更進步、能夠變得更加聰明或更加敏銳,朋友還能幫助我們拓展未知的世界、了解未知的自己。朋友能讓我們實現自己的力量,或者更準確地說,與此人的友誼能夠喚醒我們的內在潛力,進而將它實現。

也就是說,和某人的關係能為我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我們的才華得到好的發展,促使我們進步,那麼此人就是我們的朋友、良伴。同樣的,我們的鋼琴老師、舞蹈老師,只要他們能給予我們發展成長的動力,都可以是我們的朋友。朋友並不只局限於你所謂的朋友,它的定義是寬廣的。

與體育教練、瑜珈老師相處,能讓我們獲得自信,不是因為我們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某項技能;而是透過和這些人建立的「關係」,能帶給我們自信

蒙特梭利教育法不斷提醒父母,「絕對不要幫孩子做他們認為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要盡可能對孩子們具有信心,以行動表現出來的話,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自己有時想要「示範一下」,孩子會顯得不耐煩。我們想快一點做完事情,於是插手孩子可以自己獨力完成的事情,而孩子的確有惱怒的理由,因為我們這麼做是不夠信任他們的表現。

想法💡:有時在課堂上會發生類似的狀況,要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不管是在作業或其他方面。要進一步養成訓練孩子自主及主動性。要相信孩子並試著慢慢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如何練習培養自信

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

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中,常會混雜了這兩種發展自信的層面,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在他人眼光中發掘自信,便會覺得自己更加強大。


如何得到自信

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
  • 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
  • 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


自信從何而來

麥爾坎.格拉威爾在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認為人需要透過大量不斷地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他深入研究許多範例,發現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們都是在一萬小時的門檻之後,才真正達到優秀境界。

書中舉了許多例子,披頭四在一開始只是高中搖滾樂團,那時他們運氣很好受邀到漢堡演出,在一間夜總會裡一唱就是8小時,甚至有時會唱到通霄。這跟他們在利物浦的練習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葛拉爾認為,披頭四透過在漢堡演出的這個機會,藉由密集訓練建立了自信,充分熟悉自己的樂器、創作更多曲目、探索聲音的更多可能性、了解如何和觀眾互動,讓披頭四在漢堡成為一個偉大的樂團。而在一九六四年前往美國時,根據葛拉威爾的計算,他們的表演時數已經累積超過一萬兩千小時 ,披頭四因此能征服美國。雖然這個由安德斯.艾瑞克森提出的理論,無法獲得證實,但是透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即使對於天才來說,自信也一點一滴建立。


自信並非天生而來,而是需要後天養成。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有時候遭遇挫折沒有自信,想要放棄時,可以仔細想想是否自己不夠努力,最好的方法是努力練習,找出失敗原因,堅持下去,累積自己的能力並重拾信心,而不是幫自己找「缺乏天分」之類的理由。

要感受到對自己的信心,首先必須展現自己在某項具體行為上的信心。套用胡塞爾的話,我們能夠得出:「一切的自信,都是對自己能夠達成某事的信心。」我們需要透過具體的經驗、特定的能力與實際的成功來培養自信。因此即使面對微不足道的成功,我們也該慶祝,因為這些成功都是通往自信大道的墊腳石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愛默生說:「人應該要學會發現並觀察自己心靈深處閃現的那道微光,而非豔羨哲人和詩人天空中的雲彩。」

每個人在特定時刻,心中會有聲音告訴自己,該做什麼或者是想做什麼?這時你必須要好好地記錄下來,抓住那一閃而逝的機會。那或許就是你心底真正的聲音。或許是你從未有過的念頭,而那會成為你未來成功的契機也不一定。

在儀式中,思緒能專注在自己身上,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下,乍現的靈光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因此對自己更有信心,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傾聽自我的機會而已。

自我傾聽的方式有許多,有些必須靠後天來學習,而「與自己的約會」這種類型的儀式,對自我傾聽的幫助也很大。

在家裡練習冥想、每周慢跑三次、做瑜珈、週日去教堂做禮拜等等,讓我們遠離這世界的紛擾,把焦點專注在自己身上。很多時候心裡一直很在意的某件事,會突然變的淡薄了,不那麼重要了;或是煩惱的問題,突然有了解決方案。

我也曾想到從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或是從前不願意正視的事情,它們會在你意想不到時悄悄來訪。有時洗澡的時候,會突然跑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想法,而且都是非常獨特且未曾思考過的層面。這時候常常是最放鬆的時刻,大腦什麼都不想,反而有更多的靈感。


儀式讓自信成長

書裡提到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

「什麼是儀式呀?」小王子問。
「這也是一樣已經被遺忘的事物。」狐狸說,「儀式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或者讓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有所差異。」

我們不用每天營造儀式,但需要適時的儀式提醒你何時該讓自己放鬆,何時該專注聆聽自己。


愛默生說:「相信你自己──這句話能撼動每一條心弦。」

讓我們學習如何聽見自己心中的響動、學會不被周圍的噪音所干擾、學會無視那些成天高喊「這件事非常緊急」「這件事沒有商量空間」「這件事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人。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而自信能讓我們有力量轉過身去,找到自己的聲音。


從決斷中展現自信

『決斷』是在不確定性中展現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在生命中展現自己的存在。每次的決斷,都能讓我們學會更相信自己。因此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視為一種對自信心的訓練,就像慢跑熱身一樣,能為日後壯大的決斷做準備。訓練自己接受不確定性,能讓自己趕快下決定。

做「決斷」,也像是在訓練自信心,而每一次的決斷,都能讓我們學會更相信自己。要不要買這件衣服?要不要吃這家餐廳?要不要買這本書?還是下次打折再買?這項工作比較複雜,要先做這件事嗎?

「決斷—信心—決斷」是個正向循環,好的決斷能力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但若是越猶豫,就越難在決策的過程中獲得力量,導至終有一天讓外在環境代替自己做決斷。


想法💡:決斷可以應用在課堂上。當學生不想背書的時候,可以提供兩個選擇,讓學生自己做決定。第一個選項,你可以先背比較難的那一課,後面會比較輕鬆。第二個選項,你可以先背簡單的那一課,不過你後面會背的比較辛苦,你可以自己選擇要背簡單的或是背困難的。


決斷並不總是正確的,有時不小心犯錯,我們依然有調整目標的空間。有時因為失敗而讓你學到更多,進而更加成長。

愛默生曾說:「最好的船艦,其航海路線是閃電狀崎嶇迂迴的。」

迎向撲面而來的強風,這艘船必須旋轉到適當的方向,才能朝目標前進。我們就像這艘船一樣,必須用螃蟹步前後左右移動,嘗試不同的事物後再做出調整。

就像英國詩人所說的:「凡人皆犯錯。」

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包容他人的過錯,同時也提醒了人難免會犯錯。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然後一步步邁向成功。

別怕弄髒手——實作培養自信

來說說一位絕頂聰明知識分子的故事:馬修.柯勞佛擁有哲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一間智庫中擔任高階主管。他在《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中,談到辦公室生活如何在某個時間點令他陷入憂鬱,甚至懷疑自己的功用和價值。因此他決定辭職,並開設一間……摩托車修理店!

柯勞佛的例子展現出,當人們在辦公室裡泡上一整天,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看不到自己實際影響力時,容易就此失去自信。相對之下,藍領階級的工作「需要弄髒手」,但功效立竿見影,意外地帶給我們人格和智識上的成長。

        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只需學會弄髒手就可以了。嘗試繪畫、陶藝、自己修理家具、種植花草,這些行為都能幫助我們重新得到動手的喜悅。用你的雙手、你的聰明才智、及你的心來做事情——保證能讓你找回自信。


行動讓你獲得自信

沙特的名著之一《自我的超越性》,事實上真實在討論自我價值,在於超越——而超越發生在自我之外,必須透過行動的能力、與他人的關係、參與生命的舞會才得以實現。

       因此不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行動創造出的世界接點、對自己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種種事情,對行動正在改變的真實世界、對行動可以創造出的機會有信心,尤其要對即將遇見的男男女女有信心,他們可能會給我們想法、建議、希望,甚至是給我們愛情。


仰慕—讚賞名單

書中介紹了喬治・桑的人生經歷,透過自己的努力,羅爾杜邦能成為喬治・桑,是因為她非常懂得「仰慕」——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她心中都仰慕者特別的人物,也就是那些能夠率性活出自己的人們。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模範使她找到肯定自己的力量,因為肯定他人才能,可以讓她進一步肯定自己的才能。

她在這些人——自由女性、跨領域作家、投身社會的哲學家——身上找到認同,進而能夠建構自己,得到自我開創的力量。她從這些典範身上學習,透過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途徑,成為她想成為的人。

我們在這裡提到的「仰慕」,並非粉絲和偶像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能豐富人心的欽慕、一種對他人生命歷程的深刻好奇、一種對他人才能的熱切興趣。這種形式的仰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身上的才能所擁有的潛力。

  「仰慕」與「崇拜」不同,仰慕不會使我們沉浸在他人的光環中卻迷失了自己。仰慕是一個自我豐富的過程,因為這些模範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了解別人如何摘到星星,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摘取自己的星星。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到:「成為你自己。」

要如何做到呢?

請仰慕那些已經成為自己的人,仰慕許多不同的典範,從他們身上汲取優點,每個典範都能使你成長、前進,讓你看到自己的無限潛能,最終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誠實面對自己—不與他人比較

我們現今在跨城市、甚至跨國的社交環境中評價自己,這是永無止盡的挫折來源。最糟糕的是,常被拿來比較的往往是那些精心布置的圖片,也因此比較可能是謊言,無怪乎我們每次都比不過別人,只能成為輸家。這樣的比較只能顯示我們不夠好,卻無法告訴我們如何變好;只能傷害我們,卻無法為我們指路。

我們都知道臉書、 IG裡雖然都只是片段影像,但因為每天觀看,這些影像就成為我們的真實,會在某個疲累、困頓的時刻擊倒我們。雖然知道是精心布置後拍的照片,你還是會羨慕,還是會跟自己拿來做比較。

如果我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最深的渴望,就是追求自己獨特的天職,一份在智識上令人滿意、讓自己擁有良好生活品質,但不見得有高收入的工作。為什麼我會嫉妒日進斗金的人?如果我最深的渴望就是與我愛的人在一起,為什麼我會嫉妒那些左擁右抱的花蝴蝶?

  人是群體的動物,當然會在生命中不斷與他人比較,但只要了解並遵從自己真正的渴望,「比較」就不會傷害我們,也不會影響我們的心志。

如果我們無法真誠面對自己,就不可能獲得真實的自信,也得不到內在的和諧及伴隨而來的喜悅。忠實地面對自己的渴望,是「比較」這種毒藥的唯一解方。


對生命的信心

「對生命有信心」意味著願意為未來下賭注,願意相信行動所帶有的創造力,並擁抱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對生命的信心,是相信在所有生命中都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人間處處有溫情;是在艱困的環境中依然熱愛生命;是知道生命即使不完美也值得體驗──簡單地說,就是覺得活著是件好事。即使偶有醜惡浮現,我們依然相信在世界某處存在著美好溫暖的亮光,只要輕輕一瞥便難以忘懷。我們不需要知道這道光芒來自何方──對生命的信心不必有憑藉,我們就是簡單純粹地相信生命而已。

艾蒂.希勒桑是一位年輕的猶太裔荷蘭籍女性,生於一九一四年,曾寫下一本令人驚嘆的日記《亂世人生》(An Interrupted Life)。她在日記裡記錄了從一九四一年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她當時是自由人),到一九四三年九月被送進奧許維茲集中營的過程。她最終與父母和兄弟一起死在集中營裡。

希勒桑寫下這樣的句子:「我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我並非相信自己可以功成名就,而是因為在最壞的時刻,我依然覺得生命無比美好。」閱讀她的書信和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一位二十八歲的女子,在死亡邊緣依然日復一日懷抱著對生命的信心、對神的信心、對人類的信心。她的日記裡寫道:「只要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我們就該相信人類與人性。」

  哲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疑惑,就不會需要自信。

  自信並非相信自己,而是找到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不逃避未知,在疑惑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願我們能結交良師益友,在人際關係展現自信;直視自己內心,探索自己的真正需求;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決定;懂得仰慕他人,學習他人的典範;不跟其別人做比較,誠實面對自己;相信生命,永遠對生命充滿希望,最後成為你心中渴望成為的那個自己。


參考書單

關於自信,你可以再看看這些書……


愛默生《論自立》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康德 《判斷力批判》

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沙特《自我的超越性》

尼采《尼采晚期筆記選》


書裡針對每個章節有許多推薦的書籍,以上列出較有興趣,準備之後要看的書籍,其他還有許多經典的作品沒有一一列出來。

這是一份相當精彩的推薦書單。在每本書單後,作者用自己的話,簡單介紹書籍的概念及主題。

提醒自己以後作推薦書單的紀錄,可以仿照這種模式。這樣對書籍有基本的概念,就算過了一陣子之後,也不會忘記當初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