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職涯發展|如何走過職涯迷茫期,逐步打造「想要的生活」?

「工作即生活」,工作每天都佔領我們大量的時間(以八個小時計算,就是一天三分之一的時光),加上「為了工作的通勤和心態準備」,扣除「一天所需的睡眠」,我們一天都圍繞著工作,假如我們不能享受工作,我們即不能享受生活。

離開年薪百萬的管顧業工作,放棄新加坡的PR資格。看似魯莽的決定,實則深思熟慮,我明白就算這是「別人眼中幸福人生的構想」,但假如我不能享受這樣的生活,「那也沒有任何意義」。

別人的「羨慕」只是一時,「生活」卻是自己在過。他人只是你「生活的觀眾」,只有你才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而我是如何走過迷茫,逐步堅定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拿了高薪工作後,我才赫然發現,比起金錢,我更在乎的是個人的impact,我可以看到我做的事情為個體、為企業、或為社會,產生正向影響。

曾經我懷著理想,進入專注於醫療產業的管理顧問公司,為的是幫助製藥公司上市新藥,讓更多患者及早被醫治。

然而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無效率、與願景背道而馳的交付內容,我不僅看不到個人的影響力,還與我的價值觀相違背。

構建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所設想的幸福人生,是我能「自由選擇」。

自由選擇自己的工作內容,只做自己認為「會產生正向影響力的」的任務,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自由選擇合作夥伴,不必與「被動綁定合作的同事」,為了維持表面關係與團隊和諧,而戴著面具(可能也與Z世代不喜歡「演」有關)

自由選擇工作的時間與地點,不想受限於公司的地理位置,再用每年寥寥無幾的假期探索世界。

找到抵達「希望的生活方式」的方法

傳統打卡式的公司,直接排除。

提供遠距離辦公的公司(包括我前司),可實現地理自由,卻無法達到時間和合作夥伴選擇的自由(期待你在特定時間在線上待命,同事層級關係依然存在),因此也不符合。

我逐漸明白,稍微有點規模的公司,都無法提供給我「同時滿足這三者自由需求」的工作。

適合我的工作形式,是小型的工作團隊,以個人品牌為基礎,透過「認可我的能力、認同我能為他人提供的價值」,來為我的服務買單,或商務合作。


希望這段剖析自我的歷程可以給讀者啟發,當生活遇到瓶頸時,先回顧這段歷程讓你了解到自己什麼,你所期待的生活方式是怎樣,你可以通過怎樣的改變達到理想的生活方式,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Eve's Salon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