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教的國文課:戒嚴時期的臺灣文學──四個文學團體的掙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會想提筆撰寫這篇文章,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又到月底了,方格子仍無產出(揍飛~)。第二,上週聽了場很棒的演講,講者是知名作家、台灣文學推廣者朱宥勳,研習回來後,一旁同事迫不及待想聽我分享,於是起了簡單整理演講重點與心得的想法。第三,「戒嚴文學」主題,在傳統教育上,不太談到,因此在整個現代文學史的脈絡下,彷彿缺了一塊,若能將這塊拼圖拼上去,文學教育會更為完整。

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主要以「反共、懷鄉、復興中華文化」三個項目為核心。對於台籍作家而言,他們只有反日沒有反共,懷念的是高屏溪與濁水溪,而非長江黃河,此外脫離「中國」達五十年之久,「中華文化」對他們相當陌生。因此,即使評審公正客觀,他們也是處於不利地位。

面對教條式的文學箝制,底下介紹四個文學團體,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因應,適應這場文學圈的巨大改變。

一、文友通訊

1920年代出生的作家,面臨熟悉的日語無法使用,必須重新學習新的語言,進行語言轉換(如鍾理和、鍾肇政),過程相當艱辛,此為先天劣勢。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忱與信仰,在沒有網路與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鍾肇政以「輪閱制度」,聯繫幾位文友,互相取暖,討論寫作。

面對戒嚴時期「政治正確」的題材,他們沒有發揮的空間,要不回憶過往,以批判日本為主,如廖清秀《恩仇血淚記》,描述日治時期的台日衝突。要不怕惹禍上身,乾脆架空小說時空,如鍾理和《笠山農場》,寫的是鄉土與農業轉型。再不以得罪得起的對象為書寫主軸,如鍾肇政《魯冰花》,闡述教育與地方派系的關聯。

二、現代主義

此時期作家有個特色,因為多半是外文系學生,英文能力佳,得以閱讀、接觸美國多年前流行的現代主義。再加上美國刻意透過文學,建立反共堡壘,達到宣傳自由世界的目的。

此時期作家,有兩條路徑,對抗戒嚴時期的教條文學。其一,破中文(如王文興《家變》),以相當不通順的語句,或新造的語詞,傳達出內在幽微的思考。其二,雅中文(如白先勇《臺北人》),以意識流手法,晦澀而抽象描繪內心處境。因此,外在環境上,美國暗中支持,政府不得不然的默許;內在作品上,讓官員「不想看」或「看不懂」,巧妙迴避審查。

三、文季

前面兩個文學團體,都是不直接衝撞體制,採行迂迴方式。異於王文興、白先勇等台大幫,政大幫的陳映真、黃春明,前期雖以現代主義為作品風格取向,隨後卻以描寫小人物、現實主義為內容取向,以鄉土掩護當中的左派思想。

像是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主角坤樹的遭遇,隱然有馬克思「異化」的影子。小丑工作脫離自身的控制,成為無意義的活動,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蘋果的滋味〉更是批判美國資本主義(「沒有想像那麼甜美,酸酸澀澀的,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施以小惠(醫院、蘋果)卻殘害甚巨(車禍斷腿)。單純看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明靈活,然而細看文本意涵,左派色彩不證自明。

四、神州詩社

馬來西亞長期有著馬來人與華人間的衝突,促使當地華裔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充滿想像與認同,許多人來台灣讀大學,以溫瑞安為首的旅台馬華文學,於焉而生。

他們將臺灣政府「復興中華文化」看得過於認真,文學作品上處處復古、擬古,嚮往傳統中國,或者更精確來說,是「想像的」中國。生活上講究練拳、練劍等武學傳承,並且成立組織,因而觸動國府敏感神經。雖體現政策要求的「中華文化」,卻因內容、舉止上與「中國」牽扯不清,處境尷尬,最後被關押並逐出臺灣。要角溫瑞安避走香港,創作武俠小說,我想是透過主角對抗體制,取得精神上的解脫吧!

簡而言之,在戒嚴政策的底下的文學,要不與政府前呼後應,要不曲折避開,或選擇直球對決,不一而足。然而文化有其「解釋彈性」,稍有不慎,仍是鋃鐺入獄,落魄流浪。

以上內容僅是嚐鼎一臠,如果要了解台灣近百年來的文學發展,歡迎參閱《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二書。前者以九位作家為骨幹,利用故事與逸事勾勒出作家形象、時代背景以及面對的文學環境,精彩萬分,適合普羅大眾的讀者,當作八卦來讀(例如鍾理和本人,並非如國文課本介紹,或是作品所呈現出來包容寬厚的特質,私下其實是「酸民」一枚)。後者介紹十場文學論戰,或是政治影響文學,或而文學影響政治,內容較為艱深,適合文學愛好者進階閱讀。

藉由這兩本書,我想能補足目前以中國文學史為核心的高中國學常識,讀完至少能對「台灣」文學史的脈絡有個梗概,有志於台文相關科系的同學,不容錯過。總之,論戰當下或許沒有勝負,但歷史的後見之明會告訴我們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取自網路

取自網路


avatar-img
334會員
9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分享法國哲學教育特色,探討其對於語文教育的啟示和借鏡。透過思辨的哲學教學,法國學生培養了批判思考能力,並且法文科考試強調寫作能力的培養。此外,法國教育重視人文學科,讓學生擁有更廣視野的人文素養。最後,本文強調哲學對國文教育的啟發,包括不應安於標準答案、勇於表達個人觀點及語言能力與思維邏輯的訓練。
  無論是大學學測,還是分科測驗,成績公布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選填志願。選擇志願,老師們常常建議,要不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要不隨著自己的「能力」下手。然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以上這些建議都是錯的!   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滿18歲了,為什麼選志願還要看家長臉色?或者自己可以打工負擔學費,為什麼不能
總統大選落幕,近來的紛紛攘攘可以畫下休止符。除了關心國家大政外,我想個人的理財也很重要,畢竟不論當選的是誰,我們都得繼續過著生活、過著日子。距離上一次看理財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最近重拾這方面的書籍,幸運遇到一本好書:《平衡心態》。 推薦閱讀的理由 很多理財書籍著重在技術面的操作,或是販賣信仰
0/5理財
如果要你以「白色恐怖」為主題,去構思一篇文章或拍攝一部電影,你會怎麼做呢? 或許會想選用紀錄片的形式,平鋪直敘,娓娓道來這段歷史的傷痛記憶。但是,可能你愈做愈有心得,觀賞者卻愈看愈想睡。思考脈絡較為理性的人,可能想以「論說文」的形式切入,論述白色恐怖的荒謬與惡劣。然而即使能夠論理清晰說服讀者,卻依然
大家都讀過諸葛亮那篇,號稱讀完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出師表〉。但是大家有想過,為何孔明堅決要在此時此刻北伐曹魏嗎?除了「匡復漢室」這個偉大神聖的精神上理由外,其實有個更現實的原因,你知道嗎?答案就藏在〈出師表〉第一段。 先附上〈出師表〉原文第一段,嚇嚇大家(誤!不想看的,請直接跳過,並不影響對
《紅樓夢》裡頭的男主角賈寶玉,賈母寵著他,眾人護著他,是王夫人口中的「混世魔王」。這樣一位浪蕩瀟灑的公子哥,跟他父親可完全不一樣,因此父子關係相當緊張。我覺得賈政管教寶玉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一、貶抑而不鼓勵 首先,傳統華人父親有個特色——「打小孩」給別人看。不知道大家可否有這種經驗,明明表現還
本文分享法國哲學教育特色,探討其對於語文教育的啟示和借鏡。透過思辨的哲學教學,法國學生培養了批判思考能力,並且法文科考試強調寫作能力的培養。此外,法國教育重視人文學科,讓學生擁有更廣視野的人文素養。最後,本文強調哲學對國文教育的啟發,包括不應安於標準答案、勇於表達個人觀點及語言能力與思維邏輯的訓練。
  無論是大學學測,還是分科測驗,成績公布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選填志願。選擇志願,老師們常常建議,要不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要不隨著自己的「能力」下手。然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以上這些建議都是錯的!   學生總覺得自己已經滿18歲了,為什麼選志願還要看家長臉色?或者自己可以打工負擔學費,為什麼不能
總統大選落幕,近來的紛紛攘攘可以畫下休止符。除了關心國家大政外,我想個人的理財也很重要,畢竟不論當選的是誰,我們都得繼續過著生活、過著日子。距離上一次看理財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最近重拾這方面的書籍,幸運遇到一本好書:《平衡心態》。 推薦閱讀的理由 很多理財書籍著重在技術面的操作,或是販賣信仰
0/5理財
如果要你以「白色恐怖」為主題,去構思一篇文章或拍攝一部電影,你會怎麼做呢? 或許會想選用紀錄片的形式,平鋪直敘,娓娓道來這段歷史的傷痛記憶。但是,可能你愈做愈有心得,觀賞者卻愈看愈想睡。思考脈絡較為理性的人,可能想以「論說文」的形式切入,論述白色恐怖的荒謬與惡劣。然而即使能夠論理清晰說服讀者,卻依然
大家都讀過諸葛亮那篇,號稱讀完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出師表〉。但是大家有想過,為何孔明堅決要在此時此刻北伐曹魏嗎?除了「匡復漢室」這個偉大神聖的精神上理由外,其實有個更現實的原因,你知道嗎?答案就藏在〈出師表〉第一段。 先附上〈出師表〉原文第一段,嚇嚇大家(誤!不想看的,請直接跳過,並不影響對
《紅樓夢》裡頭的男主角賈寶玉,賈母寵著他,眾人護著他,是王夫人口中的「混世魔王」。這樣一位浪蕩瀟灑的公子哥,跟他父親可完全不一樣,因此父子關係相當緊張。我覺得賈政管教寶玉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一、貶抑而不鼓勵 首先,傳統華人父親有個特色——「打小孩」給別人看。不知道大家可否有這種經驗,明明表現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不管個人或國家,其發展階段,或多或少要面對巨大衝擊,面對種種衝擊,如何敘事則是關鍵所在。一旦觀察角度出了問題,難免黃腔走板,甚至自說自話,久而久之,便難以令人信服。 1950年代,台灣正值戒嚴時期,歷史觀點依然籠罩在華夏大一統的陰影下,從早年的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隨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不管個人或國家,其發展階段,或多或少要面對巨大衝擊,面對種種衝擊,如何敘事則是關鍵所在。一旦觀察角度出了問題,難免黃腔走板,甚至自說自話,久而久之,便難以令人信服。 1950年代,台灣正值戒嚴時期,歷史觀點依然籠罩在華夏大一統的陰影下,從早年的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隨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