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108課綱談「表達力」的培養

108課綱後,素養、表達與作文,突然成為顯學,被驚嚇的爸媽們尋找著各種方式期望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坊間也因應而生各種標榜增強孩子武力值的課程。


表達這件事,每個人各有邏輯與方式,但要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就得要讓不同的表達方式間能有通行的橋梁。有些孩子的表達邏輯比較縝密,可以織成一片網,說的鉅細靡遺,但也可能過於繁瑣,讓聽的人抓不到重點。有的孩子的表達像是積木,以塊狀呈現,聽的人只能自行組裝,可組好的成品可能與原始的訊息天差地遠。有些孩子的表達,則可能如嘎然而止的音樂,休止符之後,樂曲終結,聽的人還在想「然後呢」,說的人卻覺得「我已表達完成」,誤會、摩擦由此而生。


表達模式來自個人天生氣質,很難徹底翻盤更動,但可以順著原本的個性方式調整。帶著孩子學會梳理自己的想法,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容,學習把結成網的梳成線,如積木的完整呈現,斷篇的樂章延續完成。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可以慢慢摸索出讓自己感到舒服,也讓對方理解的溝通模式。


對成人來說,有時會覺得小孩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對小孩來說,是因為被問到的問題不想、不能、不願回答,長久以往,對話就變得乾涸如無水的湖底。


在看似稀鬆平常的生活中,大人其實都在為孩子示範著表達的方式,如果成人期待孩子用某種方式回應,那成人是否也要能以這樣的方式相待。


在孩子對世界充滿著「為什麼」而提出問題時,或許也期待收到對他們自身感到真正好奇的提問,與願意接收他們真實回答的心靈。


表達的要件是人與人,無論大人或小孩,皆為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