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太多啦,輕鬆過日子就好~」
「為什麼要鑽牛角尖呢?把煩惱放下人才會快樂~」
「可不可以不要想那麼多?久了真的很煩欸!」
相信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小夥伴或多或少都曾有過上面的情形,從小就被說「容易想太多」、「愛鑽牛角尖」、「小劇場很多」,一開始還會想跟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但總是被潑冷水、被覺得煩,就算沒有明說,但總是沒人能理解,有種被指責、好像自己這樣是錯的感覺一樣,既委屈又受傷!久了心裡面也認同,那我不如就不要說了,這樣反而不會難過!「如果可以?誰想要想太多呀!能開開心心、腦袋單純沒煩惱,我也很羨慕啊!」
是阿,能單純沒腦真的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反觀來看,社會上有很多厲害又成功的人,每個都是想得多,聰明又謹慎!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甚至有時候會羨慕那些「很會想」的人,會不會其實我們並不是討厭「想太多」這件事情,而是在常常想的這件事上,不知道產生很大的焦慮,影響我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今天我們透過榮格心理學角度來品味看看,「想太多」的優勢與影響。
自從韓國流行MBTI人格測驗,台灣也跟風起來,變成用人格類型來快速認識朋友:「你是ENFJ嗎?那跟我會很合欸!」;「我最不喜歡INFJ了」。
人格類型源自榮格心理學對生存本質的觀點,後世學者延伸為精簡好懂的MBTI(之後再開一篇談MBTI),今天討論的主題「想太多」就是MBTI中的「I特質,Introversion內向/內傾」功能(以下稱為內傾),內傾跟我們常聊的「內向」有類似,除了聯想到一個人易害羞緊張,文靜大於活潑;更多一塊:「我過去對生活的主要適應習慣,是關心內在世界多於外界環境的,我擅長注意內在世界的細節」。
這邊就完美解釋擁有I特質的人,在「想太多」時其實是啟動內傾的能力在生活,諸如許多音樂家、藝術家、心理師、作家等,都是仰賴內傾能力來提升效能,所以「想太多」是良好的生存功能,也是強大的心靈理解能力。
那為什麼想太多會讓人厭煩呢?大部分的人其實不討厭想太多,而是不喜歡一個人想太多又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時,所產生的焦慮,怎麼講都聽不進去。
常見的情形是於我們在運作內傾特質時,過於依賴它而忽略外傾特質,最簡單白話的說: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感覺去判斷事實,較少有機會與勇氣,去接受新的經驗來創造新的可能性,長久下來就容易只靠過去的經驗生活,並根深蒂固「認同」它,焦慮就會產生。
舉例來說:在情侶相處中,如果內傾人對兩個人的感情,感到不確定或是存有疑惑時,就會開始往心裡頭想:「如果他真的愛我,那我不用說他就應該要懂我」,「他應該要能看得出來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哪時開心哪裡是地雷」,這是一種為了維持自我的價值感而產生的心理防衛機制,若是沒能覺察這份不安心感的源頭來自什麼,就容易陷入「想太多」或「鑽牛角尖」,而忽略外界的真實狀態,不斷的自我內耗,身心都會非常疲憊,別人也會搞不懂自己。
面對「想太多」、「鑽牛角尖」的內傾高敏感所造成的焦慮,臨床治療上最有效的是「耐受練習」,透過每一次對焦慮的漸進式忍耐,舒緩情緒上的不舒服,從中獲得創造新經驗的可能性。
具體來說,當開始覺察到自己有「想太多」的感覺時,給自己建立一個安全小目標,練習忍耐的方式來提升焦慮耐受度,比方說覺得一件事情沒有立刻解決就完蛋了!給自己一個小期限,30分鐘後再處理、一小時後、一天後,透過漸進式的忍受,會慢慢產生「新的經驗」,原來事情不會如想像中的可怕,真的發生了也沒有意料中的糟糕,在許多臨床治療案例發現,人們很多時候並沒有真的「想太多」沒想到真實面的後面,而是被內心的焦慮牽著走,「想得太裡面」,理性被害怕,進而影響到工作、人際、感情。
「想太多」的本質是細膩強大的心理能力,能看透許多事情本質做出良好判斷,只要能控制使用方式,就會轉化為「想得多」,對生活產生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