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時間是一種真正的NFT

〈時間是一種真正的NFT〉2023-06-20



"Time is Money."


  在一種常見的思路裡面,時間和金錢可以互相轉換,我們可以出賣時間來換取金錢,也可以消費金錢來節省時間。在這樣的思路中,「趁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多存錢」,未來就有機會可以享受退休時光。社會保險的制度也在強化這種思維,(就像小時候的壓歲錢)國家在你年輕時就先幫你把一部份的薪水存起來。這麼一來,當你無法工作時,你將有足夠的積蓄好度過餘生。


  作為「好好念書」、「好好升學」的階段性延續,「好好上班」、「好好存退休錢」也是社會上最安全的「大家都走的路」。我們不需要冒太多的風險,只要跟著這政府與社會規劃好的道路,安穩地、有基本物質條件地過完一生是可以的。


  晚年可以偶爾出去玩、也可以留給子孫一筆不多不少的積蓄。這是一個有優點的生活方式。如果在這個過程裡,你每一步都比其他人好一點點,你的學歷好一點點、你的工作薪水高一點點、牛市時你有把存款放在市場裡面增值,這條路甚至能讓你過得比許多人更優渥。



  從這個角度來說,「努力念書、努力工作」雖然像「讀書」的日文漢字那樣讓人覺得「勉強」,但「為了你的未來和前途」,在參考書、補習班、打卡、表單之間游離,成為了一種「划算」的選擇。「未來那些錢能換回時間,能許自己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一但某一天你的目標達成了,前面感受到的痛苦就此昇華。57樓到了,你終於放下扛了半生的米袋,但腰有些彎曲、甚至臉部也發生了變形。



"Time is Futures."


  個人電腦普及、網路普及、智慧型手機普及、AI應用普及。這些科技的快速發展讓每一個世代的人和上一個世代的人身處的社會迥然不同。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不可能想像到自己在退休年齡時社會的醫療、科技與娛樂發展到怎樣的地步。


  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未來會喜歡與嚮往什麼、不知道那些自己未來會喜歡或需要的事物要多少的花費。我們的確能做一些非常模糊的估算,但到最後那很可能模糊到「如果可以的話,存一些錢來避免未來有緊急需要」。



  即便我們能透過過去的數據,譬如:平均物價、通膨率、技術進步造成的消費變化趨勢等去讓這個模糊的計算看起來稍微可靠。我們還是要問自己,我們有多大的意願為了「那個」幾十年後的、替「別人」工作了一輩子的中老年「自己」犧牲現在的生命。


  我們當然會希望自己在年老時不會陷入困頓,但我們應該要去「把當前的自己僅作為手段地」只為了未來的自己而活嗎?還是我們應該首先為了現在的自己,去在能夠維持生活所需的條件下,盡可能做當前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我們該如何思考自己工作的價值?



  工作的價值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從事工作時獲得的內在價值」與「完成工作可以獲得的外在價值」。前者可能是成就感、意義感或能力與理解的進步。後者則包含了薪資、他人的評價或其他不同形式的獎勵。


  當我們為了賺錢而從事對別人而言有意義的工作時,這項活動涉及到了三個人:「當前的自己」、「未來的自己」、「賦予這份工作意義的人」。對當前的自己而言,這份工作由於不是為了落實自身理念,我們獲得的內在價值會大打折扣;對未來的自己而言,他雖然可以獲得外在價值,但由於工作不是他做的,這個價值只以一種類似於「遺產」的方式被他獲得;而對於使這項工作必須被完成的,賦予或知道這個工作的內在價值(如果它是一項出於落實某種理念而定出的工作)的人由於並未親身從事,那裡面的意義感與成就感也沒辦法切身地感受。



  也就是說,一但僱傭關係使得人們總是在進行與自身斷裂的他人工作時。這些工作本來可以為人們帶來的意義感大多數都流失掉了。不關乎理念的僱傭工作就像代練遊戲角色一樣,沒有人得到遊戲本來應該要提供的快樂。人們從遊戲的參與者成為替遊戲公司打工的工人和只透過消費來獲得體驗的放置系課金玩家。


  當我們的生活「步上正軌」,我們彷彿讓自己進入導航模式。手動刷活動並不是因為這麼做能得到遊戲樂趣,而是為了累積某種「之後能換獎品」的點數。如果可以,刷活動的人何嘗不想跳過這些步驟直接拿到獎勵?所以有人會每天或每週買一張彩券,期待那小到不被期待的機率讓自己抽到SSR來加速通關。



"Time is Non-Fungible Token."


  然而,如果真的中獎了,我們便徹底地向自己證明了那些用時間換錢的勞動毫無意義。如果你提前知道你會中頭獎,而你過去只是為了薪水而工作,你完全可以靠貸款來度過中獎前的日子,一確定申請到貸款就立刻辭職。在那樣的情境裡,為薪水而工作的人立即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沒有選擇過工作。為了薪水工作的人其實甚至不是為了「獲得薪水」,而是為了「不處在沒有錢可以使用的狀態」,不只是任何有收入的工作都能讓他達成目的、中彩券或其他形式的一筆錢都可以。


  在不因為工作便得到足夠使用的錢的條件下,人更會意識到自己過去用在賺錢的那些時間永遠都要不回來。我們或許可以坐更快的車來節省時間、支薪請人打掃或處理雜務、可以不用再去上班來賺取生活所需的收入。但我們的時間持續流逝,再多的錢都不會讓時間倒轉、再多的錢都沒辦法讓我們多一刻去做自己在某一個當下想做但沒做的事、沒辦法讓我們去和自己想要花時間相處卻因為加班沒有相處的人重聚於那一刻。


  除了一種「生活不是只有工作賺錢」的老生常談之外,這裡更加具有個人政治意涵的事情是:我們有沒有盡力去捍衛一種自己對自己當下生命和時間的掌控權?我們有沒有去思考過就你的價值觀而言,一個人(包括當下的你自己)應該可以得到怎樣一種生活的權利和尊嚴?



  我們應該要為某種生活願景去努力,但那一願景不會完全只在未來。那一願景必須要高度涵蓋當下狀態,並從這一刻的狀態裡延展地推進到未來。對很多人而言,時間是極其有限的,我們需要「節儉」乃至於「刻苦」地用這些時間換取更多的資源。但從人的獨一無二且短暫的生命來說,正是因為時間那樣地有限,我們更不應該去「刻苦」地把它們用在那些我們將之設定為「別無選擇」或「最有經濟效率」的事情上面,一段時間的運用要是值得的,唯有其在運用的當下就是值得的。


  「為了賺錢而工作」並不是一種本質地錯誤的想法,但它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統整自身生活的第一規則,如果那份工作或那項行動並不在當下就對你而言是有意義的,你就永遠喪失了那段無可取代的時間。的確,面對「不是心想事成的社會」,我們有時候需要妥協。但對生活有真正願景的人必須始終警惕自己的這種妥協,隨時做好準備,一有機會就踏出腳步去在行動裡面落實自己當下真正的意願。






延伸閱讀:

〈關於你的夢〉

〈支持一種生活方式:文化作品的創作者與贊助者〉

〈「玩卡牌有什麼用?」〉

〈「遊戲性思維」與「消費權益思維」:從《魔物獵人Now》平衡性調整出發〉

〈反事實遺憾最小化:一種AI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沒有)時間讓我們沒有時間吃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