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4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解開衝突與卡關的關鍵:多元現實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世界的現實是多元的

我們常常會有一個觀念,相信這世界是「單一現實」,也就是認為「只會有一個答案是真的」,但每個答案其實會隨著不同時代(幾百年前、現在、數百年後)、文化(不同族群或國家的習俗)、場域(職場、家庭,甚至是地球之外的星球)而變動,很難有一個永遠為真的答案,世界現實常常是多元存在的。

黃錦敦<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從義大利來台灣工作的Sam,他很喜歡長時間工作,但在重視生活遠多於工作的義大利文化裡,Sam長時間工作被身邊的親友看成有病,Sam身邊的人都相信「時間多花在工作上是錯的」。而當Sam來到台灣,發現許多台灣人都長時間工作,而且習以為常,Sam感受到當他長時間工作時,他被視為是認真的人,而不是有病的人,Sam終於找到適合他的環境。這故事讓我體會到「喜歡長時間工作或相信長時間工作是認真的人」和「認為生活和休閒時間比較重要」兩者都是真實存在的現實,但當人相信只能存在單一現實時,總是會有某些人甚至很多人不一樣的現實被忽略、輕視、甚至認為有病要矯正,這些人會活得很痛苦,單純只是他們的經驗現實與其他人不同而已。



人際的現實是多元的

人際關係常常不是「單一現實」,而是「多元現實」。人際多元現實是指「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真的」。每個人都可能有著不同經驗,包含感覺、想法、觀點及需要,但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渴望是,自己的經驗能被看見、理解、接納

當人用「單一現實」(只能有一個經驗為真)的模式來對待關係,人常想「說服」他人,讓自己成「正確」,讓他人成為「錯誤」。而在這樣的對待裡雙方很難感到有連結,很容易變得憤怒與爭鬥。

『說服是試圖證明單一現實的努力,要證明只有一件事是真實的,說服是試圖成為「正確」,並因此使對方成為「錯誤」,它基於只有一個正確觀點的假設之上。當我們試圖在說服某人時,基本上是在說:「你錯了,你認知錯誤、記憶錯誤、感受錯誤、體驗錯誤。讓我向你解釋為什麼我是正確的,然後你就會明白,回心轉意。」說服只有一個目標:正確。而「正確」的不幸後果就是對方感覺沒有被看見和被聆聽,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人變得憤怒和好鬥,因為感覺對方不接受自己的真實與價值。感受被忽視和不被聆聽,會使得連結變得不可能。

當你處於「單一為真」模式時,你會對於別人的經驗做出批判和反應,因為這感覺像是在攻擊你的信念。因此你會尋求證明你自己的觀點,這反過來又使對方產生防禦心,因為他們需要維護自己經驗的真實性。在「單一為真」的模式下,交流迅速升級成針鋒相對---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爭論談話的內容,而實際上他們在試圖捍衛自己是一個活生生、有價值的人,擁有真實的經驗。』

(引自Becky Kennedy<教養逆思維>)


當人用「多元現實」(每個經驗都是真實且重要)的模式來對待他人,人會更願意「重視並想理解」他人的內在,允許接納對方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與情緒,因此這段關係會是讓人感到安全且有連結的。

『同時接受多個現實的能力對於健康的關係至關重要。同一個房間裡有兩個人,必然有兩套感覺、想法、觀點與需要。同時接受我們的和別人的多元現實,將使關係中的兩個人感到被看見並且真實存在,即使雙方處在衝突之中。建立穩固的連結有賴於這樣一個假設:「沒有人是絕對正確的」。

人們在關係中感到安全的原因,是因為理解而不是說服。當我們尋求理解時,會試圖看見和瞭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感受和經驗。本質上我們對對方說:「同一件事,我們卻有不同的體驗。我想瞭解你的感受。」,這不意味著我同意或順從,或者我是錯誤的,或者我的經驗並不成立(這將意味著只有一件事是正確的觀點)。這代表著我願意暫時放下自己的經驗,去瞭解別人的經驗。當我帶著理解的目標接近某人時,我們接受事實的解釋不只一種,而是有諸多感受和觀點。理解有一個目標:連結。和對方建立連結是陪伴對方學習調節情緒和感受內心美好的方式,所以理解會一次次出現,成為溝通的目標。

當我們處於「兩者皆真」模式時,會對別人的經驗充滿好奇和接納,視之為更好瞭解別人的機會。我們以開放態度接近對方,因此對方也放下防備。雙方都感受到被看到和被聽到,就有機會加深連結。

在人際關係裡,兩者皆真的模式讓關係能發展得更好。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功婚姻關係的核心支柱是「接納兩種觀點同時合理」;「為了理解而傾聽的人」比起「為了回應而傾聽的人」,在關係中的滿意度比較高;優秀的企業領導人傾聽且肯定員工,更甚於對他們下達指令。換句話說,他們瞭解對方面臨的現況,而不是試圖說服對方自己總是正確的。』(引自Becky Kennedy<教養逆思維>)


所以當我們使用「多元現實」模式,在面對關係中的差異與衝突,可以改用這樣的觀點:

「我有我的感覺,你有你的感覺,兩者都重要」

「我聆聽理解你的觀點,不代表我必須同意或認同,我依然可以擁有我自己的觀點」

「我表達我的感受,你可以不喜歡我的觀點,你可以對我有情緒,因為你的感受也是重要的」

「我接納自己想滿足我的需要所做的事,可能有人會覺得困擾,而我也接納對方可以不高興。但對方的苦惱根源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他的需要無法滿足,我也沒有義務與責任要讓對方苦惱消失。我能做的是承認與關心他的感受與需要,而不是承擔他的苦惱應對責任」

「別人的苦惱不會是我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理由,我不需要用犧牲自己需要的方式來滿足他人的需要,而我依然是一個願意照顧自己與關心他人的好人」

「我要做想做的事,跟我願意關懷你的感受,可以是分開的兩件事」

「我有我的需要,你有你的需要,兩邊的需要都可以有機會滿足」



人的內在現實是多元的

多元現實不只存在於外在世界與人際關係,也存在人的內心。我們的內心常常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會有兩種聲音看似互相矛盾,但其實都是真實存在,也需要被接納與重視。只能承認一種聲音,常演變成為自我侷限與綑綁;同時承認兩種聲音都是真的,反而釋放出彈性與空間。

『當人在面對自己的內心聲音時,「兩者皆真」的模式也讓我們能做得更好。能夠同時體驗許多看似對立的想法和感受,知道可以同時體驗好幾種現實,是建立健康心理的關鍵。當我們注意到體內的多種感覺、思想、衝動和感覺,而沒有任何一個「霸佔」我們時,我們處在最佳狀態,我們在各種體驗中定位出自我(我注意到一部分的我感到緊張,一部分的我感到興奮;我注意到我想對孩子們大聲吼叫,也知道要深呼吸放輕鬆)。換句話說,當我們視兩個(或更多)現實皆是真的,就能成為最健康的自己。

「我可以愛孩子,同時渴望獨處的時間」

「我可以感激擁有一個家,同時嫉妒那些擁有更多育兒資源的家庭」

「我可以是好父母,也可以有時對孩子大吼大叫。」』

(引自Becky Kennedy<教養逆思維>)


當我們使用「多元現實」模式面對自己內在的衝突,我們的觀點會變得更有彈性,如同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主角萊莉後來終於接納了自己可以擁有不同的內在信念聲音:

「我自私而我也善良」

「我不夠好但我是個好人」

「我需要融入人群但我也想要做自己」

「我勇敢但也會害怕」

「我重視成功而我也會犯錯」

「我很乖但有時也很壞」

「我是個好朋友而有時我是個糟糕的朋友」

「我堅強而有時也軟弱需要幫助 」



選擇滋養哪個內在聲音,哪個聲音就會更有力量

當觀點與內在聲音變得更有彈性,人不再被某個聲音霸佔或綑綁,內心會感受到更自由。我在敘事陪伴的經驗實踐中看到,人若能常滋養澆灌喜歡的內在聲音,那些內在聲音所支撐的自我認同便會愈來愈有力量,能在低潮脆弱的時候帶來支持與相信自己的能量,進而做出更貼近自己渴望的改變

例如<腦筋急轉彎2>主角萊莉在恢復平靜之後,能跟「我是一個好朋友、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能量連結,便有足夠勇氣去跟兩個好朋友道歉與和解。長期在外工作或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若常提醒自己依然做了哪些疼愛孩子的事,在親子關係低潮時,更有機會呼喚出那個對孩子有愛的自己來幫忙。在失控做出背叛好朋友的事之後,記得與好朋友共創的美好故事有哪些,能給自己力量去道歉與修復關係。

我們可以常常對自己做這些靈魂提問與對話:

「我願意接納自己內在各種的聲音嗎?即使它們聽起來是衝突的」

「我想要滋養澆灌哪一個內在聲音呢?它對我的重要是什麼?」

「當我低潮時,我想呼喚哪些故事中的我來陪伴支撐低潮的我度過呢?」



以多元現實模式來教養孩子

在親子教養或一般教育中,常常要面對「界線與連結」、「堅定與溫柔」、「理性與感性」、「失控行為與身份認同」之間的衝突,但當我們可以轉換成多元現實的觀點來實踐時,其實看似對立的兩者都可以成立。在關係上父母可以一方面理性堅定的態度維持原則界線,另一方面也允許孩子有情緒,關心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在一時失控行為底下,依然是個良善的孩子。在父母內在世界裡,可以一方面承認自己有時也會失控和犯錯,但本質上依然是好的父母。孩子的經驗以及我們身為父母的經驗都能在兩者皆真的觀點裡被看見與重視,情緒被理解與接納,孩子與父母都能滋養著安全感與連結,而不是無止盡的愧疚與自責,在每一次的經驗裡累積美好與力量,支持人的成長發展。


『以「兩者皆真」的模式教養孩子,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堅定的成年人。我總是試圖同時重視兩個現實,「設定明確的界線」和「建立溫暖的連結」是我用來教養孩子的方式,提供孩子當天所需以及為孩子將來的韌性打好基礎。我可以拒絕給孩子看電子產品,而孩子也可以對此感到不滿;我可以對孩子撒謊感到生氣,但同時好奇他為何不敢告訴我;我可以理解孩子的焦慮是不合理的;但仍然關心他需要什麼。也許最有力的是:我可以吼叫,但仍然是充滿愛的父母,我可以犯錯並且加以修復,我可以後悔所說的話,並在未來做得更好。

「兩者皆真」可以幫助任何人理解這個經常讓人感到矛盾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孩子需要感覺到父母理解並允許他們的感受,而且他們的感受不會干擾做決定。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出自認最合適的決定,同時關心孩子對這些決定的感受,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努力維持這兩個事實,努力允許這兩種現實同時存在,是與孩子建立理解和連結的關鍵所在。』(引自Becky Kennedy<教養逆思維>)


當我們使用「多元現實」模式,在面對教養關係中的親子衝突與內心衝突,可以改用這樣的觀點:

「我可以拒絕孩子,而孩子也可以對此感到不滿」

「我可以對孩子做的事感到生氣,但同時好奇他為何這麼做」

「我可以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但仍然關心他需要什麼」

「我可以失控,但仍然是充滿愛的父母」

「我可以犯錯並且加以修復,我可以後悔所說的話,並在未來做得更好」



職場中的多元現實模式

在職場中我們可能常會覺得很難兼顧「事情和心情」、「績效和關係」,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單一現實」「單一為真」的模式,通常唯一重視的現實就是事情,也就是「解決問題」,常使用的互動方式通常是「命令」、「指責」,這樣的模式不重視他人的感受,只相信「聽我的就對了」。這模式或許可以短期內很快解決問題,但是長期下來卻因為忽略人的感受而失去人心,團隊氣氛缺乏安全感與信任感,進而促成員工消極式應對心態(例如少說少錯、少做少被罵)、留不住人才。


『管理型的領導偏重「教導與命令」,快速解決問題,看似有效率,但難以培養部屬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法是:聽話照做,廢話少說;教練型輔導偏重「引導與激勵」,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透過提問引發部屬的內在的動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願意自我負責,達成承諾的目標,做法是:開放傾聽,引領思考。

卓越的領導人要在達成績效的同時,還要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同理能加深安全與信賴的關係,同理是一種尊重、一種接納,尊重當事人的想法,接納他真實的感受。或許你不認同他的行為與做法,但你還是要先接納對方的感覺。對方生氣、憤怒、傷心、難過、委屈是真實的感覺,如果你不接受這樣的感受,對方也難以接受你的建議。』

(引自陳煥庭<百大企業御用教練陳煥庭:待人的技術>)


陳煥庭在<帶人的技術>書中談到,教練輔導的做法能同時兼顧績效與關係,四個重要步驟分別是同理、引導、教導、激勵。同理是表達理解與接納對方的感受;引導是引導對方思考問題解決方案,教導是給予補充式的建議,可以根據自己的成功經驗、周邊人的成功經驗、書籍或網路影片;激勵是談話最後肯定與感謝對方的努力,讓對方能懷抱信心與力量,對未來充滿期待。我感受到這四個步驟都帶著「接納多元現實」的視角,重視他人的內心經驗,也重視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Becky Kennedy在<教養逆思維>書中舉了一個職場的例子。你今年工作表現很好,主管曾承諾你會得到遲來的加薪。但後來主管開會時說,因為預算被大幅刪減,必須裁員。你保住了工作,但今年無法加薪了。你對主管有什麼感覺?失望又感激?高興又生氣?這些聽起來很矛盾,但如果你用「兩者皆真」的多元現實模式來看,其實兩者皆成立。你很高興仍保有工作,但同時對沒有得到承諾的加薪感到失望。你的情緒和主管的決定都有道理,都是真的。不需要因為保有工作的感激,而要壓過沒加薪的失望;你對薪水的不滿,不妨礙你對於還保有工作的欣慰。

「單一為真」模式的主管看到隔天你上班時臉色沉重,他的觀點便會是「事情就是不能加薪,你不應該有情緒」,他可能會說「這次沒辦法幫你加薪,拜託!你應該感謝你還有工作」。這樣表達會讓你內心可能有自責(我怎麼這麼不懂事和自私字利),或者怪罪他人(你怎麼這樣,這麼自我中心),這些感覺都會引發對工作及主管的怨恨,導致沒有動力去做出最佳表現。

「兩者皆真」模式的主管則會說:「我真的沒辦法幫你加薪,但我明白你很失望,換作是我,也會有同樣感受」。主管雖然沒有道歉,但他承認兩個現實同時成立:他無法幫你加薪,而你對這個結果的負面情緒是真實的。這樣的表達能讓你感受到主管承認而不是否認你的經驗與感受,你就更容易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內心感到安全與美好,也就更有可能考量別人的觀點。


當我們使用「多元現實」模式,在面對職場關係中的衝突,可以改用這樣的觀點:

「績效很重要,人的感受也是重要的」

「對事不對人,但要記得講事情前要先觀照人」

「要解決事情,必關照心情」

「否認忽略對方感受,或許可以短效解決問題,但未來要付出更多代價。關照人的內在動力,才是長久之計」




看到這裡,最有感或最有幫助的一句話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近期活動:https://vocus.cc/article/66bac40efd89780001f9ffae

關於我的詳細介紹:https://forms.gle/zF4EtiC5qpb5h7aP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