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戰科系的背後-主流文化的歧視

科系間的永恆戰爭-理組VS文組

從我高中的時候開始,身邊的人就會不斷的說,你就去讀理工科啊,可以當工程師賺很多的錢。那時候我因為很明確知道自己就是喜歡心理學,就是想成為一名心理師,所以我還是選擇了心理系。

到現在都已經過了十年,社會也越來越多元,但台灣戰科系的風潮仍未消退,反而愈發激烈。

戰科系梗圖

可以看到社會對於理工科的高度期待仍沒有消失,甚至在threads不斷出現:『讀文組沒有用』『大學讀文組很輕鬆』『人文社會科學讀那些要幹嘛』『只有科技才能讓社會進步』等等言論。也讓我內心不斷的疑惑,這樣的優越感和攻擊究竟從何而來?

到了現在我28歲,我還在讀博士班,才剛拿到諮商心理師執照。反觀我的伴侶,是一名藥師,僅有學士學位,但他們收入與社會地位卻與我截然不同。身邊讀理工科系的朋友同學,到了台積電、鴻海、艾司摩爾等等公司擔任工程師,收入更是遠高於我。

我想,這樣的差距可能也是社會對於社會人文科學不友善的主因吧!

那麼,背後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量化與『數字價值』綁住的主流文化

如同我在上篇的我們還記得那個童貞的自己嗎?-小王子的深思所說的,這個世界被數字所箝制。只有數字能夠呈現出『價值』與『意義』。讀書必須要『有用』,然而這個『有用』的背後究竟是如何被標定的呢?收入?生命意義?知識昇華?當這世界一切的事物都被標籤機明碼標價,能夠創造金錢與商業效益的才會被更加看重。那麼我們人還剩下什麼?

人是受限制的。而數字化秩序卻是無垠的追求,在其數字汪洋中人無法靠岸也無座標,看似自由,其實終至光是活著就力竭。(海德格)

那回到一開始討論的,究竟為什麼理工科會佔據所謂主流的位置呢?

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世界被『科學』所窄化

在西方社會,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之前,社會文化的權力被神權所宰制,將其奉為單一標準。在啟蒙運動後,笛卡兒的理性思想逐漸被奉為圭臬。理性也逐漸擊敗神權成為了另外一個霸權。接下來迎來的工業革命,更是把工具理性的效能概念運用的淋漓盡致,一切以效能、數字化、功用為主體。泰勒的科學管理,福斯的工業化生產,這一切都將效能主義推到了制高點。

到了現代,美國的心理治療因保險制度,更重視所謂的實證與功效,CBT走到了主流文化位置。一切的一切,所謂的『科學』成了唯一信仰,成為了單一檢定的標準,哲學思維與人文底蘊的一切成了虛無飄渺的形而上學,『眼見才為憑,需要透過證據才能證實為真』,科學與理性成為了這個世代的新神權。

那麼人文社會科學那種哲學思辨便成為了次流。


知識與真理,隨著權力傳播,成為動彈不得的唯一

西方自工業革命後,進入新帝國主義的時代,船堅砲利將知識,隨著殖民帶入了其他的文化當中,並且把整個世界塑造成以科學與理性至上的樣態。中醫的思維需要被『實證』,需要落入解剖學的驗證。華人的辯證需要被『線性化』,需要有因果來做所謂的邏輯推演。然而這並不是適應於所有文化,也不是唯一的真理。


最後,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心理師,我也無法對於現況提出解方。然希望越來越多人看見這個已經被數字化的世界,並且有更多的機會回在自己內在,看見那個無法被標價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