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關於自己的寫作關於自己的寫作

〈關於自己的寫作關於自己的寫作〉2024-07-18

 

  筆記軟體裡累積了不少構思文章留下的廢案。沒寫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覺得有資料要查,當下沒什麼時間,所以想說之後有空再弄。但我們都知道所謂「有空再弄」往往會走向怎樣的結果:它會一直放著、然後越積越多。

 

  其中不少是關於時事議題,一週兩週之後,就算再次回想起之前本來想寫卻沒有寫這件事,也會快速產生一種「好像應該就讓它過去」的想法而作罷。一方面是不想給人一種舊事重提的感覺,另一方面,其實自己也忘記擬大綱的當下為什麼覺得那件事重要。

 

  當然,從那些留下來的問題意識,可以或多或少看出那些事件值得討論之處的端倪,但那種「有可以討論的地方」已然成為一種有些抽離與陌生的東西。在那些真正「我有一些話想說」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所想的不是「我有一些話想說」,而是那些話本身;但一旦那個狀態過去了,剩下的就只是「我還是有些東西可以說啦」。

 

 

  另一些則是格言式的隻言片語,一兩句要點,或關鍵的類比。感覺上它們可以被發展成一篇文章、一段論述。但也許是因為有其他事情要忙,或者一時沒抓到方向,當時這種發展並沒有自然而然地發生。於是,這個時候回頭就會變成某種有意識的擴寫。

 

  擴寫不見得不會有好的成效,但那經常成為一種不太健康的、為了發展而發展的動機。就像揠苗助長的故事,去拉它,萬一它枯萎了怎麼辦?倒不如繼續放一放,過一段時間之後再看看它有沒有長。好的擴寫發生在你又一次思考類似的事,你意識到你以前想過,回去看一下,如果有看懂,它們能做為很好的提示,讓擴寫更有機且順利地發生。

 

 

  於是,更多的時候,累積的筆記在「挑選題材」時沒有直接的幫助,只是徒增「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的煩躁。最合適的寫作內容一定是當下正在思考的事情,所以最好是一有在想什麼事情就立即寫個幾句,然後當天有較長時間時就能順順地把它接著寫完。

 

  否則,如果總是在「現在我要來寫作了」的時候才開始想,那你會困惑地發現,為什麼我思緒中的題材經常是關於寫作的?或者,更慘一點,關於「不知道要寫什麼」。

 


  想起2013和2015在政大和東吳分別有一位社工系研究生從「寫不出論文的自己」出發寫碩士論文(兩篇都能找到公開的全文,2015那篇當時還被寫成了幾則不大不小的新聞),沒有具體細讀之前,先不去考慮文章的好壞或學術價值,至少我願意相信,他們處理的真的是當下困擾著他們的問題。

 

  關於自己當前狀態的反思永遠是最切身的,所以他們終於完成了論文。




延伸閱讀:

〈關於論文寫作,以及《超級瑪利歐創作家2》〉

〈創作者的靈感生活:問題意識、體驗與原創〉

〈前圖紙的一年(二):關於寫作,以及熱水器〉

〈寫作對重複與探索的要求〉

〈觀看視角的編排與再現:「描述」作為一種最關鍵的表達〉

〈自言自語的「無用」寫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