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本身就是目光的交換地,我們注視他人,依如我們被人注視。」——《一隅有花 Gentle Plants Calendar》
「爸爸,你現在很困惑對不對?」某天晚餐時,J寶觀察爸爸的模樣,說出這句話。我在一旁聽到,覺得相當驚喜,才小一的孩子,不只有對情緒詞彙的認識,還能透過觀察,發現他人的情緒和狀態,這是連爸爸都還做不到的事啊(咦)。
接下來,我邀請J寶說出他目前所認識的情緒,他洋洋灑灑一下講出了四、五種情緒,我真心佩服。「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有這些情緒嗎?」他數完後,我忍不住好奇問他,他點點頭,並告訴我,他在什麼情境底下,會出現不同情緒。
「那你會挫折嗎?」我一邊讚嘆,又一邊想鬧他,他聽完一愣,問我,挫折是什麼?那天晚上我們的對話,就停留在我跟他解釋挫折的意思,以及挫折所發生的情境。
過了兩天,我陪他念英文時,他一直念不好,念完一次後,主動提出他要再念一次。沒想到,第二次還是念不好,他一氣之下就開始撕課本。我在旁邊看到了,跟他說:「弟弟,你現在就是覺得很挫折,你好想念好英文,但一直做不到,這樣的情緒就是挫折。」
他聽完後,先是呆住,手停了下來,隨即說:「我沒有挫折。」當下我看他仍有情緒,不再與他爭辯什麼,我們又回到英文課本上。但他的情緒被我點出來後,感覺平穩了許多,後來也順利念完課文。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想我之所以會覺得倒吃甘蔗,是因為透過一次次的引導,我可以清楚看見孩子的變化與進步。在陪著他們梳理、搞清楚自己怎麼了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先由我同理他、幫他說出那心中糊成一團的不舒服,究竟是什麼。移動到下一次類似的情境時,孩子就可以嘗試說出自己的情緒。
當情緒有機會被辨識出來,並透過訴說讓他人理解,通常人的理性會再回來。往往我們會覺得受困,是因為心裡有一團糾結的情緒,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卻無法說清楚自己怎麼了。這樣的不清晰,導致我們不知道怎麼辦,又或是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讓他人明白。
可這樣通常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當我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他人就更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跟我們相處,於是關係就跟情緒一樣,全部糾結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那要怎麼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呢?我常用的方法有三個:
透過訴說,有機會慢慢釐清自己怎麼了。因為在說的過程,我也在重新回溯並整理那個事件。只不過說的對象要慎選,聽完容易直接評價或給建議的朋友,可能我暫時不會考慮。因為我很清楚,我說的目的是要理解我自己,而非抱怨或指責誰的不是,更不是想找解決方案。因此,找到對的人談話並整理自己,透過訴說釐清情緒,是我最常使用的方式。
在閱讀的過程中,透過作者的文字描述,有機會再把我心中那些無法用語言組織的糾結,重新整理、再理解。有時候,讀到他人的經驗和故事,也會引發我自己的共鳴,想起自己也有類似的生命經驗。這些都能再幫助我釐清自己的內在狀態,更靠近自己的心。
我自己常聽的頻道是「啟點文化」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每週三、五、日晚上的直播。透過這些節目的分享,我常會連結到自己最近的生命經驗或狀態。已經有好幾次的經驗是,我可以清楚辨識出自己的情緒,但暫時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情緒,甚至自己可以怎麼辦。
而就在聽節目的過程,透過老師們講解他人的情緒或經驗,我突然像被雷打到般,對自己有更多理解與更深的看見。
情緒很抽象,從小的教育也很少引導我們這部分的學習,但越長大以後我發現,人的幸福與否,很多時候跟外界條件不一定有直接關聯,而是跟是否能和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有關。原因是,當你越能辨識出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代表著你越能讀懂他人,且跟自己相處好了,越容易和他人和諧共處,幸福感自然會提升。因此,若想過得幸福,就先從釐清自己的情緒開始。
------------------------------------------------
當然,如果身邊暫時找不到合適的訴說對象,也很歡迎加入我們《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讓一群人聽懂你,並陪著你一起,走一段不容易的人生旅程~
長期《幸福魔法團體》適合對象:
想跟一群人透過深刻體驗互相增能與成長,發展自己的支持系統者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8MZY1aMkhKc7giy9
四月底前報名享超早鳥優惠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