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德與形上學問題》談你的存在就是形上學、就是存有論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rtes)的「知識之樹」,認為知識論的形上學是主幹、樹枝是倫理學、再更延伸的葉子則是其他如法哲學、科學哲學、教育哲學等個別的哲學。但高達美(Gadamer)認為,知識之樹遺忘了更基礎的東西,那就是土壤、就是存有。


  存有為何重要?這必須回到海德格對形上學的提問:「究竟為什麼是『有』、而非『無』存在?」本書便是海德格藉由批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康德關切的What is knowledge?轉為其所關切的What is finite knowledge?並提出形上學奠基的5階段:1.純粹知識的本質元素、2..純粹知識的本質統一、3.存有論綜合之本質統一的內在可能性、4.存有論知識之內在可能性的基礎、5.存有論知識之充分本質的界定。以此逐漸推論出存有論的普遍形上學。


普遍形上學


  對康德而言,形上學是最高的科學、科學的皇后,屬於純粹理性的科學。純粹理性即是「提供法則以完全先驗地認識某事物者」;純粹理性是非經驗的、先驗的、是超越感官的。先驗的知識並不研究存在物(being)本身,而是研究對於存有(Being)之預先理解的可能性;亦即,研究對存在物之存有的構成。但,人類之純粹理性做為形上學奠基的起源是有限的,因為人類作為存在的存有者依賴於其他的存有者,其存在本身便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有限性便成為存有論奠基的根本問題,而康德顯然忽略了此點(或者說康德並不關切存有,而是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此種人類(存在)的有限性,並不在於經驗的事實或偶然的因素(不穩定、不精確或犯錯)的可能性;而是在於知識本身的本質結構中。


  在康德的知識系統中,先驗(先於經驗transcendental)意指「在其中除了理性本身之外、尚未有任何事物被給予在其根基,因此尋求從其原始的種子發展知識,而不尋求任何事實的支持。」簡單說,先驗奠基的基礎必須是非經驗的、純粹理性的。但海德格認為以純粹理性作為形上學(先驗)奠基的起源是有限的,這必須回到知識來源的問題探討;首先,什麼是純粹知識的本質元素?


奠基的第1階段:純粹知識的本質元素


  康德認為我們的知識從心靈兩個來源產生;第一個是接受表徵的能力(對印象的受納性),其次是透過這些表徵認識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性)。何謂對印象的受納性(receptivity)?即是感性的直觀(intuition);直觀為最根本的表述方式,正因為無法界定才用直觀表示,感性的直觀優先於理解,其特徵為:依賴的、衍生的、被影響與受納的。康德認為時間(time)是所有表象之先驗的形式條件,且它優先於空間(space),並假設空間與時間為純粹直觀(pure intuition)。因此空間與時間並非是概念、並非是言說的、經驗的表徵。而雖然空間與時間做為純粹直觀兩者都「屬於主體」,但時間(internal)比空間(external)以更原初的方式居於主體中,因此時間更是一切任何表象之先驗形式的條件。


  何謂對概念的自發性(spontaneity)?即是理性的思維(thinking);相對於直觀,思維即是可言說的、可用語言清楚表述(邏輯分析)的。純粹思維(pure thinking)是在反思(thinking)中、為了反思而作用的表徵、判斷,判斷即是範疇(數量、性質、關係、模式)的起源。而知識便是某事物符應於我們直觀中的詞彙,我們才能理解(能夠就此溝通之)某事物(直觀+思維=知識)。


奠基的第2階段:純粹知識的本質統一


  純粹知識之本質統一=純粹直觀+純粹思維。此兩要素相互依賴即顯示,其統一不可能比它們本身存在更晚,而是更早的建立在它們之中,且必須為它們奠立基礎。康德認為在純粹知識之本質統一中,邏輯(思維)保有對感性(直觀)無比的優先性,因為康德認為在一個詞彙(主詞+述詞)中,述詞包含的範疇(concept)是最根本的,但海德格則認為「思維」的邏輯與理性不足以完全表述,認為「直觀」才是純粹知識整體中較優位的。


奠基的第3階段:存有論綜合之本質統一的內在可能性


  純粹綜合之本質統一=在作為純粹直觀之時間的視域(horizon讓事物可被經驗) +純粹思維之悟性(understanding)的統一。直觀即意謂感性(受納性),思維即意謂悟性(自發性);純粹綜合,讓純粹直觀除了受納性也有自主性的可能,讓純粹思維除了自主性也有受納性的可能。純粹直觀與純粹概念的雜多必須在純粹時間中整理、結合、貫通和發生關係,我們才能夠領會其所形成的知識。而這整理、統一純粹直觀(時間、空間)與純粹概念(範疇)的規則,就是先驗構想力(the transcendental power of imagination)。


奠基的第4階段:存有論知識之內在可能性的基礎


  既然先驗構想力是統一的,為何還要分成對立的純粹直觀與純粹思維呢?純粹直觀與純粹思維是先驗的(transcendental)、是在意識範圍內的東西,而不在意識範圍內的東西即是超越的(transcendent超越性);先驗構想力(超越性)即是先驗的可能性條件。要證明超越性之內在可能性有兩種方式: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由上─先驗構想力而產生下─純粹直觀與純粹思維;康德認為想像力之純粹(創造性、超越性)綜合必然為知識可能性的基礎。在先驗構想力的規則(純粹時間)之下,我們的意識才能將純粹直觀與純粹概念統一為知識,例如:若沒有在相繼的表象時將先行的表象想像出來時,就永遠不會產生一個完整的表象。


  由下而上,純粹直觀與純粹思維之彼此對立的視域,正因為彼此對立,證明在視域之外有非對象、超越性的存在做為其視域認識的基礎,而統一其對立的視域便是先驗構想力。


  康德在〈先驗邏輯〉談到:「無感性(直觀)則對象不能被給予我們,而無知性(概念)則對象不能被思想。思想沒有內容是空洞的,直觀沒有概念是盲目的。」純粹直觀與純粹概念既是統一於先驗構想力,必然具有先驗構想力受納性及自發性的特性,而康德認為事物便是藉由「圖式作用(schematism)」使概念感官化,雜多的直觀並非事物的圖像(image)(直接的樣貌)而是藉由圖式(schema),讓直觀成為可感知的概念(例如:數字─圖像、數─圖式)。


奠基的第5階段:存有論知識之充分本質的界定


  超越性之本質的統一作為存有論之可能性的根基,普遍形上學的奠基在先驗感性論跟邏輯學的統一。海德格主張真理開顯說,認為真理既遮蔽又開顯;猶如在一片黑夜中乍現的閃電,真理瞬間照耀整片大地,但隨即又迅速消逝。


  海德格批評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認為康德從第1版:感性產生知性(心理學的解釋),轉為第2版:知性產生感性(邏輯的解釋),想像力從先驗構想力(感性)轉為知性,刪除了純粹時間(先驗構想力)如其所是的先驗優位性,亦即康德捨棄了形上學奠基的核心(先驗構想力)、及先驗的圖式作用。


  海德格指出康德誤解了先驗「自我」與純粹理性的時間性,康德錯失純粹時間(先驗構想力)作為純粹直觀(時間、空間)的核心。康德的時間是物理性時間、測量的時間,而非時間的本質,海德格的先驗構想力則是原初的時間、純粹的時間;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時間(internal)是比空間(external)以更原初的方式居於主體中,時間更是一切任何表象之先驗形式的條件;人是「時間性」的存有者,自我原初即是主體時間本身。


哲學人類學(存有論)


  人類學尋求的不僅是人類的真理,並且是普遍的真理。人類的存在奠基於對存有的理解,而人類作為存在的存有者依賴於其他的存有者,其存在是有限的,海德格稱之為「此在(Da-sein)」,因此每個人對存有的理解都不同。


  回到海德格對形上學的提問:「究竟為什麼是『有』、而非『無』存在?」海德格認為西方傳統知識論所謂「外在世界」的假設與提問根本就是一個「假問題」,是對他所謂「生活世界」的角度出發而言不成立的問題;當「此在」可以與「存在物」進行某種互動時,就必須首先承認它們確實是存在的(有)。


  海德格關切的不是外在世界之「知識確定性」的問題,而是人類個體意義追求與形構其人生的問題;其指向的即是「此在」本身。只有當「此在」(我思)存在時,真理本身才可能是真理,真理本身才具有意義。


  「眾我」是個體自我所採取的一種受到他人影響「不真實」的存有模式,雖然屬於「自我」但並非「真正的我」。當人類個體因循苟且、或在現實生活層面即便表現不凡、卻非經過反省、僅僅依循社會的價值標準而為的生活方式,都將使「此在」無法進入「真實自我」的存有狀態。惟有當人類個體意識到自身、只有自己單獨面對的處境、而願意決定獨自負責任地承擔自身抉擇的後果,海德格稱之為「決斷」;「決斷」是「此在」對其存有可能性之本真性的態度。找回「本真的時間性」而非眾我產生的時間(集體主義的時間),才能恰當地安排其人生的各種活動及遭遇、坦然面對自身的死亡及有限性。

2019/1/13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什麼是哲學問題呢?能夠被懷疑的都是哲學問題。幸福能夠被懷疑嗎?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理解、感覺都不同。哲學不像數學,一翻兩瞪眼(雖然波普說,科學的發展是一連串證偽的過程),哲學是在既定的印象中,透過懷疑、釋疑、再懷疑的「對話」過程。就像我們在討論倫理學時沒有標準答案,自己
  在希臘哲學中,有個學派稱為辯士或詭辯學派(Sophism);在伯羅奔尼撒戰爭(B.C 431-B.C 404)時,公民大會逐漸喪失機能,執政者只要具有演說技巧,便可以順利獲得廣泛支持。為了牟取權力,執政者不惜重金禮聘演說家為顧問,以獲得政治控制權,造成一時辯士的流行。後因其不追求絕對真理
  張懸在〈關於我愛你〉中有段歌詞:「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什麼是真正的擁有,也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失去,一切不過是從時間的開始走向時間的結束。我們都活在時間之中,但難道時間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嗎?是我們擁有時間,還是時間擁有我們呢?時間真的存在嗎?我們如
  學哲學在職場上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幫助是什麼?從5位曾經擔任過校長等主管職的視角,分享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在職場上的影響。座談會一共邀請了5位校長,除了中大校長周景揚(計算機科學博士),及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心理學博士)非哲學背景之外(不過黃榮村一直強調曾擔任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什麼是哲學問題呢?能夠被懷疑的都是哲學問題。幸福能夠被懷疑嗎?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理解、感覺都不同。哲學不像數學,一翻兩瞪眼(雖然波普說,科學的發展是一連串證偽的過程),哲學是在既定的印象中,透過懷疑、釋疑、再懷疑的「對話」過程。就像我們在討論倫理學時沒有標準答案,自己
  在希臘哲學中,有個學派稱為辯士或詭辯學派(Sophism);在伯羅奔尼撒戰爭(B.C 431-B.C 404)時,公民大會逐漸喪失機能,執政者只要具有演說技巧,便可以順利獲得廣泛支持。為了牟取權力,執政者不惜重金禮聘演說家為顧問,以獲得政治控制權,造成一時辯士的流行。後因其不追求絕對真理
  張懸在〈關於我愛你〉中有段歌詞:「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什麼是真正的擁有,也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失去,一切不過是從時間的開始走向時間的結束。我們都活在時間之中,但難道時間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嗎?是我們擁有時間,還是時間擁有我們呢?時間真的存在嗎?我們如
  學哲學在職場上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幫助是什麼?從5位曾經擔任過校長等主管職的視角,分享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在職場上的影響。座談會一共邀請了5位校長,除了中大校長周景揚(計算機科學博士),及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心理學博士)非哲學背景之外(不過黃榮村一直強調曾擔任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HgFMUseME 1. **主題引人深思**:此次講座探討存在、虛空與永恆,涵蓋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如何理解存在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等,鼓勵聽眾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 2. **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HgFMUseME 1. **主題引人深思**:此次講座探討存在、虛空與永恆,涵蓋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如何理解存在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等,鼓勵聽眾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 2. **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