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園丁與木匠 #007: 兒童的主要任務

玩耍是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六歲以下的兒童其實不應該以學習為主要任務,而應該以玩耍為主。然而,許多家長對此存在複雜的情緒反應。部分家長認為玩耍是不必要的,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甚至視之為一種堕落。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多學習,而不是浪費時間在玩耍上。另一些家長則把玩耍設計成一種休息或獎勵,認為“學習要認真,玩要盡情”,把玩耍當作調節情緒的方法。

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混淆了兒童的玩耍與成人的娛樂活動。對於成人來說,旅遊、看電影、打麻將或唱卡拉OK等活動的確是放鬆和消遣的方式,但對於兒童而言,玩耍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玩耍不僅能促進學習,更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有些家長可能會質疑,玩耍沒有明確的目的,而學習則需要刻意的練習。如果玩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為什麼不直接讓孩子做一些數學題,直接鍛鍊大腦呢?這個問題引出了關於玩耍的深入研究。直到最近,心理學家才開始對玩耍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艾莉森·高普尼克及其學生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玩耍是兒童學習的自然方式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都在潛移默化地進行。兒童的玩耍主要包括與其他孩子玩玩玩具假裝遊戲

  • 與同齡孩子的互動能幫助他們學習合作、分享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 玩玩具則能發展精細動作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
  • 假裝遊戲通過角色扮演和幻想,能促進創造力、語言能力和情感理解。

例如,一個三歲的小孩用積木搭建房子時,他學習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如平衡和對稱。這種學習是通過玩耍自然發生的,而不是通過刻意的教導。再如,一群四歲的孩子在假裝開醫院的遊戲中分配角色,有的扮演醫生,有的扮演病人。通過這種遊戲,他們不僅學會了醫療知識,還發展了合作和溝通的能力。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玩耍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玩耍的重要性:探索、學習與大腦發育

玩耍與上課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主動的探索讓孩子親自面對真正的意外和挑戰。許多才藝學習如吹拉彈唱等,都是按照老師要求進行的,這並不是玩。我們關心的並不是孩子學會了多少技能,而是他們將來能否應對新的環境和挑戰。玩耍是讓孩子在摸爬滾打中積累經驗,雖然過程中可能會有傷痕,但這些都是寶貴的體會。

跟其他孩子打鬧和玩玩具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促進大腦發育。腦神經科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越高,學習新事物就越容易。小孩子的大腦可塑性非常高,但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的大腦會變得不可塑,就像硬化了一樣。

孩子在玩耍時,大腦前額葉中負責社交的區域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讓大腦變得更可塑。這一過程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因為它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一項老鼠實驗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第一類老鼠吃喝無虞但沒有玩具;第二類老鼠的籠子裡有各種玩具,如斜坡、球和翻滾裝置,可以自由玩耍。結果顯示,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腦的各個方面,如腦容量、神經的連接數和前額葉皮層的面積,都遠遠超過了沒有玩具的老鼠。這表明玩耍對大腦發育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蒙格的跨領域學習和多元思維模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