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教學助理不再只是教學-我的多元助教故事

raw-image


熟悉教學助理的工作後,在新學期開始時,我總會預設自己可以更輕鬆的應對。然而,這都是我在腦中的理想值,因為在現實中,老師總是會給我不一樣的挑戰。

過去跟課較為單純,通常只要帶小組討論與偶爾講解一點文章,我已相當熟練。不過,這學期不僅因換課程且老師想要改變課程規劃,外加老師希望我也能幫忙教新助教與處理所屬行政單位的事務,讓我感受到突如其來的忙碌。出其不意的新開始,也迫使我遠離想像中的安逸生活。

即將進到學期的尾聲,我對於以下兩點有感而發:

1.從被教到教人

如何將自己擁有的經驗,做出差異化調整來傳承,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以往跟課,主要都是和老師學習。在思考老師給我的建議,與個人經驗總和累積下,摸索出適合班上同學的模式,確保每個人都能好好上課。這學期,老師找來一個學妹B來擔任教學助理,希望在未來能接手跟課,剛好安排和我在同一個課程。因此,我也肩負了教導她的工作。

當內向的她遇到外向的我,讓事情變得相對複雜。以前老師跟我提過,課程中需要到各組觀察討論狀況。若有邀請外部講師來演講而需要互動時,當學生比較冷淡或是不敢發言,我就必須要回答或發問,以此來鼓勵學生參與。然而,當這學期當我嘗試請學妹比照辦理時,發現她不太敢問,也不太知道怎麼問問題,讓我意識到這件事對她的困難。對我易如反掌的一小步,對她卻是難如登天的一大步。我進而改變策略,變成從基本盤開始慢慢引導她,先問她的想法,也投予鼓勵的眼神示意她發問。

某天,老師請我到另一堂課幫忙,因為班上有一組學生討論有點狀況,但是兩位助教都不知道怎麼解決(其中一位助教也是B)。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兩位英文程度較差的同學,以有限的英文與翻譯簡單討論, 不過其他兩位程度好卻不發言,一位在課堂中甚至都只在滑手機。這組討論的零落,明顯和旁邊熱烈討論的組,有極大的反差。

當我向兩位助教詢問做過哪些努力來帶討論,A 說她會提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但是成效不彰,有主動問過討論意願低落的同學,仍然沒辦法改善。B補充告訴我說,本來想和上課滑手機的學生講話,但是她看起來很兇,所以就不了了之。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決定在下課時間和兩位同學分別談談,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原來兩位同學個性內向,不喜歡跟陌生人討論,傾向個人回答。因此,我請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群組,讓其他人可以了解,也幫忙他們分配要回答的問題,他們才終於開始查資料。之後,我也鼓勵A和B就算害怕,也可以嘗試要和學生接觸。和他們對話與互動,才會知道問題背後的原因,進一步從根本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下課後,我和她們分享個人故事。以前的我,也不是一個非常外向的人,所以開始和陌生人互動時,偶爾也感到恐懼與負擔。不過當了助教,與學生互動變成自己需要做的事,就學著讓自己扮演一個演員,在課程裡拋棄內向的那一面,扮演一個很外向的的人不習慣與害怕乃是必然的過程,經由多次在課堂的訓練,會讓自己越來越上手,讓自己從假裝到真正是這樣的人。

分別站在學生和老師的角度思考,會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協助,讓課堂更順利進行。

這學期,我也有機會和其他教學助理分享我的經驗。在分享的時候,也更有心得。舉許多真實的情況,來說明我如何應對,以下列點說明:

情況⭢解方

1)學生常常上課滑手機⭢主動詢問同學小組討論進度與自己的看法

2)學生只帶apple pencil 沒帶筆⭢多準備一些原子筆、老師協調讓學生繳交電子檔

3)擔心英文不好不敢說英文: 鼓勵他們用簡單英文表達,也可以使用ChatGPT 來中翻英,再練習說

這些作法都是彈性的,只要能夠隨機應變、解決問題,任何方法都行得通


2.化被動為主動

你可以假裝沒看到或是不作為,但是我選擇幫忙

一次幫忙單位辦活動的經驗,讓我更認識我自己。我發現,有些工作人員只會負責被交代的工作,但是其他的都不會主動幫忙,但是實際上卻有許多需要幫忙的地方。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或許我也可以選擇假裝沒看到。但是,在用心中的尺衡量後,我仍然選擇主動協助,或是請夥伴幫忙,希望讓參與者有更好的體驗

還記得我在當天活動結束後,和一位朋友表示我覺得有點疲累,因為場面的混亂,讓我必須主動找其他教學助理協助,或是自己額外多做很多事,才能解決許多問題。當時,他只冷冷地跟我說:「你沒有資格抱怨,因為那是你自己選擇的。」是呀,的確是我自己選擇「雞婆」,有些事情不去幫忙也沒關係。當換位思考,做為一個活動參加者,也不會希望活動一片混亂,還是決定會去做。就算不會有人多感謝你一點,但我明白,以人為鏡,留意這些別人沒做好的事,在未來自己辦活動,才能避免犯一樣的錯誤。人總會有自己看不到的面向,但是看別人卻能一目瞭然。

我們無法決定怎麼改變別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與其先責怪別人的不作為,不如先做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努力,才去檢討別人。

當願意主動幫忙,也更有機會和不同的人合作,精進不同的能力。在邀請外籍或外校講者時,練習禮貌地寫電子郵件邀約和以簡潔的方式確認演講細節,並需要同步跟老師溝通。演講當天,也需要隨時掌握講者與學生的情況,偶爾也需要充當翻譯,以利活動的進行。呈現問卷結果方面,與外籍碩士生與博士後研究員合作,處在翻譯的中間橋樑,如何與雙方溝通彼此的需要,來讓資料更好地視覺化,也是我不斷學習的。


小結

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嘗試理解每一個人的不同。

背負著國考的壓力,讓我變得比較緊繃😬,偶爾不自覺地會對別人比較嚴苛。因此更多時候,總是會告訴自己,需要對別人有更多的寬容,不要理所當然覺得別人應該要怎做。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有屬於他們的理由。當離開屬於我們的同溫層,才能夠理解更多人的想法💡

學校像是個小型簡易的社會縮影,經由與各式各樣的交流,不斷的嘗試與修正,理出自己運作的邏輯。嘗試容易讓人感受到不安,有時甚至感受到挫折與悲傷,但是在校園中試錯的成本,遠遠低於社會上的代價。

偶爾,多觀察人的表情、語言與動作,也是蠻有趣的,可以看到很多沒被說出口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