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何有效執行工作、專案、計畫:7步驟21要項

raw-image

一直想不到好的標題

不過想表達的是一個工作、專案、計畫的思維理則

這邊區分7個步驟21個要項

一、蒐集:

當一件工作要開始推行前,

有些資料或方向要先搞清楚,

在這裡要做的最重要工作是確認方向與目標,

怎麼做呢?

1.法規:

現行法令規章所規範的,

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

如果是屬於先行者或有涉及國際事務的,

那還要蒐集國外相關規範,

才能釐清可執行的範籌,

確認各項應具備的先備條件。

2.利害關係人:

可能是顧客,

可能是上游廠商,

可能是政府機關,

也可能是公司高層,

只要是能影響工作推行的環節,

都是這項工作的利害關係人,

這些人可能是計畫推動的主力、助力,

但也有極大的機率變成你的阻力,

所以要確實掌握到他們的想法,

做一下想法的對焦,

避免做的很認真,

最後跟你說重來。

3.期望值:

要能預想該項工作所要達到的目標值,

而且是最終目標,

藉由這個目標,

才能依據現有資源與時間,

完成期程規劃,

並展成短、中、長期目標

而且,

這個期望值是要能符合利害關係人的。

4.可行方案:

各項工作推動前,

都需要考慮各種方方面面,

也不會是一個人就可以想的週延的,

所以需要集思廣益,

接收各方面的資訊,

包含部屬、同儕、客戶等,

綜整出各項可行方案。


二、分析:

將方案列舉出來後,

不可能每個方案都執行,

畢竟資源有限,

所以要實施方案的分析,

分析什麼呢?

1.利弊:

每個方案都有其優點及缺點,

好處及不足處,

我們要能客觀的將所有方案的優缺點,

思考的面相可以用5W2H、業務部門、作業流程等

依據計畫執行中可能面臨的階段或狀況來羅列。

2.風險:

不管執行哪個方案,

都會存在風險因子,

風險依影響程度及發生率會區分四個等級,

分別是低度、中度、高度及極度風險,

列出相對應得風險等級後,

還要評估對每項風險的容忍度,

這個容忍度也是要跟利害關係人對焦喔,

畢竟,

位置不同,

對風險的容忍度也不同。

3.可行性:

有些方案列出來是可以立即執行的,

有些則需要一些準備才能執行,

有些則需要多方資源才能推動,

有些則是無法在現階段實施,

因此,

各個方案要依單位現況,

如資源、財務、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

考量各方案可行性。

三、比較:

將各項方案分析完畢之後,

就要進行比較,

當然也不是漫無目的的亂比,

會建議在分析時,

僅留下可行性最高的3-5項就好,

畢竟發散思考後,

還是要實施收斂,

分析後就是實施初步收斂,

進入比較階段則利用下面步驟再度聚焦

1.優劣:

依前述的利弊、風險、可行性的分析結果,

可以檢視每個方案的優劣,

再從這些優勢或劣勢中,

比較哪些優勢是符合現況且可以放大的,

那些劣勢是可以避免或減少的,

並進行各方案的備援計畫準備。

2.效益:

針對上述優劣比較,

可以初步判斷各方案能提供的效益程度,

包含投入資源的多寡、能否滿足期望值、對組織的正面影響等,

在這邊也要小心,

想法是豐腴的,但現實有時很骨感,

避免過度放大優勢,而低估劣勢,

尤其方案差距不大時。

3.權重:

比較中,可以依組織側重面向實施加權比重的配分,

假設現有A、B、C三個方案

藉由各項目的權重分數與分數相乘後再相加,

如下面表列,

經過權重配比配比之後發現,

C方案的得分較高,

表示C為最有執行價值的方案。


四、計畫:

完成前面的分析、比較之後,

才能確定要執行的方案或計畫,

這時候再來做計畫內容的撰擬才能切中目標,

其中幾個重要的部分務必要做好

1.架構:

架構我區分人跟事兩部分

人的部分:

當然是指跟這件案子有關的人,

不管是承辦、協辦、督管、決策,

都要將他納入這個架構內,

最常用的工具就是組織架構圖,

只要有被納入的人,

都會有相對應的權責跟職責。

事的部分:

可以將各階段的目標納入,

並將其依前後順序、因果關係實施排列,

可以使用心智圖或樹狀圖來呈現,

並檢視有無遺漏。

2.執掌:

有了上述人的架構圖之後,

就可以依其所在的崗位,

賦予應執行的工作事項,

也就是業務執掌或者工作說明書,

撰寫時務必要有動詞,

才能確認要執行什麼樣的工作,

如督導、管制、承辦、規劃….

位置不同,

動詞也會不同,

所應負的責任也會不同

3.期程:

不管那個目標,

都有它要完成的時間先後與節點,

依前面說的事的架構,

要進一步完成它的期程規劃,

哪怕是定期性的,

也都應該列出來,

單一工作可以用時間軸方式,

多項工作就要採用甘特圖了,

而且使用甘特圖還有一個好處,

就是各項工作的期程如果有衝突,

可以適時調整,

避免後續執行時的誤失。


五、實施:

計畫完成後,

當然要執行,

大家應該蠻常聽到"說、寫、做一致"

這是三位一體的,

分析、比較是屬於的階段,

計畫則是的階段,

執行、查驗、行動則是屬於的階段

1.試行:

計畫完成後,

不見得每項都可以直接執行,

或者存在著不少變數,

這就需要透過小範圍的試行,

如試營運、試賣會等方式,

都是希望藉由這樣的模式,

來檢視計畫執行中有無問題?

市場接受度如何?

評價、滿意度如何?

2.檢討:

藉由上面的試行,

可以檢討計畫中可精進的的地方,

如何做效益會更大?

推動流程是否順暢?

反應如果不佳是否該停損?

3.全面:

檢討出問題點後,

就必須要再檢視及修調計畫內容,

確認沒太大問題,

或在可容忍的風險範圍內,

就可以進入全面推動階段。


六、查驗:

推動計畫後,

不是就高枕無憂等成果,

而是要定期及不定期的檢視執行狀況,

1.進度:

確實依時間軸或甘特圖的規劃節點,

管制各階段該呈現的成果,

如定期的日、週、月、季、半年、年等進度,

或不定期的抽驗等,

進度的掌握及查驗,

可以知道時間配當是否合適?

各階段該執行的內容是否適切?

2.可精進:

執行過程中,

是否有可以優化的流程?

流程運作的前後順序是否適當?

任務分配上人力調配有無錯落?

各分工有無罅隙?

3.不適用:

有些計畫在執行時,

會有冗員或瑣事出現,

再查驗時就要將這些現象發掘出來,

納入後續檢討改進,

讓計畫執行可以更精準,

達到人力、時間、成本的最佳化。


七、行動:

完成前面六個步驟後,

這邊要執行的行動比較偏向AAR(After-action review)

這是一種行動後的反思,

不管這項計畫執行的順不順利,

不管有沒有達成既定目標,

都必須要做的動作,

藉由這樣的反思,

為下一次計畫做更好的準備

1.檢討:

檢討的部分可以很多,

以部門來看可以用產銷人發財,

以架構來看可以用人事時地物,

以流程來看可以用輸入-過程-產出,

以目標來看可以用短、中、長期,

透過這些面向的檢討,

可以運用魚骨圖的方式來呈現,

魚頭向右找原因、魚頭向左找對策,

也可以用黃金圈(WHY-HOW-WHAT)的方式來探詢,

找出根本的問題或原因。

2.調整:

藉由上面的檢討,

將相關對策或作法,

納入計畫修訂,

調整到當下能執行的最佳方案,

就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中,

再重複上述動作,

驗證執行的成果,

如果執行後都很順遂,

就可以納入部門的SOP(標準作業程序)

如果還有問題,

就再進行檢討及調整,

當然,

SOP也不是不能變動的,

畢竟,

"變"

才是常態,

尤其科技日新月異,

許多做法今年可行,

來年就不一定了,

務必保持理性客觀的心理,

來檢視各項計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