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設計理念:過去的課程教知識,未來的教育教方法
在「素養導向」的教育政策實施之後,國文教學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的國學常識、形音義等知識在大型考試中被邊緣化,題幹越來越長的閱讀測驗取而代之成為命題焦點;你說我寫的講授式教學不再能吸引學生,配合學習歷程檔案的教學活動則成為老師們苦心經營的亮點。
多練習閱讀測驗、大量進行課堂活動,這兩個常見做法緩解了政策轉向帶來的教學陣痛,但我們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素養導向』國文教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當閱讀測驗取材浩如煙海,而課堂活動主題百花齊放,學生看似接觸到比以往更多的學習資源,實際表現出來的「素養力」卻往往不如預期,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素養導向國文教學的核心在於「教方法」,這是未來教育與過去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每一堂課給學生一個觀點或框架,練習用它來解讀文本,當學生透過老師講解、自我練習與小組分享三階段,熟悉這個方法之後,往後就能運用到其它文本的解讀上,這就是真正的「教出素養力」。以下,將以魯迅的〈孔乙己〉為例,說明如何透過「人物分析圖」進行閱讀素養教學。
魯迅的文風以辛辣犀利為特色,〈孔乙己〉正是其代表作,也是白話選文中經常出現的作品。各個人物的鮮明形象,是解讀這篇小說的重要切入點,作者透過人物言行的對比,呈現傳統知識份子的困境,並批判社會的冷漠無情。要如何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框架來閱讀這篇小說呢?「人物分析圖」是很好的工具。
下圖由內在的「心理情緒」、「最開心的事」以及外在的「口頭禪」和「行為道具」四個問題組成,這四個問題也是大部分作家創作小說的基本路徑——以外在言行呈現人物內心狀態。學生必須在閱讀小說的同時,完成對各人物的四項分析,透過此一具體指引,就能幫助學生習得解讀小說的方法。
貳、教學流程:個人閱讀練習搭配小組討論分享,容易又有趣
本活動所需時間為兩節課,第一節課以教師講授搭配閱讀練習;第二堂課為分組討論加上口頭分享。
經典作品的誕生有其時代背景,學生需要先備知識才能掌握解讀之鑰,所以教師應在第一節課運用10分鐘的時間,先解說「新文學運動」的產生背景與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文學視角,再讓學生進行閱讀練習,發下「人物分析圖」學習單時,亦需對學生進行清楚的作答引導,比如想像自己是〈孔乙己〉舞台劇的編劇,此時你會如何幫故事中的人物定調?以主角「孔乙己」來說,他在台上最常說的口頭禪是什麼?他經常呈現出的心理情緒是什麼?他身穿的服裝與手持的道具是什麼?他最開心的事是什麼?如此,學生方能掌握答題方向。
由於第二節課為小組討論和分享,教師可在學生寫作學習單時,先於黑板上標記各組作答區塊並分配報告題目。〈孔乙己〉的主要人物只有五個(小夥計、掌櫃、長衫主顧、短衫主顧、孔乙己),若全班組數較多,同一人物可以有多組報告。小組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相互觀摩作業,討論出最恰當的四題的答案(人物的心理情緒、最開心的事、口頭禪、行為道具),並由負責報告的學生上台填答並說明。每組報告結束,教師可立即進行講評,且結合課文收束對該人物的分析。若時間許可,教師亦可於批閱完學習單之後,在第三堂課展示優秀作品,並進一步解讀課文。
一篇好的小說或人物散文,作者會提煉出角色的性格特色,並藉由具體的穿著、言行等方面展現出來。透過上述教學流程,學生會學習到解讀人物形象的四個角度,未來則能運用到其它課程上,散文如琦君的〈髻〉、小說如〈賈探春敏慧興利〉都可以拿來讓學生再次練習。
參、結語:傳授「百搭的解讀方法」是閱讀素養教學的起手式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對學生來說,是最幸福的,卻也是最不幸的。以國語文學習領域為例,如果能掌握方法「以簡馭繁」,就有辦法悠遊於知識之海,從作品中解讀出新滋味;反過來說,若沒有習得基本的解讀工具,則會犯下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即便大量閱讀亦是一無所得。
身為新課綱的執行者,國文教師在扮演「知識傳遞者」之外,亦應化身為「方法教練」,系統性地整理出解讀文學的基本觀點與框架,並帶領學生運用每一堂課、每一篇文本重複練習,這便是閱讀素養教學的起手式。
●本文亦刊載於龍騰《技高國文焦點報》第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