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當被煩惱憂慮籠罩時,聆聽他人的故事吧!治癒效果滿點!(下) (4/4)

(續上篇)


raw-image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性歷史性的脈絡座標。





任何一人都有著我們無法輕易理解、簡單化約、切身體會的因素,例如家庭教育、價值觀、人生重大經歷、文化環境,如同哲學家維根斯坦所提出的【他者哲學】。

別人對我而言,永遠是他者,再怎麼親近、熟稔的朋友,永遠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完全全理解他人。


於此,若想要把別人說服、消弭與自己相異的立場的話,那麼我們將會深陷於哲學家韓炳哲說的高度同質、透明化、他者消失的社會中。

這個世界排除異己、同質地令人感到嘔吐,甚至不允許任何相異的存在,一被發現就是連根斬除。


身處於同質化世界,我們被漸漸地塑造地越來越像,同時加上消費主義的橫行,人們的思考與感知,被琳瑯滿目的消費商品、廣告宣傳、連續劇佔據,形成毫無節制的「呆視」、「昏睡」,最後失去意識。

以下是我觀察現今同質化社會中,它如何不著痕跡地,卻漸漸侵蝕我們的所言所行的現象。


關於日常

我們會發現某一年冬天,某種衣服款式、鞋子突然滿滿充斥於生活中,時不時就赫然發現怎麼這個人身上一件、那個人腳上也一雙?

我們也會發現某一陣子,同學、朋友、辦公室同事之間,都在討論同一部連續劇,甚至討論連續中女主角的妝容、衣著,究竟是哪一個色號? 哪一牌的?,接著上電商網站馬上下單。


關於社會

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年幼時即有著確切的遠大理想,並先早藉由各種努力,年少成功,擁幾棟房、幾輛名車、過著常人無法想像的奢華生活。

接著整體社會及會以此為亮點,大肆向年輕學子鼓吹,若想過上向名人、成功人士的上等生活,人生應盡可能以最少時間,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


遺憾的是,他們只看到成功企業家的表面,就盲目地亦步亦趨照做,誤以為依樣畫葫蘆就離成功不遠了。

然而,他們忽略了環境、背景等等根本上的條件差異,不曾向下深掘反思,企業家之所以能成功,那些藏於背後的正確強韌的心態與運籌帷幄的方法。


因此現今許多年輕人,在嚴重缺乏投資相關知識,抱持著錯誤、僥倖的心態,有勇無謀地進入股市,這等同於手無寸鐵上戰場,在一旁看得令人冷汗直流。

他們相信少年股神賺快錢的神話,聽信消息面,跟風、追高,該買的都買了,加碼再加碼,卻也不見起色,淪至韭菜,最後淪至傾家蕩產。


關於人際語言

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甚至連講話的用字遣詞、講話語法也越來越像,進而導致現今人際關係溝通充斥的【語言癌】,例如:做一個XXX的動作、XXX的部分、基本上XXX、無止盡的然後XXX、就是XXX。這個現象甚至變成積非成是的程度,許多人看不出這其中到底有何問題。


承續人際語言的匱乏與單薄,另一方面在文字創作中,也出現了令人費解的現象。

近期網路上,有不少佔據各大書局人氣排行榜之首的書籍,卻以一種不自然的書寫格式,來將文章中的字句予以斷句與換行,營造閱讀上的刻意停頓,企圖藉以向讀者塑造一種高級、非凡之感,有某種我們一般人無法觸及、高高在上的情調。

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不重於創作內容,卻矯揉造作地將心神耗費於玩弄文字格式的,我不認同這樣的作品有何高見。


📍消費社會不讓我們知道的黑暗內幕

依據哲學家約翰伯格所提及的「觀看的方式」,消費社會為了促進商品資本更快速的流通,它不販賣是物體本身,而是販賣形象,轉譯至現今社會的意義即是:

【如果你手上拿著這本書,你就是有水準、有質感的高級之人,邏輯為何?

因為你已成功地引起他人的目光與觀看。


對自身而言,社會與他人是一面鏡子,而目光與觀看即為一種投射,從鏡子反射後看到的自身影像,也正是我們得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的有力證據。現代人已淪至必須以【消費-引起目光】的投射方式,於是人們不斷地買買買,藉此反覆確認、彰顯自身的存在感,這正是陷入了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罪案黑的圈套之中。


藉由販賣形象為號召,以包裝為魔法,並去除一切的脈絡與條件、門檻與限制,

例如前面所提及的成功企業家,堪稱最重要的流血奮鬥史卻是最快被剷除的,只向我們開顯企業家最後成功、光鮮亮麗的一面,一點一滴誘使消費者相信:「你看你如果像他們一樣成功賺那麼多錢,就可以換得擁有這些名聲、權力、物質、利益。而且好消息是,你花的時間可以更短!」或是「你如果擁有這樣商品,那你就會變得更XXX一樣! 就能擁有如此這般的上等生活!」

讓消費者相信,擁有這個商品真的可以讓我改頭換面、成為眾人焦點,成功引起他人對自己的觀看,這就是他們的最大目的與收穫。

然而,這正是消費主義的最大謊言,商品並無法讓我們找到真正的意義價值,而是讓其他人以為我們找到意義,而顯得高人一等,但這其中,完全是虛、完全是無。

若將一層層外在物扯下後,這些人僅不過是一具具中空的軀殼罷了。


除了物質的同質化之外,在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盛行下,企業家與他的成功也被利用到體無完膚、無限上綱,「因為我看到別人有,所以我也想要擁有」,這種圍觀他人、被他人圍觀的環境是很致命的。這樣連同內裡價值觀的同質化,我們連成功的形式路徑、對成功的定義、甚至最遺憾的,連【慾望】都被形塑成一模一樣


它的但對於消費社會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大舞台,它大量複製的消費商品,正是需要一群同樣毫無個性、毫無差異化的性格人類來快速消化,週而復始。


看著這些年輕成功家,滿是羨慕,並以此為楷模,現今年輕人的人生目標已變成了【財富自由】,但當他們這樣想時,某方面來說,他們的人生真的也只下財富自由了。

【因為有了足夠的錢,到時候我就可以和那些人一樣....】,還把漫無目的地追逐虛無當作自我實現,形成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本末倒置,更是時髦的痙攣的現代寫照。


社會層面來說,人云亦云的結果,也方便掌權者管理統治,不必耗費多餘成本去思考、解決。大家都只想看自己想看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現代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更是這個恐怖模式下的最大幫兇,加上上一代的傳統固化觀念,我們難逃社會結構下的魔掌。

例如靠近年終時期,大家總是躲不掉家中親戚長輩的「特別」問候: 不多不少就是會問工作、年薪、年終、結婚、生孩子、退休金,這種永遠比不完、也無意義的比較。


📍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社會

最後光譜只剩下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面對議題就迫於僅能在兩個極端選項中做出選擇,在科技大廠上班的人,就是人生勝利組,在服務業上的人,講好聽一點就是貢獻己身給社會、服務回饋給社會。但怎麼聽就是有種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略帶嘲諷安慰的口吻。


為了不想成為所謂的loser,因此每個人越來越來越像、越來越往同個方向邁進、越來越偏激。

越來越急於把他人分門別類、貼上標籤辨識,更沒有辦法忍受在中間地帶的少數族群,我認為從事表演藝術與人文領域相關的這類人,他們被認為是社會中的不重要的邊緣份子,時常被問到已經麻木的問題即是:「啊甚至逼迫他們必須選邊站,否則就是不入流。

可笑的是,藝術、繪畫、音樂等等領域,卻是在人類的心靈備這個混沌社會耗磨到槁木死灰之時,最重要的一劑解藥。而人們不到那個時候,就無從得知。


📍面對他者的積極態度

因此面對他人,更好的對應態度應該是尊重你我的差異,我們同處於這個社會中,但秉持著【同床異夢】的概念。例如:你有你的台積電要去,我尊重,但請勿強迫其他人也加入台積電,因為我有我的搖滾歌手夢,他想細心品嘗小確幸的生活,大家相互自重、各自安好,不是很好嗎?


來自哲學家德希達的解構主義中的gap(間),有差異我們才能區別你我的不同,差異間即有縫隙,因此我們逞遊戲之姿,鑽入縫隙中,找出事件中的盲點,並於空白之處進行補充、置換與嫁接,鬆動原本僵固的命題。

也因維根斯坦說他者是無限的,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他者,因此接續此概念,德希達對此的解構與補充是無窮盡的、是能夠不斷增殖,延異出更多的解讀與詮釋。

這好比是生物學的基因突變,正因人類基因中有各種差異,才能在這些縫隙邊緣中,誕生新的生命。


📍總結

執筆至此,講了一大圈,我非常感謝與C妹妹的這場對話,我不敢說對方和我聊完之後,是否有得到什麼想法或抒發,但反而發現,自己居然能從一次日常對話中,不斷地回溯、翻閱腦中的知識庫,將現今難題與現象,與過往習得的哲學概念加以應用結合。


書寫時,我甚至更加觸類旁通、文思泉湧,完全停不下來,如雨後春筍的靈感一一乍現,我應接不暇地嘗試捕捉下每個迸發的點子,並竭盡地一一記錄下來。

這次的書寫不僅是簡單的抒發與紀錄,完筆之際,像是猛然從一場夢中醒來,進行了一場深度心靈旅行,我的心神好像回到19、20世紀,重新與諸位哲學家對話了一遭,有幸參與這場神奇又神秘的體驗,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踏實與富足。


現在再次回想,自己心中一嘆,當初自己差點拒絕、錯過了這一個珍貴的成長經驗!

回到維根斯坦說的,別人永遠是我的他者,永遠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今天重新省視那些早已被自己視為理所當然而疏於照顧的關心,提醒自己要時常保持知足、感恩的心,切勿做無謂的比較,我已是個非常幸運、幸福的人,對身邊這些現有的存在,再次感到衷心感謝和珍惜。


謝謝C妹妹,以及啟蒙我的紀老師與諸位哲學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