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閱讀時間 ‧ 約 35 分鐘

我是為你好……嗎?《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有幸獲得《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譯者李彥樺贈書,遂嘗試用不同角度思忖本書內容,發現自己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見解及根深蒂固的盲點,值得借鑑。

    

1)跟大家好好相處

     看似隨口提點的一句話語,初衷是當個處事圓融、替他人著想的孩子,但實則是一種高標的要求。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不能期待其他家庭的孩子所受價值觀與個性都溫良恭儉,就像大人的社會也處處有討人厭的傢伙存在。過分的迎合他人才能好好「相處」,無非扼殺人格特質,甚至出現「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巧舌如簧,不如提早告知「我們無法讓所有人喜歡,也沒必要諂諛獻媚這才是正常的」。

     缺點換個角度也會是優點,是作者強調的事實。融入團體生活固然重要,但有主見不是壞事,孩子可能會提出某些要求或學校遇到麻煩問題帶回家裡討論,若只是一味的要求隱忍退讓,或沒有深入了解弦外之音就輕易拒絕,恐會招致不信任感。孩子在發展探索階段自然對凡事好奇、處於「猴囝仔」階段,從錯誤與經驗中才能記取教訓,因此以扶植撫育的態度取代疾言厲色,或許成效更能彰顯昭著,其實跟養寵物的親訓差不多。

     筆者曾擔任衛生局及全聯會的訪視委員,查察基層醫療機構某安全作業準則,本著輔導角度讓民眾及診所可以提升就醫及服務品質。在結案報告中,都會試著先褒後貶,再不願意都得擠出一兩個優點,不會恣意且直接地道出缺失,箴諫並陳才不會招致對方記仇蔑視。身為「家長」更要設身處地替「孩童」著想,目的是面對問題想方設法共同解決之,空泛且唱高調般地用「跟大家好好相處」、「必須改變自己作為」搪塞只是把問題遞延擱置、掩耳盜鈴,無助於改善現狀。在教育上雖然略嫌麻煩但還是需要好好的溝通並提出具體有建設性方案(敝人都寫在總評及回饋意見中,讓對方有參酌依準),而不是文過飾非、不問對錯的「跟大家好好相處」,那只會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讓對方不願再跟你溝通、關係只會更劍拔弩張。

 

2)快一點

     我們都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對於日常例行性行為都有妥適的規劃,但孩子尚不知道其所代表的意涵與重要性,若只是一味要求時限前要完成既定的項目,難保不會胡亂交差。筆者想到一個例子,那就是哆啦A夢中的大雄為什麼考試都常考零分、作業則遲交漏寫?很有可能就是為了應付才直覺性地填答,欠缺時間管理及定性,沒有解開癥結就會重蹈覆轍。「快一點!」的壓力如影隨形,導致孩子害怕的其實是家人責罵而不是責任義務的失約失信,因此可以培養事前預期能力,從象棋、卡牌、謎語等較無時間壓力的活動適應起,再到自行擬定讀書計畫(像是番茄鐘)、切割多階段小目標(給予獎勵)、誘導思考並主動給出承諾(蘿蔔與鞭),即可養成習慣,訓練邏輯推演、提升效率,不致逃避挨罵又開始虛與委蛇。

     不明就裡的要求快一點卻不告知原因及後果,容易打擊信心及能力,有些人習慣慢工出細活,有些人習慣先求有再求好,就像吃東西有些人會把主餐留到最後吃一樣,擅自打亂、介入人家的做事進程,就該有好的理由說服之。經典的猴子爬樹梗圖,乍看是大家公平的競爭,但取決於個體差異,有些人不得其門而入,有些人則意興闌珊,不知道利害關係對於三分鐘熱度的孩子,很容易就失去興趣,就算能完成也臭著臉百般不願的拖著身子行動。

     作者提出內觀療法,屬於自我對話的深度審視,可以更進一步地確認想法與後果,才能逆推思考、安排計畫。孩童時間管理能力相對薄弱,沒有給予相應的提點,經常超過時間不自知,當事人不見得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當下的機會教育相當重要,ex:趕不上車會遲到、損失更多時間等下一班車、花費更多金錢改搭計程車等,而這些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3)多加點油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會適時的給予嘉勉,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已全力以赴的孩子再聽到還要「多加點油」,會不會物極必反變成洩了氣的皮球呢?

     舉例,像是英文及數學難以在短時間求得顯著的進步,孩子做好破釜沉舟的決心努力了一學期成績不見起色,哀莫大於心死之際,家長還怪罪不夠努力、告誡多加點油,試問孩子做何感想?這將會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產生既然怎樣努力都沒辦法改變現狀,不是半途而廢就是自暴自棄,套句現代白話文就是躺平,因此及早鍛鍊心理彈性很重要。失敗不可恥,可恥的是不願承認失敗,受挫乃人生必經之路,沒有事先打好預防針,孩子在感興趣的事物中一被打擊,就容易一蹶不振,惡性循環下,就會愈發排斥。

     為什麼育兒含莘茹苦,孩子卻視若無睹,可能是需求不同。作者引述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每一層級被滿足後,才會顧及更高層次的需求。父母要求若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晚近理論在此之上還有自我超越需求),像是發揮潛能、拓展興趣,現在不怎樣、將來就怎樣云云,但是孩子還在滿足社交需求及尊嚴需求階段,怎麼可能一步登天,長久下來單向的溝通只會讓嫌隙增大,欠缺聆聽只會覺得孩子叛逆期到了,而不會自省落入驗證性偏誤。

     作者提出外在激勵及內在激勵等特效藥,但缺點則是功利目的明顯,除了把達到成就的標準拉得更高之外,要是給予的獎品越來越沒看頭,就很難再次見效。就像常常餵寵物吃高級罐頭,那一般乾糧就挑剔不食了,這種糖衣毒藥只能短期、非常時期才可搬出的壓箱寶。

 

4)你要我說幾次

     《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 堂課》有提到換位思考的重要,威權與責罵開頭的話語,都會令人不快,進而反抗,再怎樣的苦口婆心,當事人都聽得漫不經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要我說幾次」不單是情緒性用語而已,連帶有貶低人格、破壞自我肯定意涵存在。首先要把問題分成,孩子是否真的理解傳達的事情交辦確實,而不是有聽沒有到;再者是孩子當馬耳東風不願意遵守是否有其背後成因?舉例,前者家人外出請孩子幫忙壓下電鍋,耳提面命卻還是忘了執行,這就是被外務分心導致的結果,所以改用設定鬧鐘、延後開飯兩小時等,讓其留下記憶,不然為此事撕破臉不免小題大作。後者作業沒寫完就先打電動追劇,違背了家人說沒寫完作業不能遊戲的規定,因此大發雷霆。可是孩子若能時間安排得宜,就寢前完成不就沒問題了嗎?電動跟同儕有約在先、追劇有時效性及社交需求,難道要孩子為了隨時隨地都可做的功課而食言、被排擠嗎?老一輩迂腐刻板的印象,毒害自己就夠了,還要把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又不聽其解釋,無非做了最壞的示範,筆者乳臭未乾時深受其害。

     人比人氣死人,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用他人家小孩的成功為榜樣,不能當作客觀一般的「標準」來看待。為什麼隔壁家小孩講一次就會,你就是講不聽?這個題目上次不就錯過了為什麼還會再錯一遍?形成一種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壓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視問題所在嘗試其他適合應對的方式與期程,比起辱罵小孩有效多了,不然期望多罵多打就會改善嗎?《孩子的不凡,來自你的不厭其煩》點出親善親為多投以關注可以大幅降低孩子的偏差行為,內向、自閉、孤獨感,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不上不歸路。育兒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敞開心房誠實以對,必要時認錯道歉(這是亞洲父母難以做到的事)才能成為楷模榜樣,貼心、交心。知名youtuber兼podcaster好味小姐團隊時不時分享育兒心得,笑談親子間、夫妻間、婆媳間觀念衝突酸甜苦辣,心有戚戚焉。

     說教的教,不只是教訓,更是教育、教導,筆者以養寵物舉例,同樣的過錯經常一錯再錯,對方只是率性而為之,或是無法克制慾望贏得短暫的欣快感;小孩尚在發育中的腦袋會逐步接受接納並思考後果,但在此之前,不厭其煩的叮囑再三,既是本分使命,更是職責。筆者所在的教學醫院每年會帶領實見習學生及新進人員,深諳就算課程及實際操作部分都語重心長、殫精竭慮地提點過,經常會犯的錯誤還是會出錯,身為成年專業人士都會眼拙手殘犯蠢,怎能期待小孩有辦法律己從嚴呢?更何況他們不是故意為之(故意的話就另當別論)。

 

5)好好唸書

     今年一宗虎媽主播安排的國小兄妹魔鬼課表日睡僅六小時甚囂塵上,凸顯要贏在起跑點之前,還須先戰勝睡魔、心魔、還有虎姑婆!?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及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10年大增3倍,成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事故,意即每10萬人口有9.6人自殺身亡,影響兒少心理健康絕不只是校園而已,家庭才是至關重要的因子。成績不如預期的結果論,不見得是偷懶怠惰或能力跟不上,往往是一種求救訊號:我想要稍微休息一下,我想要喘口氣,但卻被逼得揠苗助長,或是被施加更大力度以達成期待。這是現實生活不是養成遊戲,孩子是人類不是機器,剝奪僅存的寄託(像是手機)或擅自開啟潘朵拉之盒的日記(發洩情緒)卻還被嗤之以鼻,那生無可戀跑去當小飛俠、或犯罪宣洩不滿,悲劇發生後再說「我只是為他好」,繼續蔽聰塞明的推諉卸責,分外諷刺。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作者以「心理視野狹義」指摘不思後果的孩子犯下非行,欠缺風險與成本觀念。值得思考的點是,若對方已經是魚死網破狀態,根本沒有歸屬認同感、未來期待性,那做什麼都只是尋求自我存在價值而已,因此要先打破的窠臼是,即使在競爭中輸了、也不會完蛋,書念不贏別人、世界也不會失序。個人覺得相當可惜的是,段考成績不理想、國考屢試落地、要被延畢留級就跑去跳樓燒炭,人生的成就與價值不是只有考試,動手動口的家長,何以明鑑孩子沒有努力過呢?有沒有談論課業以外的事物,比如人際關係、社團活動、興趣嗜好、流行趨勢,甚至電影動漫呢?才不至於回家像是面對第二個老師。孩子不是附屬品也不是投資標的,萬不得說出賠錢貨、白痴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筆者學生時期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看課業成績來決定對學生和顏悅色或巧言令色,彷彿書讀不好就不成材、注定窩囊一輩子。雖然唸書是一種初階且公式化的樣板,預設能檢視大多數人的學習成效,但別忘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然感覺被強迫,愈不爽誘發回彈效應,那前面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賴關係與制度都功虧一簣了。

 

6)小心點

     「小心別犯錯」、「不能說謊話」這類絮絮叨叨的諄諄教誨,有沒讓孩子耳朵長繭了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經常是上一代流傳給子姪輩的通關人生攻略書,這個不可以、那個碰不得,若是不解釋禁止事項招致的後果或隨口胡謅,越會激起反叛違逆的心態。過度保護與干涉孩子從失敗與挫折中學習經驗的機會,負面教育也是一種體驗,試著讓孩子自己檢討發生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才能刻骨銘心記取教訓。筆者使用生成式預訓練AI查找資料時,常會遇到唬爛一流、啼笑皆非的解答,給予糾正後它的道歉怎樣聽都言不由衷,好像這樣回答就可息事寧人而非取得諒解;同樣的心境在指正孩子錯誤時也驚人的相似,宛如矯飾偽行後,面對怒髮衝冠的家長只要賠不是裝無辜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孩子試圖解釋常引來更進一步的駁斥謾罵沒完沒了「怎樣,現在學會頂嘴了嗎?」、「所以你根本沒有在反省嘛」,所以孩子乾脆選擇最省力省時的方式應對,像是冷處理、以哭代答、顧左右而言他,造成害怕權威而不是痛改前非,「小心別犯錯說謊」就會失焦成「小心別惹父母生氣」,無效溝通後脫離掌控、封閉心房,衍生出「明明是很乖的孩子,怎麼就變壞了?」為時已晚。若是再大一點打不動、罵不管、勸不聽,軟硬兼施皆無轉圜餘地之危險訊號一旦出現,父母能做的就很有限了。

     筆者竊以為,當今可以參照如《MBTI啟動孩子的優勢潛能教養法》等工具書,以不同情感類型適性方式教育;既然東方社會都有抓週習俗媒合未來、企業選賢與能也是透過知人善任,那麼在親子養成教育上更應該花時間篩選出符合個人潛能的特徵,才能事半功倍、左右逢源,不然到頭來把所有人放在既定的模板裡,還是走回填鴨式教育的悲歌。

     作者提出三種建議,算是不同面向的異曲同工:

  • 一是由內省取代反省,從客觀抽離自身的方式回顧與分析,找出更適切的作法。
  • 二是利用角色書信療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接收及反饋,重複對話解開心結,屬於少年感化院及監獄更生計畫的心理學技法。筆者按:歷史上有名的案例《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蓋茨堡戰役中林肯沒有寄出的責怪信函、弗蘭克爾《我們活著的理由》內心自我對話如是。
  • 三是引述西蒙茲四象限教育方針(P.220~222),偏離十字中心即刻修正,整合支配、服從、接納、排斥,既不會過度放任亦不會頤指氣使,採取一種中庸之道,再依父母或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微調。

     解決(父母的)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孩子的問題。社會新聞時不時有直升機父母跑到學校興師問罪,千錯萬錯都是學校的錯,恐龍/怪物家長故意忽略言教及身教的意涵、更把問題推托給師長同儕,也難怪製造出國中生用彈簧刀刺死同學案件,這叫其他家長學童怎能安心無虞?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辦法懂趨吉避凶、逢凶化吉的訣竅,再怎樣的「小心點」都不如把所見所聞一五一十的傳達轉述清楚,知道問題的癥結,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開始出現偏差行為,搞不好就是家長讓孩子有樣學樣、未反求諸己害的。《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自以為的好」恐只是家長的自我滿足,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已經變成「對孩子的詛咒」。脫口而出前,思之慎之而行之。

經專業編輯潤稿後之首發原址如下:https://news.readmoo.com/2024/08/02/240802-parents-talk/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