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我們還是個“小小孩”時,你曾經有沒有浮現過類似的感受是:「我希望我說的話,我的媽媽可以聽得懂」。
可是呢,你逐漸在很多情境下,時不時感覺到「我再怎麼努力說,我的媽媽好像都聽不懂」,後你發現「我的媽媽好像只想著她自己,說著、做著她自己的事情」;進而意識到「媽媽不但沒有聽你說,反而,你還要聽媽媽說」。
當你越長越大,你漸漸轉變為,你聽媽媽的話、你感受媽媽的心情,且不自覺將“媽媽”放在你心裡。
那些原本你想對媽媽說、希望媽媽理解、期待媽媽解決的事情與內在都沒有獲得「滿足」,也沒有接收到媽媽的「回應」。反之,你逐漸習慣承接「媽媽」的情緒、傾聽「媽媽」的期盼,實現「媽媽」的心願。
/
這時,你隱隱約約處於持續的困惑與痛苦之中,使你走向兩種情境:
1)「你需要忘記自己的需要,一直滿足媽媽」
(猶如媽媽「情緒配偶」與阿拉丁神燈)
2)「你完全不顧媽媽的需要,一直責備媽媽」
(你的肉體盡可能疏離媽媽、遠離這些感覺,但心裡面仍然與媽媽連結)
無論是哪一種,或你如何在其中擺盪、掙脫,又無論媽媽實際狀態如何。
/
我想和你說...
在這些你可能感覺渺小得不值一提的片刻,或刻意小心翼翼不去看、不去想的事物裡,有你曾經很真實、幻滅的心情、感受。這些原本還是孩子的你,所願、所想的,好像都壓抑不見了,且好像在心裡消失了。
可是,它卻具體反映在:
「你世界裡的主角變成了“媽媽”,而不是“你自己”」。
這樣的情節/情結亦有很大可能,將持續再持續地複製到你的人際關係、親密伴侶、親職教育上;也使你感到迷惘與看不見(聽不懂)自己。
/ 後記|「你世界裡的主角,是你自己」
談原生家庭時,總格外敏感,不僅容易連結到孝道、倫理等壓力,也或許在你的經驗中,這是一條讓你感到挫折無力的死胡同。尤其當我們今天談的內容,延伸到父親、手足,或家族親戚時,那更是複雜、糾結。
可是在這些生活中與我們如此緊密的細節片段,正是拼組成我們個人模樣的基底,且形成我們內在世界運行的方式;也是我上一篇結語提到想引用Winnicott(1971)的《 遊戲與現實》中一段話的意義!
祝 好
/A healing space💡
#心理內耗 #自我覺察 #厭世 #原生家庭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