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是自由聽課的,進入異派的世界。
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的好奇心還是對知識的虛榮心?
引不起自己的一丁點興趣或「感動」便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
該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學生該學些什麼還重要。
在本書中我看見作者心目中身為學生的熱血,而這些熱血來自於「犯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或法律,而是不怕結果是錯的去嘗試、去完成、去走,以及「自由」,如前面所說,進入異派的世界,如果是讀工科的,可以去上中文系的課程,如果是讀藝術的,也可以去上理工的課程,在大學是最自由的時光了,有時甚至可以不去上課也不會有人管教,就是看自己如何運用這些時間。
就是希望學生可以去探索,多試錯,並真情的面對自己,那些心得不需要來自於誰的名言,也不會是哪本書上的佳句,只需要寫出個人感受到的情緒和延伸出的想法,無須理會文筆有多拙劣。
現實很多事情都在不確定中,一件事件的發生,通常由點連成線再連成面,形成最終的結果,而現在有很多事情對我來說,放手很難,前進也很難,無論無何我都無法找到證據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或不是正確的選擇,也不知是在「點」的進度還是「線」,或者已經成為了「面」,但我看了他心目中認為大學生學什麼的內容時,我理解為大學時期正是讓我們尋找的時間,就如在第一次進到圖書館,上萬本書擺在那,卻不知如何下手,只好由書名下手,一本一本翻閱感受的模樣。
如果有人第一本就選到他喜歡看的,那他很幸運,但大多數人不都是先隨意翻閱,連續三頁的內容都令他津津有味時,便坐下來好好閱讀,若翻了三頁都不感興趣就先保留去尋找下一本令自己有感覺的書嗎?
這些話語令我感到安心,也令我感到開心,在大學除了增進學業的專業知識,也是能夠隨意接觸其他領域的時候,無妨透過其他科系的課程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都學習過,除了畢業後不會有遺憾,也是個發現新機會的選擇。也許會成為心靈的另一個支點,平衡主科帶來的壓力,讓自己有另一個可以專注與轉換心情的地方。
上面說到如何陶冶自己的人格,比該學什麼還重要,不論是透過社團,通識課程,選修課程,在和人的相處中找到自己的原則、在情緒變化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己的方法、也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魅力,找到連自己都感到自豪的地方,也培養令自己成長的習慣,這些可以在圖書中看見,但更要從嘗試的行為內化。
好的想法,一瞬即逝,抓準機會記錄下來吧。
規律使人安心,創建自己的習慣吧。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這篇文章已經結束,有引起你的興趣的話,請讓我知道好嗎,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